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彭文平  赖立全 《教师》2019,(2):25-26
正面管教以个体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是一种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教育孩子的"黄金准则"。情绪管理是正面管教体系中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倡导在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采取适宜的方式教孩子学会情绪管理,提出的工具和方法易学易懂,实用长效,有助于培养出孩子的自律、责任感、合作等品质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  相似文献   

2.
城邦哲学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重要特色。自然、政治和善既是亚里士多德"城邦"哲学的三层重要内涵,也是透视"城邦"哲学的三个重要维度。自然是其城邦哲学的本原性之维;政治是其城邦哲学的现实性之维;善是其城邦哲学的理想性之维。三维互构互渗的共在是理解亚里士多德城邦哲学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Fredrickson的"拓展-建构"理论是目前积极情绪理论研究领域中影响最大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积极情绪有助于拓展个体瞬间知行能力,建构和增强个体的持久性资源.本文基于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分析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实现积极情绪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基础、教育理念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教育需要的个体发生是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个体教育需要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和过程。研究教育需要的个体发生,不仅能够为反思实践中的教育价值实现问题提供一个视角,而且也为研究教育价值观念的个体发生奠定基础。认知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教育需要个体发生的先天基础,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其调节作用和个体存在环境中的"核心他人"的教育需要及其对个体的影响是教育需要个体发生的主客观条件。个体教育需要发生的过程包括具有先天性的个体认知需要的初步展现及其不断增强、发展性障碍的出现及其看护者作为"核心他人"的教育需要的逐渐出现等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儒家和善思想源远流长。宋明诸子上承孔孟,兼采佛道,创立理学思想,建立了以本体论、人性论、工夫论、伦理政治理想诸说为核心的规模宏大的思想体系,将儒家和善思想之意蕴发扬光大。宋明诸儒以形而上的本体作为宇宙和社会和善的根本保障,以人性和工夫的和善推动内圣的实现,进而以伦理政治的和善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目的。  相似文献   

6.
魏源是近代中国转型时期的思想家,他在倡导经世致用、改革开放的思想同时,形成了自己的和善思想与理念。魏源指出,"仁善"是人的心性之物,但是需要培育。他从社会层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立平等、破贵贱是"和"的基础;从国家治理层面提出顺道以行、美利利天下的仁善之政,并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如何聚天下之善、使天下归仁。魏源的和善思想,既根源于湖湘文化,又对湖湘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高职新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是一个个体性与公共性相互作用的发展历程。"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模式下"个体参与、共同体共享、行动中反思"为其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支撑,可渐进而顺利地实现新教师由"边缘体"到"中心体"的身份转变,为其成为专业型教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7,(58):5-6
和善,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为"温和而善良",而教学名家和善的人格是对它极好的表现。教学名家以"自然和蔼"的仪态,"诙谐幽默"的语言,"温和宽厚"的性格,诠释了和善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把宏观层次的社会结构与微观层次的个体心理状态联系起来分析汶川地震后捐款从众现象,指出了社会结构怎样作用于人们的心理、影响了人们的行为。从众是震后捐款不可忽视的现象。其既是当前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安排的结果,也是我们传统慈善文化和善的等级化的体现,并在大众媒体的刺激、示范与压力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扩展。通过从众反思我们的慈善行为,笔者倡导的就是在现代慈善意识浸润下的"常态"慈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和"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崇善的优良传统,形成内涵丰富的"善"文化。今天,梳理中华民族传统"善"文化的形成,明确人心和善道德观的基本内涵,对于我们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唐宋词流变>、<中国古代诗歌流变>、<宋诗流变>、<走出古典――唐宋词体与宋诗的演进>、<宋词体演变史>一路走来,木斋先生一贯注重文体纵向流变的阐发.在<宋词体演变史>这样一部融个体研究与总体把握于一体、融感性鉴赏与理性阐释于一体、融风格流派分析与发展演变规律探寻于一体的学术专著中,木斋逐步建构起他的唐宋词体"应体"论.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的"基础"之意大体上包括:社会发展之基础;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之基础,以及未来发展之基础三重含义。当前加拿大基础教育在社会价值上,微观层面注重把学校作为社区文化教育的积聚与辐射中心,宏观层面注重把学校作为国家凝聚多元文化的"整合机";在个体价值上,既注重培养个体的良好品格、主动发展的精神,也注重个体的个性化发展。这些做法较好地实现了基础教育的社会性与个体性价值、可见与不可见价值、当前与未来价值等之间的沟通,其成功经验与实践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3.
反思义务教育品德课程改革,德育需要更明晰地探讨"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回归生活"的德育不能笼统地反对知识,应将对知识学习的认识与对知性德育的批判相区分,德育中的知识学习包括道德知识、关于道德的知识、有助于道德的知识三种类型,并以主体性的道德知识的获得为根本。德育以生活为基础最终要落脚到个体生活经验,个体生活经验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础,德育过程需要关注并引导个体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扩展。由此,道德知识的获得需要个体生活经验的带入,个体生活经验的扩展需要道德价值的引导。德育正是基于"知识"与"生活"的这种关联才可能触碰到个体的内在生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意境说在意境流变史上有其特殊的意义。首先,王国维将关注个体生命价值的哲学忧生之思注入意境说,蕴含深刻的现代美学内涵。其次,王国维以词话形式兼容西学,造成了王国维意境说术语内涵不明确和研究的多样性。王国维意境说为我们提供了重新认识"意境说"的参照。  相似文献   

15.
“和善德育”融合了基础德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谐价值观的校本化德育内容,是对基础德育内涵的一种延伸。本文在介绍“和善德育”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一线实践,探讨该体系下德育工作的基本形式、实施策略,以期为其他中小学校本化德育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是建基于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与发展基础之上的以个体发展为本位的社会,市场经济在推动现代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人的个体发展.但社会个体在追求"独立"的"单向度"的发展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发展问题.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通过教育、文化和制度等的创新与建设构建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主体,实现个体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辩证统一,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以教育作先导、以文化作依托、以制度作保障,实现个体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构建我国个体主体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职教政策的变化对个体教育选择起到了引导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出台优惠政策赋予职业教育"生计取向"和"地位取向"双重价值,使其进入了"基础不牢的繁荣期";步入上世纪90年代,政策的转变引导个体形成"偏普倾向",职业教育走向衰落;2002年以来,职业教育逐步实现规模性复苏,但与其真正的复兴还有相当的距离。努力满足人们的"生计需求"和"发展需要",使职业学校成为大多数人的"理想选择",应当成为今后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园坐落于有千年历史的被誉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的浙江省杭州市翙岗村。在“走出幼儿园,走进老街”的乡情教育中,我园逐渐形成了“健康阳光、反思探究、多元表达、和善和美”的幼儿培养目标和园本发展特色。其中“和善和美”指的是让幼儿拥有善良美好的心灵,能够关心、接纳他人的感受,用友善和积极的方式与他人沟通交流,设身处地思考问题,而共情能力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通过探讨互动式教学在高校实验类课程"基础写作"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本研究旨在提高"基础写作"课堂教学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双方的教学潜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认为,一方面,教师在"基础写作"课堂互动教学中需要处理好五个方面的互动,即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自我;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学生平等对话,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以及采用开放式的作业自评、互评和课堂讲评模式。  相似文献   

20.
经济法的产生由"社会利益"理念而引导.肩负起追求社会整体利益的重任.消除极端的自由放任和个体权利本住思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对于何谓社会整体利益的准确理解,它与个体利益的关系如何考辩,其是否存在一个可以界定的标准,是经济法基础研究的重点.本文从社会利益的一般理解分析其特点,解读其与个体利益的协调与冲突关系,介绍了学界观点时社会利益的界定方式,最后提示大家如何灵活地理解和运用社会利益.实现社会利益也维护个体利益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