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在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中出现了很多城市意象,但最常见的便是弄堂意象。论文从其具体作品的具体描写入手,探讨、分析弄堂意象在王安忆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在王安忆的眼中,上海的弄堂其实就是上海的象征,弄堂即是上海,她不去描写那些现代的高楼大厦,不去描写那些写字间里的俊男靓女,原因就在于王安忆执着地认为是弄堂孕育了上海的文化,养育了上海的芸芸众生,上海的精髓不在那些高楼大厦,而存在于弄堂之中,只有弄堂,才是上海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2.
朱芹 《现代语文》2007,(5):77-77
王安忆曾多次申明她的小说是不能够单纯的用女性主义去解读的,单单上关注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会缺失她小说中最为本质的东两。在我们看来,王安忆的小说不论是怎样描述上海弄堂里的女性人生,其本质还是在于书写“关于城市的故事”。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讲述了上个世纪大上海二十年代的上海小姐王琦瑶沉浮坎坷的一生,将人生嵌入历史,写入城市。而以此改编的电影《艮恨歌》则侧重描写了王琦瑶与叫个男人的感情纠葛。[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弄堂空间作为上海城市精神和市民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城市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氛围,是上海的象征所在。王安忆在弄堂中长大,洞悉生活在其中的市民阶层世俗生活的各种人情世故,因而弄堂成为她怀旧所依托的空间,成为其文本最为核心的意象和想象上海的经典形态。  相似文献   

4.
上海作家王安忆,在上海弄堂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写小儿女的生活,细致入微,总能给人一种贴肤贴肉的感觉。上海是什么地方?王安忆认为:上海,可不是大小姐的世界。在王安忆的印象里,上海也是弄堂小儿女们的世界。上海的建筑如汇丰银行大楼、国际饭店等自然是上海的骄傲,但旧上海的建筑主体乃是石库门和弄堂,除了少数几个有名的里弄之外,成千上万不知名的、无名的里弄,它们进入不了建筑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的《长恨歌》给我们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一个上海小姐王琦瑶悲惨的命运。但是作品在讲述这个故事之前,不惜花费一章的笔墨来给我们展示王琦瑶生活的自然环境,弄堂、流言、闺阁、鸽子,这些看似累赘的环境,却正是作家的用心良苦之处,作家就是要通过对王琦瑶从小生活的具体环境的描写,给读者暗示她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长恨歌》被称为当代的“上海叙事”。在《长恨歌》中,王安忆以环境元素的张力,激活了小说的主题:用一个女人的一生演绎一个城市的历史命运。透过以弄堂为象征的诸多环境描写,我们感悟到了王安忆那挥之不去的“上海情结”,同时也从环境和人物的相互烘托中品味到了一种难以忘怀的“上海精神”。  相似文献   

7.
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巅峰之作《长恨歌》,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而敏感的笔触写出了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一个上海"弄堂"中的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从而反衬出大上海的兴衰。作品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来观照历史、文化的进程,跨越历史时空,使人物与作品都富有别具一格的美学韵味。作者试从作品的结构美、语言美、意象美、人物形象美四个方面,来阐述作品所独有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长恨歌》是王安忆长篇小说的代表作,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小说描写了王琦瑶这个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从花季年代到命丧黄泉的人生历程,写出了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无数的理想与欲望、浮躁与幻灭以及上海这个大都市从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的发展变迁,同时,也写出了人生的苍凉;小说塑造了王琦瑶这一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人物心理尤其是女性心理描写得深刻细腻,语言平淡、细腻、舒缓、从容。  相似文献   

9.
在有关上海的“传奇”书写中,王安忆的《长恨歌》对上海精神的关照是略去“浮华”,指向市民生活底层,指向充斥着腌渍油污和流言私情的弄堂深处,更多地让我们看到了上海背后的“暗”;主人公是生于弄堂长于弄堂,即使到“繁华”里走了一遭,到头来还是归于弄堂死于弄堂——繁华只是旧梦。香港著名导演关锦鹏改编的同名电影则大不相同,流行光影中“繁华”、“风月”成为上海的内核,在视觉的声色享受中谁还记得王安忆那个真实的上海?本文力图通过对原作和改编后电影文本差异性的比较。拔开迷雾看到一个与流行相去甚远的“上海形象”。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不仅是她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砗,而且在当代文坛中同样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这部小说堪称书写上海近几十年历史的“史诗性文本”,作品以王琦瑶这样一个弄堂女人非同寻常的一生来表现女人和城市、女人和历史、女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的纷繁复杂的主题意蕴。文章即从文本分析入手重点解读作品所蕴含的这四大主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艺批评中的“意象”概念仅局限于文艺理论而没有成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美学范畴,古代的“意象”理论虽则解释了诸多文艺问题,但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颇和体系上的不完备。用现代美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界定“意象”概念,研讨其本质特征及生成原因是很必要的,它不仅对完善古代“意象”理论有帮助,而且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也有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曾长期在上海主持中外商约谈判的吕海寰不仅是中国一位爱国外交家,也是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之一。从1894至1898年,吕海寰在镇江、上海道台及出使德国和荷兰大臣任上曾参与清政府一些内政外交活动,受到了朝野上下中外人士的赞誉;在百日维新前夕,他上书光绪皇帝提出有关内政与外交的改革主张。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坛一颗光芒四射的明星。她的小说善于用细腻而独特的语言文字和意象情境来搜集、见证殖民社会中病态的人与事,呈现出一种挥之不去的荒凉意味。从“庸人俗事中的艺术体现”、“细致入微的细节描述”、“悲悯苍凉的美学风格”、“精巧别致的意象设置”四方面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天津胡同命名理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大街小巷以“胡同”为通名的,约占街巷地名总数的60%以上。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这些胡同的命名理据进行归类阐析,以展示天津城市历史文化的特色,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上海石库门里弄民居着手,在对它进行“概述”、“近观”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观念的变化进行探讨,并力图抓住学者和老百姓这两个不同的社会角色对当时东西文化交融的状况所做出的反映,来对当时的一些普遍的文化现象进行阐述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上海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紧要关头提出了文化大都市的战略构想,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大都市的现代化进程存在着矛盾,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形势下大都市发展的重要资本和动力。上海在漫长的文化发展史中,不仅积淀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还传承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审美理念和文化性格,是上海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历史文脉。目前上海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文化大都市建设是重要的目标和任务,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培育城市精神、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举措,所以上海应该借鉴成熟的理论和建议,分门别类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将其纳入乡土教育体系,走产业化之路,因为文化大都市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相似文献   

17.
北京特色影视以京味文化作底蕴。其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兴起、发展、繁荣三个阶段。北京特色影视表现北京胡同、四合院平民生活;展示紫禁城、王府和大宅门的恩怨情仇;北京市井文化和风俗民情引人关注;京味语言和京味音乐耐人咀嚼。作为大都市的北京在蓬勃发展,北京文化在不断变化,北京特色影视也在不断变化。北京特色影视未来趋势如旭日东升。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探讨处于华夏边缘地带的白马族群的空间分布,其空间分布的边缘性塑造了白马族群文化的非主流特质。作为其服装的典型代表——"沙嘎帽"正是这一非主流特质的外在表征,充当了白马族群的族徽,其内在意象为来自于白马民间底层的社会记忆———白鸡传说。外在表征与内在意象的契合构成了白马族群认同的基本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上海的民众立即掀起了抗日救国运动和抵制日货运动的高潮。在国民政府顽固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时,上海成立各种抗日救国组织,成为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从工人、帮会到童子军,各界民众广泛地参加了抗日活动,上海的特殊环境,使它成为国共两党走向第二次合作的里程碑式的地点,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得以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给日本法西斯以沉重打击。上海人民与犹太难民、朝鲜的反日志士以及其它一些热爱和平的国外人士一道,生活在同一上海屋檐下,始终斗志昂扬,投身于共同的反法西斯大业中去。上海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陕西韩城籍诗人薛正清是民国时期重要诗人。其诗歌的基本主题是忧国忧民,表现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亦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艺术上则善融景、事、情、理于一体,将客观冷静的叙写与以高度概括的意象抒情相结合,格律娴熟、语言凝炼、质朴而清新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