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是九十年代所有中小学的共同任务。对此,我们的认识还不统一。这是各地教育转轨发展不平衡的反映,也是教育转轨的进展在各地、各校差异很大的原因。在这个问题上取得共识,对于加速我省基础教育转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适应新形势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教师的首要课题。受应试教育影响,音乐发展不平衡,而音乐教育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教育要尽其所能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音乐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3.
<正> 基础教育和师专教育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教育层次,基础教育所需师资来源于师范院校,而师范教育的生源又来源于普通初、高级中学,它们密切联系,血肉相关。我在这里所讲的基础教育“转轨”和师专教育改革也是联系起来讲的。 所谓基础教育“转轨”,就是为了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需要,特别是为了适应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现有基础教育的师资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适当调整,把基础教育由升学教育为主逐步转移到为当地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轨  相似文献   

4.
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以实现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的根本性变革,由当前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必然。实现这个“转轨”就要求全体教师在思想、教育方法上有所转变,而班主任工作的转轨尤为重要。本文拟通过我在教育教学实习中的体会以及调查研究,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5.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违反教育科学规律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全体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我国《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规定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国素质教育转变”。在转变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转轨会受到很多阻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了解这阻力形成的原因,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为培养二…  相似文献   

6.
德国新州师范教育转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东德组成了5个新州合并人联邦德国,其政治经济制度开始全面转轨。原有的教育制度也实行了以原西德模式为方向的全面改造,师范教育也不例外。但由于原西德高等师范教育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因此新州师范教育转轨并没有机械地照搬原西德师范教育模式,而是在转轨时作了一定的改革。这些改革主要集中在学制结构和课程设置方面。笔者认为其课程改革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7.
<正> 探索教育直接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是当前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课题;以“科教兴农”为导向,以农业技术推广为主体,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的农村教育转轨,可以说是农村教育的一次变革,其实质就在于突破农村教育的传统模式,促进“教育—经济”的整体化。转轨的设想 1.教育产业化其一,教育具有生产力的属性。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也就是为经济建设服务。非产业化的教育,实质上就是升学教育、应试教育。其二,教育的发展要以整个经济发展为基准并适当超前。其三,教育投资要有教育效益。要把教育当产业  相似文献   

8.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主要课题 ,应试教育的弊端干扰了我国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 ,是一种缺期行为。素质教育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合格人才为目的 ,具有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长期效益 ,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和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时代发展到20世纪末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基础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关键是要培养和造就适应于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师范院校是教育的工作母机,因此,对师范生素质教育的方法研究也就成为师范院校责无旁贷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质量的基础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加强师范生的素质教育,以适应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10.
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这一教育转轨对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改革提出迫切的要求。历史学科除可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外,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主阵地、主渠道的功能,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着积极作用。所以,历史教学适应教育转轨需要,深化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历史教学任务的主  相似文献   

11.
教育转轨的政策由国家制定,而执行政策就要靠基层、靠学校、靠每一位教师。因此,要使”应试教育’顺利集向素质教育,就必须先提高教师的素质,特别是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原则精神?中小学教师到底如何做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使自己在这艰巨而浩繁的教育转轨的过程中争当促进派,起到主力军的作用。第一,在由‘应试教育’向旨在提高全民族素质和素质教育轨道转换的进程中,中小学教师首先要转变观意。我们必须从‘应试教育’、的专门对少数学生选拔性的教育方面转变过来,坚持基础教育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极其慎重极其严重地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诚然,转轨是个浩大工程,需要创造方方面面的条件,汇集方方面面的力量,需要举国上下长期不懈的努力,但我们——尤其是置身于基础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总不能以此为理由而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进入了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到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新的形势向校报提出了新课题、新任务,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校报的职能和作用。怎样改变校报的职能、加强校报的力量,以适应经济转轨带来的新形势的需要? 我们认为,校报应当跳出原有的“党委机关报”的框架,成为校党委和行政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宣传和教育手段,成为校方和学生沟通的重要渠道和纽带,成为广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指南。校领导要把办  相似文献   

14.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教育的基本矛盾是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对立统一.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只要求教育者格守传统,并不重视启迪受教育者去开拓、创新.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推导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同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格格不入的.正因为如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强调指出:“必须实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必须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尽管目前我国教育界说法不一,但大体相同,体现到政治课  相似文献   

15.
应试教育是什么?改革应试教育是否是只要实施新课程计划就能改革好的?教育要转轨,从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看有哪些障碍?清除这些障碍的思路是什么?这是本文要讨论的要点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起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了培养出大批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为了加速中学数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我们从94年上期开始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样,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就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但是,素质教育毕竟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有一个过程。因此,目前教育界对“由应试教育向索质教育转轨”的认识也不统一,甚至有人走入了新的误区。笔想就此问题谈些个人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如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它是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而产生的,在我国已有了很长的历史。解放后,由于各种类型的考试的存在,特别是由于竞争激烈的高考的存在,这种教育仍然延续了下来,并且有了新的发展。但应试教育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鉴于应试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的指示。在这场转轨中,语文教学应该怎么办呢?这是广大中学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请在座的诸位就“语文教学如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曾明(怀化市三中语文教师):要实现转轨,我认为教师是关键。教师的思想必须从应试教育的轨道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迅速,高度科学化、信息化、整体化的时代,它  相似文献   

19.
<正> 一、澳大利亚师范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1850~1950年) 现行于今的澳大利亚师范教育制度是从它本国200年的国家成长史和教育发展史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要了解其现状和特点,就必须首先从这个国家及其教育的发展历史中去追根寻源。(一)殖民地时期的澳大利亚师范教育(18世纪末~1901年) 从地理位置看,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占有  相似文献   

20.
全国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观摩研讨会明确提出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内容的现代语文教育思想。做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它是针对阻碍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应试教育”而提出的主张。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经成为十分迫切的课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认识。一、在教学观念上,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飞跃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师、教材、学生是构成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