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名人们,真正有个性者寥寥无几,而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林贤治先生的《人间鲁迅》,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从权势判高下,而是深入一个个文字的鲜活灵魂,从笔墨纸砚问寻找真英雄的血性。这些血性,没有脱离人间的烟火,没有空中楼阁的学院做派,而是来自于现实的社会,柴米油盐与刺刀枪炮混杂的生存,淋漓鲜血与升平歌舞辉映的真实。  相似文献   

2.
李君玲 《出版广角》2015,(8):117-118
在中国知识界中,鲁迅是一个孤独的行者,因此,在他一生以专制政府为目标、没有任何援手、充满各种风险和干扰的斗争中,需要特别的勇敢和坚毅.本文从三个角度探讨林贤治笔下的“一个人的鲁迅”系列图书中真实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3.
鲁彦写的《活在人类的心里》这篇散文,是对鲁迅先生的回忆,没有铺开去写鲁迅的方方面面,只选择了鲁迅在教室里讲中国小说史这样一个镜头,笔调平和抒情,描写朴素自然,构思也精巧,把平凡而又伟大的鲁迅的精神面貌展示出来了。 作者把一段正面描写放在了全文中间的部位,描写比较细腻,从身材、穿着、头发、眉毛、胡须,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1911     
1911年,鲁迅30岁,此时他还没有启用鲁迅的笔名。这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后,鲁迅从经济到精神都很困顿,是辛亥革命改变了他的处境,使之成为无所顾忌的独立撰稿人。年初,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教书,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  相似文献   

5.
显微市场     
《鲁迅档案:人与神》:“人间”鲁迅 何梦觉 编 工人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 鲁迅一方面被誉为“民族之魂”,另一方面备受攻击,鲁迅到底是人还是神?全书按不同历史时期选载有代表性的文字,众多名人在此亮相,显示了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国外学者用“第三只眼”看鲁迅,自是别一种风景。 选题点评: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全国各类纪念活动“沸沸扬扬”:戏剧界打造“魔幻鲁迅”,博物馆“走近鲁迅”,出版界“回望鲁迅”,本书则是出版界“回望”系列中的一种,展示  相似文献   

6.
仲夏 《新闻天地》2010,(1):25-27
这是一个理念征服世界的国家。可谁都没有想到,原本并不起眼的迪拜,会在中东的沙漠里迅速崛起,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神话”。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一再谈路,意在激励人们摆脱传统观念,摆脱习惯势力,摆脱因袭心理,披荆斩棘,开辟新生活的路。 读了《全国省级新华书店经理研讨会侧记》,笔者不禁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教人作文章的书汗牛充栋,如过江之鲫,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个大作家靠读怎样写好文章这类书籍而成为名作家,没有一个记者靠啃怎样写好新闻这类书籍而成为名记者。古人云:“文无定法”,鲁迅先生对此也曾作过精辟阐述。 新闻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而且不断发展十分活跃的学科,海外有些学者甚至不承认新闻是一门学科,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9.
偶而看到湖南人民出版社去年出版的一本《我心中的鲁迅》,正文前面有四幅照片。出版说明中讲,编选这本书时,注意到流传较少人们不易找到的文章。从照片来看,可能也是按照这个要求选的。比如第三幅,鲁迅和肖伯纳、宋庆龄、蔡元培、斯沫特莱等七个人在一起的照片,人们常见的已经被修改为只有五个人了,本书选用的这幅照片,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这当然是好事。但是,照片上另外两个人:一个是林语堂,没有指明;另一个说是杨杏佛,这就错了。编者根据的是1933年2月17日的鲁迅日记,  相似文献   

10.
在鲁迅诞辰120周年之时,怎样反思鲁迅先生是一个迫切的话题。围绕鲁迅展开的无休无止的论争,是鲁迅的宿命,也是鲁迅研究的宿命。如今精神上缺乏某种支撑的中国人。除了像鲁迅一样用坚韧和冷硬面对世界的阴暗,还应该有另一种抵御世界黑暗的方式。长期以来,对鲁迅的纪念丝毫没有停止。但每一次的纪念对先生都是一种神化。学认为.其中还夹着不少门户之争。如果老把鲁迅当成圣人,认为20世纪中国只有一个鲁迅。就会影响中国化势力的发展,这是一种悲哀。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趣味     
鲁迅给人的印象近乎冷峻,一副凛严的面孔像一张不会动的铁板,目光也总像一把利剑,在那样的乱世中穿行.在这样的模式下读鲁迅的作品,越读越觉得鲁迅是一个硬骨头,一张口说出的话,总带着一股寒气.其实,生活中真实的鲁迅并不完全是这样.从下面一个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又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逗,那么的富有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12.
朱农 《出版史料》2003,(1):23-23
1933年秋,楼适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关进监狱后,曾秘密地将高尔基的自传小说《人间》翻译成中文,并设法将译稿由其弟弟楼炜春转到鲁迅手中。其时《中学生》杂志上已在陆续登载由黄源等人翻译的《人间》译文。经鲁迅与黄源商量后,黄源慨然停止自己的翻译,而将楼的译文在《中学生》上连载。  相似文献   

13.
寓意要深     
毛泽东同志曾有过这样一席感慨之言:“我爱读杂文,假如让我选择职业的话,我想做个杂文家,为《人民日报》写点杂文.可惜,我现在没有这个自由.”(见1981年5月3日《文汇报》)作为一代伟人所发出的“感慨”,虽是一个历史的“遗憾”,但从中可看到杂文在毛泽东同志心目中的位置.他曾经号召人们学习鲁迅:“有人说,几百字、二千字一篇的杂文,怎么能作分析呢?我说,怎么不能呢?鲁迅不就是这样的吗?”“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大部分学者普遍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论"和"意境论"没有区别,对此,论文从《〈人间词乙稿〉序》和《人间词话》进行分析,得出王国维的"境界论"是在其"意境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境界论立足于中国传统,融合了西方的理论观点,从而成为具有普适性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魔鬼的美──从鲁迅的出版活动看鲁迅的生命意识本刊记者张立“从我,是进入悲惨之城的道路;从我,是进入永恒的痛苦的道路;从我,是走进永劫的人群的道路。正义感动了我的‘至高的造物主’:‘神圣的权力’,‘至尊的智慧’,以及‘本初的爱’把我造成。在我之前,没有...  相似文献   

16.
△30年代,上海有家书局,发稿子按实际字数算稿费,标点符号不肯计算在内。于是,鲁迅先生有一次给这个书局寄去的稿子,既没有划分段落,更无一个标点,书局无可奈何,只得写信给鲁迅:“请先生分一分章节和段落,加一加新式标点符号。”鲁迅回信说:“既要作者分段落加标点,可见标点和空格还是必要的。那就得把标点和空格也算字数”。书局只得认输。  相似文献   

17.
在西三条 阜成门内宫门口原西三条胡同21号(现改为宫门口二条19号),是鲁迅在北京定居时最后住过的一个地方。现在,它已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在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的日子里,我多次前往采访。 据故居管理人员介绍,1924年5月,鲁迅从砖塔胡同搬到这里,一直住到1926年8月离开北京南下。在这之前,鲁迅的  相似文献   

18.
文摘     
《新青年》:鲁迅的“思想故乡”鲁迅与《新青年》的关系甚为紧密和深刻。一方面,鲁迅是《新青年》的编辑者,主要撰稿人。在《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和核心刊物的运动过程中,他虽基本上没有进入该杂志的核心层,但积极参与、努力贡献的姿态从未改变;另一方面,正是《新青年》渐成气候的新文化运动吸引了鲁迅,鼓舞了鲁迅,在一定意义上成就了鲁迅。首先,从人生道路而言,鲁迅原想走整理古籍、钞刻古碑的沉闷的学术之路,因为《新青年》编辑的敦促和影响,才放下了对这些古文献的研究而走向生气勃勃的新文学创作和社会文明批评。其次,从人…  相似文献   

19.
《儿时》是秋白与鲁迅合作的十四箱杂文之一。秋白于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八日写成,十二月,秋白将它寄给鲁迅,鲁迅修改后,署上自己的别名“子明”,发表在同年十二月十五日《申报·自由谈》上。这篇杂文没有华丽的词藻,在朴实真切的字里行间,鲜明地阐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生命观。这就是:“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但是,假使他的生命溶化在大众里  相似文献   

20.
崔银河  崔燕 《编辑之友》2010,(11):114-117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这话小孩子也知道.说研究鲁迅的专著、论文早已到了汗牛充栋之地步,这也是人人皆知的事实.说鲁迅生前除了文学创作成就不菲,同时还是一个不卓越的编辑.因此,本文将从鲁迅与编辑出版这一视角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