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bdFF动作是我国选手参加2002年冬季奥运会的主攻动作。本文通过对徐囡囡的多组bdFF动作的时空特征分析,发现徐囡囡的bdFF动作在起跳时膝关节力量发挥稍差,飞行高度不理想,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不十分充足;动作的第一空翻“dF”存在横轴翻转过度、纵轴转体不足的现象,这也是我国运动员在作bdFF动作时存在的普遍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提出建议,为动作的改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bdF类动作"是指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完成的在起跳出台后第一周横轴翻转中带有纵轴转体720°的一类成套动作。目前,运动员在拍成"bdF类动作"时,在起跳过程中手臂技术表现形式有两种。以向左转体为例,一种是起跳出台瞬时运动员手臂呈上举状;另一种是起跳出台瞬时运动员一臂呈上举状,另一臂紧贴于体侧。为了使中国运动员能够正确地选用较为先进的技术学习训练"bdF类动作",作者对"bdF类动作"起跳过程中手臂技术表现形式对"dF动作"的效应进行力学原理分析,明确合理的"bdF类动作"起跳过程中手臂技术表现形式的力学依据所在,进而为教练员、运动员的训练工作提供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3.
bdFF动作是我国女子选手参加 2 0 0 2年冬季奥运会的主攻动作之一。本文通过对李妮娜的bdFF动作的时空特征分析 ,并把部分指标与徐囡囡进行了比较 ,发现了李妮娜的bdFF动作具有起跳有力、腾空高度高 ,完成空中动作具有较充分的时间 ;但动作的第一空翻“dF”存在横轴翻转过度、纵轴转体不足的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从理论的实际两方面提出了建议 ,为动作的改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武术套路健将童通旋子转体720°起跳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子转体720°接跌叉动作是武术长拳类C级动作,起跳动作效果是决定动作成败的关键。运用三维影像解析和足底压力测试方法从运动学、动力学角度,对健将级运动员童通所做的旋子转体720°起跳动作进行了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旨在揭示其技术动作特点。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起跳是跳高最关键的技术环节。它衔接着助跑和腾越过杆。助跑阶段运动员积累的能量不仅通过起跳转化为腾起的能量,而且背越技术所特有的转体动量矩和旋转过杆动量矩皆由起跳动作而转换。起跳阶段的动作结构十分复杂,它包括起跳腿和摆动腿以及上肢摆动的动作,另外,转体的形成还与躯干的动作例如肩轴和髋轴交叉的时空结构有关,但这一系列动作的形成和调整,无一不与起跳阶段运动员身体重心的高度及其变化和身体的倾斜角度及角度的变化有关。在技术分析中,它们虽然仅作为运动学参量出  相似文献   

6.
我国蹦床运动员起跳网上转体研究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采用摄像法和影像解析法对我国蹦床运动员起跳网上转体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起跳网上转体目前是我国蹦床运动员普遍存在的技术错误之一。它不但影响腾起高度及动作姿态,还易导致身体横向水平位移。当完成翻转周数、转体度数较少的空翻转体动作时应采用非惯性转体技术;当完成翻转周数、转体度数较多的空翻转体动作时,在保证充分压网与蹬伸的前提下,身体离网瞬间即可开始转体。  相似文献   

7.
空中技巧是自由式滑雪 3个项目之一 ,属技能类难美项群评分类项目。在相同动作难度前提下 ,动作质量是决定运动员成绩高低的关键。自 1 994年成为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以来 ,空中技巧比赛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运动员都不断地增加运动难度 ,同时对技术的钻研更加深入 ,从而带动了空中技巧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一些独特的技术 ,尤其在起跳方面 ,出现了手臂上举技术和混合式转体技术。然而 ,作为国际雪联 (FIS)评分依据的空中技巧裁判手册 ,关于起跳技术的规定在近 1 0年内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也就是说关于起跳的评分标…  相似文献   

8.
主要采用摄像法和影像解析法对我国蹦床运动员起跳网上转体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起跳网上转体目前是我国蹦床运动员较普遍存在的技术错误之一。它不但影响腾起高度及动作姿态,还易导致身体横向水平位移。当完成翻转周数、转体度数较少的空翻转体动作时应采用非惯性转体技术;当完成翻转周数、转体度数较多的空翻转体动作时,在保证充分压网与蹬伸的前提下,身体离网瞬间即可开始转体。  相似文献   

9.
采用三维图像解析系统对不同等级男子武术运动员旋风脚转体720°起跳阶段人体重心运动特征学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旨在揭示不同等级运动员技术动作差别的运动学特征,进一步加深对起跳技术动作特点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为教学与训练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教学,一 般采用先双脚跳背越式过海绵垫和过杆练习,待背越挺髋、后屈膝、压肩、收腿过杆动作熟练掌握之后,再通过短助跑单腿起跳等背越横杆的练习巩固背越式过杆技术。而单脚起跳背越过杆与双脚起跳背越过杆技术有较大差别,所以学生尽管双脚起跳背越式过杆技术已经掌握了,一进入短助跑单脚起跳过杆总会出现一些技术变形,成为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教学的一个难点。 单脚起跳背越过杆与双脚起跳背越横杆的判别主要有两点:第一,单脚起跳不像双脚起跳那样背对横杆,而是身体侧对横杆,在空中要转体形成背对横杆姿势,所以在起跳中要注意有助于空中转体的动能形成。第二,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我国优秀男子跳台滑雪运动员实地起跳阶段运动学、起跳运动模式等指标,探究影响我国男子跳台滑雪运动员飞行距离的主要起跳因素。方法:1)选择8名我国男子跳台滑雪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在日本长野县白马村K90跳台训练基地采集3次起跳阶段二维运动学数据,采用广义估计模型(GEE)分析影响飞行距离的实地起跳阶段运动学因素。2)截取平昌冬奥会排名前10的男子跳台滑雪选手决赛起跳阶段视频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国内外运动员起跳阶段特定时刻肢体角度差异。3)实验室内使用1台Z camera高速摄像机和1块Kistler 9281EA测力台采集运动员静蹲跳(squat jump,SJ)、反向跳(countermovement jump,CMJ)、模拟跳跃(imitation jump,IJ)、下落跳(drop jump,DJ)的动力学及运动学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实验室内运动学及动力学指标与飞行距离间的相关性。结果:1)在实地起跳阶段运动学方面,起跳起始时刻躯干与助滑道夹角、小腿与助滑道夹角、髋关节角、膝关节角,以及起跳阶段的髋关节峰值角速度、膝关节平均角速度、起跳结束时刻膝关节角及髋关节角为飞行距离的影响因素(P<0.05)。2)在起跳阶段运动模式及力量特点方面,IJ重心最低处膝外翻指数(r=0.731)、DJ膝外翻最小值(r=0.713)、CMJ起跳阶段地面反作用力峰值(r=0.710)、CMJ蹬伸冲量(r=0.752)、SJ(r=0.723)及CMJ起跳峰值功率(r=0.762)均与飞行距离呈正相关。3)对比国内外运动员起跳阶段特定时刻肢体角度发现,国外优秀运动员起跳起始时刻小腿与助滑道夹角(53.54°±3.14°)显著小于我国运动员(57.62°±4.62°),出台瞬间小腿与助滑道夹角(58.22°±2.13°)显著小于我国运动员(65.59°±3.84°),大腿与助滑道夹角(73.28°±6.15°)显著大于我国运动员(58.77°±3.16°),起跳阶段结束时刻髋关节角度(175.23°±1.96°)显著大于我国运动员(156.37°±13.13°)。结论:我国跳台滑雪运动员起跳阶段起跳起始时刻应尽量降低身体重心以减少阻力,并适当提高膝关节角来提高出台后肢体伸展程度。起跳过程中提高膝关节蹬伸力量,同时适当降低髋关节伸展速度,避免风阻对躯干造成不利影响。室内及实地训练过程中,应在提升蹬伸爆发力的同时避免膝关节过度外翻,提高蹬伸力量及传递效率。  相似文献   

12.
跳远起跳动作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勰 《体育科学》2005,25(11):92-95
选取跳远起跳作为计算机模拟的动作对象,建立了内含颤摆质量的起跳力学模型,并在计算机上实施运动模拟。结果表明,研究所建立的起跳模型基本反映了人体在受到外界冲击时的缓冲特性,弥补了以往研究中采用力学碰撞理论来解决冲击问题所带来的不足之处。同时,也解决了以往研究不能完全得到地面约束反力或得到的地面力与真实情况相距较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跳远起跳技术的运用在学界一直存有争议,为探讨跳远起跳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选取跳远起跳动作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起跳动作的数学模型并在计算机上实施基于肌肉动力学层面的运动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增大人体重心垂直速度和重心的腾起角方面,膝关节肌较之髋关节肌都有更为显著的作用;在相同的着地距离下,增大小腿环节角与增大大腿环节角相比明显有利。  相似文献   

14.
背越式跳高“双动力”起跳技术理论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法,分析了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和垂直速度的变化规律,认为背越式跳高起跳身体重心由低向高不断加速上升,垂直速度是由小到大不断加速增大,是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的“两步”中完成的,起跳垂直速度是摆动腿支撑和起跳腿支撑下的“双动力”起跳中获得。弧线助跑起跳最大的优越性是经济实效地降低和升高身体重心,为身体重心运动方向提早转变和垂直速度提早积累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跳远时摆动腿无积极的快速摆动与制动动作与起跳后身体明显前旋运动趋势都会影响跳远成绩,所以,有必要对跳远起跳时的前旋特点和起跳能力与腾空技术进行探讨,以期对跳远教练的教学有所帮助,提高运动员的跳远成绩。  相似文献   

16.
运用力学理论阐述了人体空翻转体动作的一般原理,对目前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bdF类动作"起跳过程中现有的两种手臂技术对"dF动作"的效应进行分析,提出理论上更为合理的一种新的"bdF类动作"起跳过程中的手臂技术,描述新技术的动作方法,论证新技术的生物力学合理性,对教练员、运动员提出尝试训练新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跳远起跳最佳效果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起跳的腾起水平速度(在一定腾起角度状态下),而起跳腾起的水平速度来于助跑的质量,其中主要表现在起跳前几步助跑的速度、节奏和助跑技术。通过教学实验,反映出无板助跑起跳练习对起跳前几步助跑的速度感、节奏感的效果比有板起跳练习的效果要好,这对形成起跳的最佳效果无疑是有积极的影响。从而可以加大起跳腾空阶段身体重心通过的水平距离,它对提高跳远运动成绩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运用多刚体模型及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探讨人体在不同姿势下踏板所引起的跳远远度的变化特征,以寻找最佳的起跳着板姿势。结果表明:着板时小腿的姿态角、膝关节角不同组合可以使人体获得相同的远度,故仅凭着板角的大小来衡量着板技术的优劣显然是不合理的;跳远踏跳着板时刻、人体各环节姿态角对跳远距离的影响作用大小并不一致,其重要性排序依次为踏跳腿小腿的姿态角最重要,其次是踏跳腿的膝角,而躯干斜角、大腿夹角及摆动腿的膝角对跳远距离的影响相对较小;运动员在跳远踏跳着板时刻,一定存在一个最佳的踏跳腿膝关节角和小腿与地面的夹角,以这种方式上板,可获得最大的跳远距离。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世界男子跳远运动的现状,对当今世界男子跳远运动员的技术特点进行了概括地总结和分析,得出现代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技术有助跑距离进一步延长,助跑速度进一步加快,攻板阶段步频进一步加快,合理的助跑速度利用率,起跳速度快,摆动作用更为突出,起跳蹬伸时机早,适宜的腾起角度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收集王舟舟在'99上海全国田径冠军赛比赛时的技术参数与第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跳高冠军及前6名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时发现:王舟舟助跑倒1步至起跳腿着地时的水平速度损失较大,倒1步摆动腿着地、离地时的身体内倾角变化规律正好与对方相反,呈减小的趋势;在起跳前及起跳开始阶段的水平速度低、起跳过程中支撑腿膝、踝关节蹬伸不充分。另外,过杆动作极不经济实效,这些都有待他在今后的训练和比赛中不断地提高与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