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人物关系存在着一种双环结构形式,即以格特鲁德和保罗为圆心,以\"情人关系\"或\"情敌关系\"为半径,组成了一个两圆相切的双环结构。通过这种结构形式,作品阐述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如何残害人性,异化了男女两性关系,体现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为后人在人物结构艺术方面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郭燕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6):25-26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受到争议的同时也在英国广为流传,是"情色大师"劳伦斯的经典之作。书中不仅包含大尺度的情色描写,还在故事中透出作者本人的恋母倾向以及对于女权主义的态度和对社会的批判。下面,让我们通过分析《儿子与情人》小说中莫雷尔这一人物特征来深刻了解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3.
崔更生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5(4):48-54,33
小说《儿子与情人》是D.H.劳伦斯的半自传体作品。该书创作于20世纪初,正值女性主义浪潮的兴起。“新女性”的出现,逐步“威胁”动摇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意识。劳伦斯一方面欣赏“新女性的独立、大胆、智慧,另一方面受传统的男性至上意识的影响,又惧怕女性的这种变革会危及男性的地位。本文从小说人物关系的角度入手、剖析劳伦斯在定位女性社会角色时的矛盾与困惑。 相似文献
4.
5.
崔更生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5(1):58-62
小说<儿子与情人>是D.H.劳伦斯的半自传体作品.该书创作于20世纪初,正值女性主义浪潮的兴起.新女性的出现,逐步威胁动摇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意识.劳伦斯一方面欣赏新女性的独立、大胆、智慧,另一方面受传统的男性至上意识的影响,又惧怕女性的这种变革会危及男性的地位.本文从小说人物关系的角度入手、剖析劳伦斯在定位女性社会角色时的矛盾与困惑. 相似文献
6.
《儿子与情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心理小说家之一劳伦斯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每对人物的关系,特别是父子关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为因果、环环相扣的。劳伦斯正是以情节处理的手法与精彩的心理描写使这部作品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梁丽娜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5,(2):13-18,45
通过对《儿子与情人》的解析,试图揭示其所承载的《圣经》涵义,在小说中,D·H·劳伦斯借人物之命运,强烈批判了清教徒的禁欲主义。对旧道德的批判是劳伦斯建立新道德新信仰的基础,而享受生活,认识到男女性爱和谐力量的伟大正是劳伦斯在冲破禁欲主义之后首先提出的新道德、新信仰理论。另一方面,劳伦斯进一步提出了以男人为主的家庭观念,并对祭祀作用作出了新解。 相似文献
8.
蒋家国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2(3):36-40
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六个男女的相互关系一反常态,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一幅两性关系异化的摹本;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造成了这种异化现象,它使人陷入“精神”与“肉体”分离的痛苦之中,从而危害家庭和社会;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相似文献
9.
安晓芳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7):16-17
英国文坛20世纪著名作家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充满了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小说中无处不在的象征手法赋予了整部作品以浓烈的散文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但这并不是作者运用象征主义的真正意图所在,在这浓郁的散文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背后,劳伦斯向读者传递了他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憎恨,深刻揭露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人性的摧残。让读者充分意识到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性被吞噬、两性关系被扭曲——这样一个病态的世界势必要被扭转,同时表达了他对美丽的大自然、完美的人性及对健康和谐的家庭生活的美好向往和企盼。 相似文献
10.
罗妙宝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24-25
\"生态批评主义\"是将生态学和文学批评有机结合的全新文学批评理论。劳伦斯的代表作《儿子与情人》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和逐渐腐蚀的精神家园的忧思,揭示英国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机器文明对人伦的践踏、人性的扭曲、人格的异化,使人们饱受生态破坏带来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表达了作者超前的生态哲思,警示人们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得到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林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10):7-10
小说<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反映20世纪英国社会乃至整个世界20世纪初的社会全景的恢宏巨著.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无法在灵与肉的方面实现和谐统一,个个是伤痕累累,在肉体和精神方面均遭受巨大的摧残.他们的命运暗示了在工业文明这个魔鬼的诱惑下,人们偷吃了"禁果",人们的宗教观、价值观等都已经被"异化"了,不再有正常的欢乐,人类失去了伊甸园.此书确立了作者作为一个严肃和重要作家的地位,他向人们展示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精神世界伊甸园的失落并进行了对之重建的努力探求. 相似文献
12.
谭宗燕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20(1):46-47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的同时,也在主人公性格描写及情节设置上有诸多不同,本文将对此作一探讨并揭示两部作品所体现出的不同的文化和价值取向性。 相似文献
13.
李铁强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4):26-31
从院校学科体系建设狭隘视野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言教高度职业化的事业,这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孤立状态,进而无法承受国家和社会对这一工作的厚望之重。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是言教和行教及其相互关系的系统性问题:没有言教,行教必然丧失其发展的方向;没有行教,言教必然成为脱离实际、高度职业化的空洞说教。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和失败的历史看,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是行教与言教吻合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15.
16.
张文君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55+58
《儿子与情人》是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所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中巧妙且浓烈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其中花草树木、太阳月亮、矿井黑暗等都是意象,这些意象的运用,为小说的氛围的渲染和人物心理的刻画起到了烘云衬月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矿井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以期能更深入地理解整篇小说的主旨。 相似文献
17.
张慧军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3(2):47-49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早期作品,在女主人公米莉亚姆身上体现出了渴望新生活、渴求知识并注重精神情趣的特点。她是保罗才智的崇拜者和支持者,是保罗母子之间的爱的牺牲品,是传统的性观念与追求性解放新思想之间冲突的受害者。同时在她身上反映出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8.
校本教师教育的多样性——国外校本教师教育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校本教师教育组成要素出发,简要地描述了4个国家或地区的校本教师教育计划的差异,概括了课程的总观点及其实践课程、学生完成课程的实质、校本教师教育与大学教师教育的角色及提供给校本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以期为我国的校本教师教育的设计与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