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邯郸市涉县方言中的"子"尾为研究对象,认为普通话中的"子"尾在该方言中有两种语音形式,一类语音形式为自成音节的[l?],另一类生成一种被称为子变韵的合音现象,"子"尾的读音形式为[?],属于长音节拼合型的子变韵。此外,本文还简要叙述了"子"尾的语法功能以及"子"尾和儿化变韵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占有充分的方言材料的基础上,指出阳泉方言存在着子变韵子变调现象,并系统分析了现代汉语普通话子尾词与阳泉方言对应词语的构词方式。  相似文献   

3.
商丘方言中有丰富的“子”尾,从语音形式上来说“子”尾有两个变体,即发[tE·]和[nE·];在词语中的作用这方面,“子”尾也有三种不同的用法,即“子”尾附加在名词后面、形容词后面、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商丘方言中也有“儿”后缀,加在名词性成分或是其他成分的后面,构成名词,读时与前面的韵母合成儿化韵母。但在商丘方言当中词汇多带“子”尾,故儿化韵较少。  相似文献   

4.
子变韵是晋语部分地区中存在的一种独特的音变形式,方言中也普遍存在词缀的“子”尾发生音变现象,但在该区域内部这一现象因地而异。  相似文献   

5.
陕西凤翔方言既有自成音节的词缀“子”,41个韵母中又有39个可以生成子变韵,自成音节的词缀“子”和子变韵可以自由交替使用。凤翔方言的子变韵是长音型,与山西临猗、夏县和山东博山相同。凤翔方言阳平字的子变韵只是拖长音节,不变调;阴平、上声和去声的子变韵在拖长音节的同时还变调,变调调值与后字为轻声的两字组中的前字相同。凤翔方言中虚词“着、的、得”和实词“上”可省略,用前字的D变韵母表示。“的”“着”“得”“上”等字和D变韵可以自由交替使用。D变韵方式和子变韵相同,即音节拖长,阳平字不变调,阴平、上声和去声字同时还变调。  相似文献   

6.
河南封丘方言中有非常丰富的"子"尾变韵.从语音形式上看,这些"子"尾变韵更倾向于合音,是一种特殊的合音音变;从词语构成角度来说,"子"尾大部分附加在名词后面,也可以附加在动词、形容词、或者短语后面,从而构成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是名词化标记.  相似文献   

7.
合肥方言“子”尾词和“头”尾词比较丰富,代表安徽江淮方言词汇的一种典型特征。其中“子”尾词以两字组、三字组为主,“头”尾词以两字组居多。“子”尾词词性大多为名词,也有少数是代词、数量词、动词或形容词;“头”尾词分别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词缀“子”在“子”尾词中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指小增恶”的主观评价态度,词缀“头”在“头”尾词中分别表达“指小增恶”、事物发展的势头或来由以及某件事是否值得去做等多种功用。  相似文献   

8.
开封方言存在子变韵和少量"子"后缀,同时还有一些"头"后缀,个别"头"后缀词也发生变韵,部分子变韵词同时存在一种双音节读法,词缀为一个模糊的thou音节。从开封方言部分同音语素构成附加式合成词的规律来看,读为thou音节的后缀不是"头",更倾向于是方言中的"子"。  相似文献   

9.
“儿化”是小称的源头,但山东章丘方言中没有“儿化”,而是采用变韵的方式来表示儿化,一是ai尾,一是ei尾。  相似文献   

10.
山西阳高方言中存在子变韵形式,其子变韵类型兼有长音型、拼合型、融合型三类。数量较多而且自成系统,与基本韵有较为整齐的对应关系,承担名词的语法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开封兴隆方言中存在子变韵,共有27个基本韵母能够发生子变。子变韵母不计韵头差别有四种,以u为韵尾的居多,也有以o为韵腹、无韵尾的情况,鼻音韵母an则变为ε。子变韵母系统不受基础音系的制约,部分变韵中以音长作为和基本韵母区分的特征。子变韵是构成名词和量词的语法手段,表示大称、恶称和通称等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江苏东海方言中的"子"尾词十分丰富,形成东海方言词汇的一大特色。东海方言"子"尾的语法功能包括成词、转类和衍音三类,主要构成名词或量词,或成为名词或量词的构形语素。"子"尾的语义和语用功能有变义功能(改变词义)和增义功能(含指小、表轻蔑、表喜爱),并且"子"尾高度语法化,具有极强的能产性、类推性和较高的强制性,因而成为东海方言中名词、量词构词和构形的显赫形态手段。  相似文献   

13.
汉语各方言里都有词尾,但情况不尽相同,方言的个性在这里往往也能得以体现.就宁波方言来看,它的词尾较多,而尤以“头”、“子”尾词最为丰富.“头”、“子”尾词,在普通话和宁波话中都有,但其内部憎形又十分复杂,通过分析比较,可为吴语区人学习普通话词法提供一定的借鉴.《宁波方言中的“头”尾词》一文已发表于《湖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本文专门探讨普通话和宁波话中的“子”尾词.  相似文献   

14.
河津方言"子"尾有三个层次的读音:第一种是老派读音,即按照前一音节韵母是否具有鼻音色彩把"子"尾分别读为[tei0]与[nei0],这是一种连读音变现象,至今仍是当地方言的强势读音;第二种是中年妇女把[tei0]、[nei0]合流为[nei0]的读音,这应是一种弱化现象;第三种是青少年人群把[nei0]又读为[lei0],由[nei0]到[lei0]应是进一步的弱化。[tei0]→[nei0]→[lei0]这样连续的弱化链在同一方言共时平面上共现比较少见,它的进一步弱化应该就是周边方言的"子变韵"。  相似文献   

15.
临泉方言中“子”尾词较之普通话要丰富得多,本文主要描述了其中一种——指人“子”尾词,重点对指人“子”尾词的构成、特点、语义色彩、文化意蕴和发展趋势进行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汉语词缀的主要功能有五个:成词、转类、变义、增义、衍音,其中增义是指词缀的表达性功能,包括指小、增量、轻蔑(贬抑、厌恶)、喜爱(亲昵)、表敬、非正式化(口语化)等多个方面。皖北方言的"子"尾具有前四种功能,其增义功能包括"指小"、"表轻蔑、贬抑"、"表亲昵、喜爱"、"非正式化(口语化)"4个方面。而"衍音"、"形象化"、"拟人"、"拟物"等都不是皖北方言"子"尾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儿”尾词和“子”尾词是陇南方言成系统的特征词,通过对这两类词的词性特征和构形特点的比较与分析,揭示陇南方言词汇系统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8.
方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气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给方言英译也带了难题。为了促进方言英译和传播,本文以汤若杰(Thompson, Roger R)的《寻乌调查》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借助NVivo质性研究软件,探析其中客家方言“子”尾名词英译信息对等与缺失。为了实现“子”尾名词英译的信息对等,译者应首先分析汉语“子”尾的功能,才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其蕴含的信息,进一步实现语义和文化信息对等。研究发现,《寻乌调查》英译本中关于“子”尾词的英译绝大多数实现了信息对等,让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能够最大程度地接收到相同的信息;少部分由于译者汤若杰未能很好地理解到“子”尾功能,导致译文信息存在部分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苏寅 《现代语文》2009,(7):109-110
芜湖方言中有丰富的子尾词.本文着重分析了芜湖方言中"子"尾词的构词形式和功能.  相似文献   

20.
湖南湘乡方言的"子"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兰  张睫 《现代语文》2006,(4):87-88
湘乡方言属于湘方言娄邵片,方言中有丰富的子尾词,与普通话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对子尾词结构特点和语法功能的考察,了解到“子”尾本身有很强的构词能力,由子尾构成的双音节子尾词作词干,前加修饰成分,是湘乡方言中子尾词的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