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要说我的工作经验,我把它概括为一二三,也就是一个一,二个二,三个三。 一个思考的大脑 一个一,是说一个思考的大脑,也就是一个编辑工作的思想原则。我把它叫做“新编辑观的追求”,我写过一篇同题的文章,也把它拿来做了我的编辑工作论文集的书名。 这个思想原则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约从80年  相似文献   

2.
我从1943年进入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当练习生起,到1993年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退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始终未离开出版工作岗位,其中约有近20年的时间从事编刊工作,也可算是出版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了。 “干什么,学什么,边干边看边学,舍得花笨功夫” 我少年时因家境贫寒,仅读了两年半初中便辍  相似文献   

3.
我做编辑工作,已经十年有余。十年磨一剑,照说应该小有所成了,然而仔细想起来,大大小小的图书奖虽说也得了十来个,比起人家面壁十年已破壁的情形,我无疑还差得太远。如果说别人已抵达编辑工作之殿堂,我只能算是略窥门径而已。虽然如此,敝帚自珍,借这个机会把有些体会公之于同行,并就教于方家。 1.不要轻易放过头脑中的闪光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做编辑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平时下功夫固然重要,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也不可忽视。1991年春,我在华中理工大学参加一个理论研讨会。会间休息,大  相似文献   

4.
我看编辑工作朱永庚在一份编辑工作者的登记表中,有个栏目是“职业观”,也就是对编辑这个行当的看法。我猛一看到这个栏目时,脑中一片空白,因为尽管做了七八年的嫁衣匠,却从未对这个问题作过认真的思考。思付良久,我在那一栏目中写下了如下几句话:编辑一面当学生,...  相似文献   

5.
徐雁 《中国编辑》2006,(6):82-84
提出编辑要“观书”,而不能只“读书”,是出于提倡一种实事求是的职业态度。因为务实,所以才向天天活跃在图书市场经济中的职业编辑们,提出“观书”的建议,而不是“读书”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是科技期刊工作永恒的主题,要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既要把握国务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而最为重要的是把文种精神落实到平时的编辑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7.
丁佐奇 《编辑学报》2012,24(6):602-603
从审稿周期的把握、审稿意见的商榷、修回稿件的再审处理、发表周期的把握等4个方面,阐述利用编辑自身投稿的经验有助于完善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工作—家庭平衡角度,分析了图书编辑们在面对工作与家庭责任冲突时可能面临的心理压力,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与类型,以及影响工作—家庭冲突的因素;从出版社企业管理文化、制度建设与个别员工援助三个层次阐述了出版社针对工作—家庭冲突可以采用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10.
有人问我:“你是怎样当了编辑和走上文学道路的?说起来,话就长了。一、童年的向往我的家乡,是河北省饶阳县滹沱河南岸一个常年被水淹泡的贫苦乡村。一九四○年春节后,我趟过带有凌楂的河水,到邻县安平二区夏里村完小去读五年级。这是冀中抗日根据地创建以后,在党的领导下较早办起的有小学高年级的一座学校,校址在村北口一个拆了菩萨庙垫起的高土坡上,两排十几间青灰色教室,就是用原来旧庙堂的砖瓦盖起的。当时,抗日政府没有编印出五六年级课本。算术、地理、历史用的是“七七”事变前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的旧本,政治课学的是一种油印的《社会发展史》,语文教材,则是依靠老师和同学组成的《编印小组》自编自印的。我从三、四年级时就常“偷”读当  相似文献   

11.
大约前年.电视剧《雍正王朝》播出期间.有一位边远省份出版社的编辑不速而来,兴致勃勃对在病榻上的我讲:“我们总编来电话,先生的小说章我们包揽出版。不要您出书号费,一切费用全免。稿酬按规定最高的付给:”我不禁哑然失笑,回说:“多承厚意,实在感谢您和总编。不过您来迟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如何加强报业经营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有记者、编辑从业经验的人员充实到报纸广告业务中去,让他们用记者的独到的眼光与编辑的智慧,来积极的策划高质量的报纸广告,取得较好的广告效果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14.
上小学的时候,我就爱看书。听老师讲,书刊都要通过编辑们编辑才能出版。我想,编辑一定是些有大学问的人。后来又听说,许许多多好文稿,被一些不识货的编辑塞了字纸篓。于是,在我朦胧的印象里,编辑好象操纵着生杀大权的阴曹判官,对他们不知该敬还是该憎。  相似文献   

15.
16.
本人属牛,1997年是本命年。这年出现两件与“牛”相关的事:一是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十年庆典,我随我省王亨君、李安两位一道被评上“金牛奖”;二是我校培养科技编辑方向研究生十周年,历  相似文献   

17.
当过25年的编辑,时常怀念着那些难忘的岁月。记得最初踏进编辑部时,曾下决心:一定要当个好编辑。 我是1969年底跨入报社大门的,那个时候真没有现在的年轻人幸运,找不到几本新闻学之类的书籍,更谈不上系统的理论训练,更多的是在老同志的指导下,凭着个人兴趣和一股傻劲,闷着头干,在磕磕碰碰中摸索。直到1980年以后,才陆续比较系统地接触到新闻学、编辑学。就这么干中学,学中干,  相似文献   

18.
我做编辑     
编辑的头上戴着一顶由来已久的帽子:为他人做嫁衣。这话听起来似乎充满一种崇高的牺牲精神。其实,以己之亲身体验,做编辑亦很快活。编辑的一日从不重复。编辑的眼里,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三尺办公桌上,每天都垒着成堆的来稿。拆阅这些来稿是一天的必经程序,不见面的作者或老或少或男或女像真诚的朋友,向你讲述着最新的故事最新的感受最新的创造。这都是真实的记录。面对一个个赤裸裸不加伪饰的灵魂,作为第一读者的编辑,会更加认识社会体味人生。在当今似乎处处弥漫铜臭世风浮躁人心不古的日子,人们其实仍在追求着美好的东西。报纸作为一块精神阵地,我们牢牢地把守住它,  相似文献   

19.
我做编辑     
转眼间,我从一所理工院校毕业至今已近6年了,这期间所出的不少洋相和得到的点滴收获却是难以忘怀的。 我出身在一个中学教师家庭,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才子”,大哥虽学历不算高,却早已是在文学  相似文献   

20.
作者和编辑是对手,也是伙伴.我曾根据亲身体验,总括二者的关系是"互为衣食父母".作者是编辑的稿件资源,而编辑又是作者成果问世的平台.合则两利,不合则俱伤.我爬格子至少五六十年,接触的书刊编辑不下数十人,较亲近的也有二三十人.在这二三十人中都有过十年以上的交往,对他们的工作,有喜欢的,有不太喜欢的.我的选择标准在三个方面,即约稿、改稿、发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