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散文《怀念肖珊》,最初发表在《大公报》上,后来《作品》转载了,现收入巴金《随想录》第一集。本文透过感人的生活细节,展示一个广阔的社会政治斗争的背景,塑造了一个正直、善良的“普通人”的鲜明形象,表达了作家深沉的哀思和对“四人帮”的血泪的控诉。文章主要写文化大革命中的肖珊。“文革”期间,她作为“黑老 K”(巴金)的“臭婆(?)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主题及艺术两方面,比较了 《给亡妇》与《怀念肖珊》之异同,认为这两篇悼亡散文有许多相通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点.两文异曲同工,各有千秋,堪称悼亡散文的杰作,至今仍很有魅力,对散文创作仍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主题及艺术两方面,比较了《给亡妇》与《怀念肖珊》之异同,认为这两篇悼亡散文有许多相通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点。两文异曲同工,各有千秋,堪称悼亡散文的杰作,至今仍很有魅力,对散文创作仍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八年来,巴金写下了一百五十篇散文、杂文、随笔,总题为《随想录》,一共五集。巴金说:“五集《随想录》主要是我一生的总结,一生的收支总帐。”①有人把它香作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回忆录’、‘自白书’,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控诉录’。”②“是继鲁迅之后,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③《怀念萧珊》是这部巨著的代表作,也是巴金散文艺术高峰的重要体现。这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原载1979年2月2—4日的香港《大公报》副刊《大公园》,后收录在《随想录》第一集。1984年,他又写了《再忆萧珊》(收于《随想录》之  相似文献   

5.
<正>《怀念红狐》是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第二专题"难以忘怀的故事"中的一篇打星号的课文。按照《现代散文选读教学参考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的描述,这篇散文是"当代青年散文家刘志成的散文名篇",是"血水"的写作。"作品一经面世即被数十家报刊争相转载,一时洛阳纸贵","评论界更是好评如潮",称他是"大境界、大手笔、大孤独、大景观、大气质、大性格、大生命"的新锐散文家。对于《怀念红狐》的主题情感和价值取向,"参考书"这样描述:"作家并不囿于一已之悲,  相似文献   

6.
《灯》是记叙文,还是散文?巴金的《灯》被选为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一册第一单元的首篇例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在“单元说明”中指出:“这一单元安排了三篇文章,一篇记叙文,一篇说明文,一篇议论文”。显然,在这里,巴金的《灯》被视为记叙文的范例。但在高中《语文》第一册的记叙文单元并没有选人此文,却在该册稍后的散文单元里选入了此文。试问:巴金的《灯》究竟是记叙文,还是散  相似文献   

7.
巴金(1904——),作为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大作家,一贯热情、真诚、严肃、勤奋。在粉碎“四人帮”后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他潜心于各种样式的散文创作,出版了《巴金近作》、《巴金散文选》、《探索与回忆》、《心里话》、《愿化泥土》、《十年一梦》、《控诉集》、《巴金书简》等集子;特别是于1986年出版了《随想录》五集(包括《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并获新时期全国散文(集)荣誉奖。还在报刊上发表了好些长篇散文,例如《怀念从文》(《散文世界》1989年6期)等。由于这样,他的散文,成了我国新时期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散文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8.
杨晴 《语文天地》2012,(8):10-11
《怀念萧珊》选自巴金先生晚年创作的散文集《随想录》。笔者在阅读了大量的巴金先生的作品并了解其写作背景后,再重读《怀念萧珊》一文,则深刻体会到,我们应把文学家巴金和思想家巴金同时引入阅读的视野,从问句的设置入手,细读《怀念萧珊》中蕴藉的理性思考,不仅有助于体味《随想录》的文学性与思想性兼备的特色,而且还有助于比较完整地读...  相似文献   

9.
杨晴 《语文天地》2012,(15):10-11
《怀念萧珊》选自巴金先生晚年创作的散文集《随想录》。笔者在阅读了大量的巴金先生的作品并了解其写作背景后,再重读《怀念萧珊》一文,则深刻体会到,我们应把文学家巴金和思想家巴金同时引入阅读的视野,从问句的设置入手,细读《怀念萧珊》中蕴藉的理性思考,不仅有助于体味《随想录》的文学性与思想性兼备的特色,而且还有助于比较完整地读懂文学家兼思想家的巴金。  相似文献   

10.
陈思和 《中文自修》2003,(11):10-10
80-90年代充满无声的力量的精神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篇《谈(望乡)》,1986年8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即第一百五十篇《怀念胡风》,陆续以每三十篇编为一集,共出五集,依次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其间历时八年。写完这部全长四十二万字的散文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还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伴随着内心巨大冲突而逐渐深入的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  相似文献   

11.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课文《怀念母亲》是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这是继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之后,学生再一次学习季先生的文章。对于季老的生平成就,学生并不陌生了。相对于其他课文,《怀念母亲》比较特别。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逝世以后,巴金和唐弢都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参加了鲁迅先生的丧仪和葬礼.事后,两人分别写了“鲁迅丧仪”的散文,巴金的一篇是《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以下简称巴文)唐弢的一篇是《鲁迅先生丧仪散记》(以下简称唐文).比较一下这两篇佳作的异同,对于提高散文鉴赏和习作水平颇有益处.  相似文献   

13.
散文,是青年,尤其是中学生特别喜爱的一种文字样式,他们爱听、爱读、也爱写。然而,真正让学生读懂一篇优美的散文,理解其完美的价值却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课题。学生进入高中后,可以接触到不少含蓄精炼、意蕴深邃的散文,如高一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巴金的《灯》,壶井荣的《蒲公英》等等;高中二册又安排了几篇散文。有记人的,有叙事的,有状物的,有写景的,但不管是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说怀念文,是指缅怀故人,以寄托哀思、颂扬人品的怀念性散文。这种怀念文,在刘白羽新时期的散文中,见于《芳草集》、《海天集》的就有十篇之多。这是刘白羽散文创作历程中的新收获。尤为可贵的是,这些怀念文壮写“人生的海”,在努力“追求开阔的  相似文献   

15.
巴金巴金的散文在海外读者中是深受欢迎的。《华文》教材中赞扬他的散文是“爱憎分明、具体实在、朴素平淡、闲话家常、娓娓动听”。‘她的大部分散文创作,都是有根之歌,有心之曲,可谓‘清真意自深”’。新加坡《华文》教材分别选人巴金的《繁星》、《海上生明月》和《机器的诗》。这些散文小品,篇幅简短,很适于青少年学生朗读、背诵和仿作。《繁星》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是作者1927年到法国留学时的作品。作者在海天万里的航程中,仰望夜里的繁星,回忆起往事,抒发爱国怀乡之情思。《灯》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小品,寓意深远。通篇内…  相似文献   

16.
年级:高一  时间:1课时  师:上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巴金先生的散文《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象征的表现手法。巴金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在30年代曾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哪些呢?  生:“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师:对。巴金先生既是杰出的小说家,又是杰出的散文家。《灯》就是作者于1942年2月在桂林创作的一篇优秀散文。…  相似文献   

17.
初识巴金,是看了他的散文《怀念萧珊》。一口气看完全文,剩下的只有感动,猛然间发现原来巴金是一个性情男儿。巴金的一生跌宕起伏,从原先的富家公子,而后的作家,再到“文革”时的“罪人”,然后是平反  相似文献   

18.
<正> 一、是珍珠总会发光巴金,这个驰名中外的名字,是何等响亮!这个名字紧紧地同《家》《春》《秋》《寒夜》等中长篇小说及《海行杂记》等美丽的散文创作成就联结在一起。但是,曾有几人了解过,巴金的创作生涯不是始于小说,而是始于诗歌呢。又曾有几人了解过巴金同时还是一位十分关心儿童的童话作家呢。巴金,从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六年间,曾先后写过几篇童话作品,那就是一九三四年的《长生塔》,一九三五年的《塔的秘密》,一九三六年的《稳身珠》和《能言树》。这四篇童话,一九三七年由巴金自集成册,交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本童话故事集自出版以来,不曾受到人们应有的注意,它好象是一颗被冷漠的儿童艺术珍珠似的,在那不为人们注意的角落里悄悄地自发地放出它的光彩。当然,  相似文献   

19.
1997年,读《我与地坛》。2002年来清华附小工作,知道史铁生是清华附属学校毕业的学生——亲近之感,油然而生。《病隙碎笔》,新集的《我与地坛》《务虚笔记》我都收藏并且一一拜读。人教版和苏教版选编了史铁生的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们学校使用北京版教材,没有这篇文章。但是,我喜欢他的文字,我敬重他的高贵,当苏州市盲聋学校校长邀请我去给盲人讲课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这篇让我流泪的文章。我决定讲给这些盲人,当然更讲给那些健全的人。发现的震动———“母爱”的特殊意义关于《秋天的怀念》,以往的授课大多围绕“母爱”做文章。…  相似文献   

20.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怀念母亲的文章,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它们都是带有浓烈情感色彩的散文。季羡林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那么,本文作者是如何表达怀念之情,让人感同身受进而产生共鸣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