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7年5月     
5月4日首都青年编辑记者协会举行“五四”恳谈会。 5月4~6日新闻出版署在北京举行各省、市、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社)长座谈会。 5月6日新华——写研照排技术培训维修中心举行开业典礼和招待会。国务委员张劲夫和专程前来参加开业典礼的日本国株式会社写研董事社长石井裕子出席了招待会。培训维修中心是经北京新华印刷厂、日本国株式会社写研的共同努力建成的。 5月7日中国围棋协会、蜀蓉棋艺出版社、北京市新华书店在北京体育馆联合举办聂卫平《我的  相似文献   

2.
顾老走了,永远地走了。这是所有认识他和了解他的人十分遗憾的。顾老是1998年8月22日晚上9时6分病逝于北京人民医院的。24日晨9时(美国东部时间为23日晚9时)上海图书馆办公室即时将这个消息用电话通知了我,次日我即向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请假,并向旅行社订购飞往北京的机票,赶在追悼仪式的前一天下午抵达北京。在顾老悼念仪式上,顾老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慈祥地躺在鲜花、松柏丛中。悼念的人很多,约在400人左右。人们鱼贯而入,三个一排地依次向顾老鞠  相似文献   

3.
有位记者采访一位厂长,问:“办企业有什么想法?”厂长摇头感叹:“难啦!求技术人才难,设备改造难,开发新产品难……”厂长一口气列出了许多个“难”字,难得这位记者无法再提问。这使我想起了今年5月5日首都机场欢迎聂卫平参加第二届中日围棋擂台赛获胜归来时,一位记者问聂卫平:“比赛前和比赛时想到什么?”聂认真想了一下说:“的确没想什么,只有什么都不想才能把棋下好。”聂的回答实事求是,记者没有抓到预想的豪言壮语,大失所望。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非常喜爱打桥牌,尤其是在晚年,他把打桥牌当成向自己智力、体力挑战的手段。“棋圣”聂卫平多次陪邓小平打牌。他印象最深的是邓小平的笑容。一旦他打牌非常得意,笑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的表情非常纯真可爱。另外,孙子、孙女们在他身上爬来爬去的时候,他也会露出这种孩子般的笑容,他在尽情享受天伦之乐。据聂卫平回忆:邓小平的桥牌水平应该说是很高的。他常说:“我能游泳,说明我身体还行;我能打桥牌呢,说明我脑子还行。”自1984年开始,“运筹与健康”老同志桥牌赛共办了10届,邓小平参加了9届。1988年底他在第6届比赛中…  相似文献   

5.
陶婵 《新闻三昧》2006,(4):30-32
若要盘点2005医疗报道的热点,我想艾滋病感染者敢于公众前亮相肯定是其中之一。在第17个“世界艾滋病日”时,人们看到佩戴着爱心红丝带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到北京佑安医院看望艾滋病人,他微笑着和艾滋病患者握手,深情地询问他们的病情。而在第18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时,北京艾滋病感染者——孟林(化名),作为北京市第一个登台亮相的艾滋病感染者,希望得到社会和政府对艾滋病感染者更多的支持和关怀,从而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作为一名记者,我有幸与他进行了一次直面的对话。他们不愿意面对公众去年的11月27日,本是一个如往常一样寒冷的冬日,可对…  相似文献   

6.
曾飞 《新闻天地》2006,(3):14-16
“陈堃銶从不要什么名利,但我总觉得自己剥削了她。两人的荣誉加在了我一个人身上……”被誉为“当代毕异”、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发明人的王选曾多次这样感动地说。青山断处青鸟飞,不想,就在今年2月13日11时03分,一代科学巨匠王选抛下了曾经共过患难的妻子驾鹤西去,留给人们无限的惋惜和追忆……雪中送炭病床前他写下爱的誓约1937年2月5日,王选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4年,考入北京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从报纸上看到一则围棋比赛消息,颇有韵味。此文由新华社记者朱国贤采写,撷取的是聂卫平和汉城棋手曹熏铉在第一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第一局的一个小镜头,刊登在4月2日《新民晚报》第3版上,题为《手抖心不宁》。好在此文不长,仅110个字,如果以电台播音速度计,也只有35钞钟。这里不妨全文照录: “应氏杯围棋决赛的对局室里,聂卫平掏出一支烟,再拿出根精制的烟嘴,反复了多次才把烟插入烟嘴。他的手,在轻轻地抖动。  相似文献   

8.
著名围棋手聂卫平说过:“我喜欢有胜负的东西。”朱珉辉也颇有这种理念。他说:“不想当名记者的记者不是好记者!”  相似文献   

9.
去年6月7日,听说吕岩松奉命从贝尔格莱德回到北京,报社立刻决定派我采访吕岩松。 6月8日上午9点。人民日报社大礼堂,我终于见到了吕岩松。他既没有东北人的高大威猛,也没有一般英雄人物的矜持。他的外表确实很平凡,就像邻家的一个腼腆的男孩。我记得当许中田总编辑请吕岩松向大家讲话时,他实实在在地说:“我来报社10年了,今天是第一次站在这个讲台上讲话。”大家笑了,邵华泽社长请他坐下慢慢讲。他说:“我只是做了一个记者应该做的,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太  相似文献   

10.
毕娟 《兰台内外》2009,(3):32-33
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圆满落幕,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人类庆典,本届奥运会曾在北京的31座场馆中有6座位于6所高校内。它们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北京大学体育馆、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这体现了中国奥委会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对高校的信任,体现了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的理念。同时,对高校而言,  相似文献   

11.
李杨 《当代传播》2006,(1):89-90
2004年2月14日上午10点,对于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六村党支部书记达吾提·阿西木来说是个终身难忘的时刻。他在祖国的首都北京见到了亲人温家宝总理。对于我来说也同样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我采写的《达吾提·阿西木北京探亲记》获2004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照片获“全国党报好新闻”一等奖。 2004年2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说达吾提·阿西木要到北京去看望亲人温家宝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已经和总理联系好了,要我们一起去北京拍摄这次活动的珍贵图片资料,明天就出发,要我做好准备。我听了非常高兴,回想2003年3月16日随同温家宝总理前往地震灾区采访时,总理亲民、爱民的言行在我脑海中如同电影般  相似文献   

12.
一 2019年1月8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当宣布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时,我情不自禁'嚯"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睁大眼睛盯着电视屏幕——他,向主席台走来了,岁月荏苒,已是银发满头,但我仍一眼认出了他.当年采访他的情景顿时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3.
《朋友》让他出名,朋友让他坐牢以《朋友》成名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曾经一首脍炙人口的《朋友》让臧天朔被人们熟知,更让他成为大家的朋友。臧天朔1964年3月6日生于北京。作为中国流行乐坛上实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臧天朔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以玩摇滚起家,曾与几个摇滚乐队合作并成功地  相似文献   

14.
4月7日,我收到了来自新华社办公厅的电话。打电话的陈秘书告诉我:“你写给穆青同志的信穆老收到了,他看了信很高兴、很感动。他本来要亲自给你写信、打电话,但最近他身体欠佳正在住院治疗,特委托我给你打电话转达他对你的亲切问候。你信中提到以后有机会来北京登门拜访穆老,请他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书上签名留念,他高兴地答应了,他欢迎你来北京到他家做客!”  相似文献   

15.
9月12日下午,我因事正在北京,听说首都新闻学会举办“安岗同志新闻工作经验座谈会”,便报名参加。我是安老的学生,二十多年没见着老师了,心里非常想念他。座谈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一个大教室里举行。我赶到时,能容纳一百多人的教室已经座无虚席。放眼望去,有满头白发的新闻界前辈,也有风华正茂的男女青年。他们兴致勃勃,交头接耳,热烈地谈论着。安老师在哪里?嗖,他正和客人握手哩。他的鬓角添了几絲白发,可精神不减当年,说话时打着有力的手势。穿着仍是那么随便,上身是一件普通衬衣。我赶去和他见面,他愉快地握着我的手,微微笑着和我寒喧,是那样和蔼、可亲。  相似文献   

16.
法笛 《传媒》2008,(5):51-52
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变为了现实,全球华人都为之激动,在中国大陆尤其是北京,人们更是变得极为亢奋,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  相似文献   

17.
德培 《出版史料》2007,(1):18-21
窗外寒风凛冽。忽然获知一个令人心痛的消息: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前副社长兼副总编辑许觉民同志(人们习惯地称呼他在文坛上使用的笔名:洁泯)于2006年11月13日因病去世!这些天,在我眼前时时晃动着他那熟悉的身影。  相似文献   

18.
一场“睡觉门”,使久未出现在公众视野的聂卫平成为焦点,在大家的揶揄和疑惑中,聂卫平心安理得、依然故我地过着自己“正常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1988年2月12日人民日报的一、二、三版上登载了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撰写的长篇回忆录《学习继承周恩来总理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文。文章史料翔实,读来亲切感人,勾起了人们对周总理的无限情思。连邓颖超同志看了也高兴地说:“这篇文章写的不错。恩来的许多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然而,这篇文章从座谈、撰稿、再座谈征求意见到定稿反复了好几遍。前不久我在北京偶然碰上了当年参加这篇文章座谈的韩福裕同志,他是周总理生前的卫士,当他偶然谈及这篇文中的一个小细节的修改时,不由令我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20.
1999年4月19日(星期一),我正在南宁探亲,上午八点多钟,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广西记者站一位同志的电话,他通知我,赵玉明(北京广播学院教授,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史学研究委员会会长)从北京打来长途电话,请他转告,我们的老领导、老战友温济泽已经在4月16日凌晨不幸病故(17日、18日是双休日,他无法找到我)。放下电话,我默默地站在窗前,缕缕哀思袭上心头,千头万绪理不清,一时难以对人诉说。窗外一片绿树、鲜花,我遥望北国,好像依稀看到他那熟悉的身影,听到他侃侃而谈之声。就在不久以前的一两个月之内,我曾经在北京两次去看望温济泽、钱家楣夫妇,印象是那么清晰、生动,他的“天年”还没有“享尽”,怎么会如此匆匆地与世长辞了呢,真是难以置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