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森  王银飞 《早期教育》2006,(3):I0002-I0002
以往的课程似乎总是过多地关注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和科学世界,漠视学生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造成学生情感世界的“荒漠化”、生活世界的“殖民地化”和心理世界的“冷漠化”。现代课程观之所以强调回归生活,就是因为生活世界的被剥离、被异化。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关系的危机,  相似文献   

2.
科学课程理想与理想科学课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想是课程的有机构成,科学课程理想是人类在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内在规定性的基础上,对科学在培养人和发展人类社会方面的价值和功能的期望。通过寻找科学内在的规定性、科学活动的过程特征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别是心理发展顺序,可以把科学“转换”或改造成理想科学课程。  相似文献   

3.
教育本质上是人为追求价值的生命活动,也是其生活的组成部分。那么,学前课程作为学前教育的核心,必然在承担实现学前教育价值的重任的同时,兼具教育源于生活的特性。首先,回归生活的学前课程包含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三个基本理念;其次,回归生活的学前课程应具有生活性、全面均衡性、探究性和生成性的特征;最后,建构回归生活的学前课程:面向儿童生活需求的课程目标、贴近儿童生活经验的课程内容、满足儿童生活兴趣的课程实施及关注儿童生命价值的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4.
课程论回归生活世界,旨在唤醒课程论对课程生活世界的遗忘与失落,修复课程论的多重疏离及反思课程论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危机。就课程论学科建设而言,课程论要回归的生活世界不是一个具体所指的世界,而是一种把握与研究课程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即主体间关系的思维方式。它将导致课程论在理论视野、研究主题、知识基础、研究方法和理论形态等方面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为哈氏的整个理论大厦提供了一个基石。但这种基石却是虚幻飘渺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所说的“交往”相异甚至相反的交往。从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抗拮的角度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进行反思,是走出理论与现实的悖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6.
孟祥瑞  伍军 《生活教育》2012,(18):68-72
教师课程意识作为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和一种特定形态的社会意识,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建构教师的课程意识应回归真实的、发展的和多元的生活世界,并改变、提升、创造可能的生活世界,使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自觉走向理性课程实践,真正居于自主地位。  相似文献   

7.
依据布鲁纳结构课程理论,结合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中高职教学计划,通过对江苏苏中和苏北六所中职学校和六所高职院校的调研,对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调研结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及专业课程标准的衔接等三方面构建我国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实践框架策略。  相似文献   

8.
科学主义对科学本质的误解,导致对科学课程本质和课程理想的误解。在科学主义的背景下,斯宾塞“功利主义”的科学课程理想是,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来进行“训练”和“指导”,为学习者广泛意义上的“完满生活”做好准备;赫胥黎在“自由教育”的旗帜下提出的科学课程理想是,通过科学课程对人的“理智”进行训练,从而实现人的“自由”;杜威的科学课程理想自然已经由“物质生活取向”转向“人文”取向,但他的这种“人文”关怀终究是“技术兴趣”的,通过训练人的理智为控制自然和社会。这些建立在对科学及科学课程本质误解基础上的科学课程理想必将遭受严厉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10.
依据布鲁纳结构课程理论,结合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中高职教学计划,通过对江苏苏中和苏北六所中职学校和六所高职院校的调研,对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调研结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及专业课程标准的衔接等三方面构建我国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实践框架策略。  相似文献   

11.
教师开发课程不等于编写教材和开发课程文本,学生生活世界中非文本课程内容、资源、素材的捕捉、开掘和利用,也是教师开发课程的应有之意。尽管学生的生活世界具有重要的课程价值,但我们的课程却表现出如下问题:关注科学世界,忽视生活世界;关注理性生活,忽视道德、情感、审美生活;关注“成人生活”,忽视儿童当下的现实生活。文章认为,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课程开发应注意把课程内容还原为真实的生活问题,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应关注当下的社会事件和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关注生命体验的课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体验是生命个体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以生命为价值取向的课程就要成为个体建构精神世界和追寻存在意义的过程。因此,就需要转向动态生成的具有个体性和境域性的知识观.实施走进生活世界的整体课程,进行多元化的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3.
传统科学课程忽视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科学课程的改革应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起点。生活世界是学习科学课程的价值基础,也是其动力源泉。回归生活世界是学习科学课程的目的,联系生活世界和科学课程的基本方式是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儿童的生活世界出发,对儿童生活的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进行了区分与论述,进而提出:儿童的可能世界发生在儿童的游戏中,儿童的现实世界发生在社会的文化中,而想像则使儿童在这两个世界里自由地转换,并保持着内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开放性实验是高校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的高校开放性实验课程开发存在多种问题。从生活世界的视角论述高校开放性实验课程开发的应有之意:把开放性实验课程内容融入真实的生活问题,在实验课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在实验课程中注重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革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审视当前的中小学课程,其困境和误区就在于把学生定格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念给予我们新的启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回归学生生活世界,要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重建学生生活,全面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学科课程: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学科课程的社会本位的价值趋向,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的变化.在对以往学科课程价值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探讨了学科课程对人的全面性、全体性、全程性发展价值,力图通过生命这样一个大的视角,以求在学科课程的价值取向上达到个人、社会、自然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课程作为教育实现的中介,承载着知识与文化的内涵,更彰显着师生生命的价值。课程实践理应体现生命的意义,即生命的整体性、现实性、创造性、多样性,但在现实中,课程目标的虚化、内容的窄化、实施的僵化以及评价的异化等现象,造成课程实践中生命意义的缺失。应当从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变革,以期对课程实践的生命意义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9.
终身教育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加快、产业结构变化、职业转换加速,导致教育的持续性更加重要而迫切,终身学习成为一种保障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在此形势下,如何通过课程改革实现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技能和态度,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和难点。本文以终身教育为视角,通过对发达国家高职课程改革趋势的研究及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分析,剖析了我国传统高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思路,对我国目前高职课程改革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生活节奏加快的多元化时代,人们盲目的追求物质条件,却忽视了"真理"的存在,忘却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曲解了人生的意义。哲学作为时代的精华,在缓缓前进中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导致更多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的产生。因此,哲学只有回归到现实中,结合实际才能解决各种矛盾。哲学作为时代的先锋,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纠正社会产生的偏轨现象,才能永保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