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葫芦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葫芦曾被先民推崇到神位祈求生育 ,后来葫芦另有的“福”、“禄”、“多子”、“平安”的含义被应用到民间美术的各个领域 ,成为受中国大众喜爱的图样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艺术讲究意象,教学也要重视意象。在带领学生阅读《我要的是葫芦》时,我们对生长课堂生发一种新的思考,于是,葫芦成了我们语文生长课堂的意象。意象,寓“意”之“象”,我们把情感、目标、理念寄寓葫芦,结合种葫芦、育葫芦、挂葫芦、读葫芦等活动,从葫芦的自然生长、文化生长和创新生长中,感悟孩子的成长规律,变革课堂学教方式。  相似文献   

3.
葫芦坝     
葫芦坝在简阳市的西北方。它的形状像一个大葫芦,所以人们叫它“葫芦坝”。清晨,葫芦坝真像一个“懒葫芦”。人们起床了,鸟儿醒了,可它还在睡。中午,阳光直射到葫芦坝上,人们在地里挖坑、种菜、浇水、施肥。小孩们在田野里捉蜻蜓,捉蝴蝶。小狗在草丛里撒欢……真是一派热闹的景象。这时的葫芦坝就像一个“热葫芦”,充满了生机。要是下起蒙蒙细雨,葫芦坝就变成了水淋淋的“湿葫芦”。在雨水的冲洗下,葫芦坝的天更蓝了,草更绿了,花更艳了,水更清了,人更有精神了,葫芦坝更鲜亮了。葫芦坝$四川省简阳市第三小学二(5)班@付思恒…  相似文献   

4.
“八音”是我国古代乐器的总称,古人根据制造乐器的材料不同,将乐器分为匏、土、革、木、石、金、丝、竹八类,用这八种材料制成的八大类乐器称“八音”。1.匏类。匏是葫芦的一种。成熟的葫芦已木质化,可做容器和乐器。此类乐器得用匏的自然形状做音斗,如笙、葫芦笙、葫芦丝等均属匏类乐器。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一、实物激趣鼓励发问出示实物“葫芦”。小朋友们,你们能说说这是什么?(板书:葫芦)引导小朋友读好“葫芦”一词。(告诉学生“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关于它的课文。(把课题板书完整)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把小朋友们的问题归纳疏理成:“我”是指“谁”?他要的葫芦得到没有?)(课始以实物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通过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并疏…  相似文献   

6.
雷婷  牛一 《四川教育》2012,(2):88-88
近两年,经常从教研员或者一些优秀教师的话语中听到,教师教学不能“为考而教”,并说“为考而教”就像那个寓言故事说的,“农夫种葫芦,他不管葫芦的枝干叶如何,他只管要葫芦”,“为考而教”的行动思路实际上就如同“农夫葫芦思维”,当然是片面的,甚至可笑的。  相似文献   

7.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的小故事。文章的重点内容是:“叶子上的虫子还要治?我要的是葫芦。”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很难理解到底“叶子上有虫子”跟“我要的是葫芦”有什么关系。为帮助学生弄清其中的道理,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我做了如下的设计。一、引入课题师:(上课以后,首先出示一幅画着葫芦的投影片)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结的这些小葫芦可爱不可爱?种葫芦的人秋天能摘到葫芦吗?(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运用这种讨论方式,把学生引入课题。)二、引导学生读懂课文1.学习生字…  相似文献   

8.
葫芦笙,彝语称“布若”、“昂”,是彝族传统吹奏乐器,以葫芦为笙斗故名.两姚彝族传统的低音葫芦笙大多是民间艺人自制自用,一般为五管或六管,制作工具简陋,工艺简单,材料就地取材,音域较窄.近年来,一些彝族民间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传统彝族葫芦笙进行改良,采用健盘乐为葫芦笙定音定调,创制了高8度和低8度相配的C调或B调的7管“子母笙”,虽然使葫芦笙发生了“变异”,但应是对彝族葫芦笙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适应的突出体现.  相似文献   

9.
《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白桦派”代表作家志贺直哉的一篇短篇小说。题目之所以不拟为“清兵卫”或“清兵卫的葫芦”,是因为文章讲的是清兵卫和葫芦之间的故事。我们发现小说的第一句——“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开篇即点题,并且概括整个故事,同时它制造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个故事如何?文章紧接着说这个故事很简单:清兵卫热衷葫芦,接着发生了一件事,之后他放弃葫芦,热衷绘画去了。  相似文献   

10.
葫芦     
“葫芦娃,葫芦娃……”相信广大读者看过这部动画片吧?作者将片中的葫芦赋予了神奇般的魔力,又将它分为七种。其实在现实中,葫芦根本就没有魔力。如果大家想对葫芦有所了解,那就请听我为大家介绍吧。葫芦大多长在夏天,多在谷雨前后种植,它是一种绿色植物,大约在6月里结果,9月即可成熟。熟葫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上小下大的双瓢葫芦,就像是一个小皮球放在一个大皮球上。它们中间有孔相连。“小皮球”的中央向上凸起,这就是葫芦的芦柄。两个“皮球”就是葫芦的芦身。葫芦籽大多装在这个“大皮球”内,而“小皮球”内有时也会有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11.
位于黄河之畔的金城兰州地处甘肃省中部,古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连接东西的交通要地,今作为西部开发的中心城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本地特有的风俗习惯和雕刻葫芦的民间工艺,雕刻葫芦又叫“雕葫芦”和“刻葫芦”。在百余年的发展中逐渐壮大,其中以阮氏、陈氏、李氏、王氏流派尤为突出。论文还讨论了兰州刻葫芦工艺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我要的是葫芦》(“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三册)的生字词教学,可作如下安排.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生字首先向学生出示剪贴画——葫芦,让学生认识葫芦是什么,同时板书:hú葫lú芦.然后揭示课题.要求学生带着“这里的‘我’指谁”、“他得到了葫芦没有”、“为什么”三个问题,轻声朗读课文,并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句子想想意思.读后检  相似文献   

13.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四《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本文通过葫芦僧解释“护官符”和贾雨村随机应变密室定计、徇情枉法等情节的描写,点出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财富、权势及其“一荣俱荣”的庞大的封建官僚统治网,并深刻揭露了他们互相包庇、狼狈为奸、残酷鱼肉人民的罪恶和封建官场的黑暗。对这一主题思想,曹  相似文献   

14.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在精彩的舞台上,我们选择了挑战自我,挑战人生! “一个葫芦,两个葫芦,三个葫芦……”,“阿毛……”,“来龙去脉”,每天早上,在学校的“九一二”广场,都会听到一群学生响亮、清脆而婉转的声音。这可是我们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用简单的单音节、双音节字词、古诗文、现代文学作品、新闻作品等无所不包的素材进行“练声”,这些美妙的声音构成了珞珈山一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 “练声”可是我们这个专业的一大特色。每天清晨,我们都会来到这里,感受着这些独特的声音和晨风带来的余韵。我们也算是 这个专业的  相似文献   

15.
葫芦乃完美的一个整体,常为仙家药师储放仙丹妙药之用,带着一种清高神秘的色彩,凡人见之自有神奇之感。故有“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的谚语。瓢乃农家剖取葫芦之半而成的日常用具,家家有,户户用,可谓“通俗化”、“大众化”。“照葫芦画瓢”借指经模仿而制成的作品,常常带有一  相似文献   

16.
《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讲述的是一个人种葫芦,但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却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葫芦都落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间是互相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最后葫芦也结不好。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所以他们本身对于叶子和果实之间的联系不甚了解。因此,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什么地方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中,可采用步步渗透、层层推进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得到升华。一、揭题渗透,做好铺垫上课初始,教师板书课题,指读后,理解“葫芦”一词,用实物法使学生明确“葫芦”一词在…  相似文献   

17.
大葫芦     
熊妈妈有四个孩子:熊老大、熊老二、熊老三和小小熊,他们都很聪明。熊妈妈很想知道,他们当中到底谁是最聪明的。她说:“我要考考他们。”她拿来了四只空的大葫芦,分给他们每人一只,然后问道:“请你们说说,这大葫芦可以做什么用?”熊老大先说:“我在葫芦的头上挖个洞,妈妈烧菜用的酱油就可以装在里面了。”熊妈妈说:“嗯,这个想法很聪明。”熊老二说:“我把葫芦横着切开,上面一半可以当帽子,下面的一半可以当饭碗。”熊妈妈说:“嗯,这个想法也很聪明。”熊老三说:“我把葫芦竖着切开,正好分给双胞胎松鼠一人一半,他们睡在里面会很舒服。”熊…  相似文献   

18.
<正>第一课时任务一:勾连经验,探寻故事背景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宝贝。瞧,这是什么?(展示实物葫芦)葫芦在我们中国有7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人对葫芦情有独钟,而且更喜欢叫它“福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谐音)福禄是指福气和官禄,是幸福的象征。2.在很多故事中也出现过葫芦。你听过的故事中,哪些人是用葫芦做法宝的?  相似文献   

19.
宋元话本小说的空闻结构具有“葫芦格”的外部结构与“双环”式的圆形内部结构,“葫芦格”结构包含构成隐喻关系的“头回”与“正话”,“双环”圆形结构包含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及其“圆满”与“非圆满”两种形态,它们共同缔造了话本小说的结构模式与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毛葫芦”军是豫西的一支地方武装,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兴起,曾是元朝政府的重要武装,进入明朝后相对完整的保存下来,最终又亡于明末农民战争。在整个明前中期,“毛葫芦”军销声匿迹,直到明中后期才重新崭露头角,“毛葫芦”军在应对内外祸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不可避免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