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卡夫卡的《变形记》采用极其荒诞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通过人的异化揭示了人性的扭曲以及社会现实.它作为表现主义的典型之作,将荒诞和真实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在事件情节架构、人物形象、心理描写处理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将各种关系的荒诞离奇以及社会的真实性和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融为了一体,突出了小说的主旨,揭示了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单艳红 《文教资料》2013,(21):73-76
“无深度”、情感的疏离是安迪·沃霍尔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本文在解读安迪·沃霍尔艺术荒诞审美内涵的基础上,思考蕴含其中的“反叛”美学品格及艺术家关于“真实”的艺术理念.  相似文献   

3.
电影《走着瞧》以荒诞、魔幻的艺术表现手法展开主人公和两头驴的故事,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情节,其背后蕴含着强烈的时代真实性的逻辑。影片中人驴之争反映了当时崇尚斗争哲学的社会现实,折射了那个年代知青处境的无奈,他们与命运的抗争充满着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4.
《蓝色的马》是一部反映现代人特有的精神危机的力作。作者运用荒诞的手法,通过主人公“森”的精神与肉体的分裂和游历,不仅再现了现代人的生存现状;并通过“森”最终对二者的取舍表达了人类抵制荒诞主义、重寻精神价值的决心。  相似文献   

5.
<爱丽斯漫游奇境记>这部童话小说行文极为荒诞,充满了离奇的幻想,为孩子们所喜看爱看.但是透过这些荒诞的想象、幽默的文字,我们却能发现小说中所隐藏的现实逻辑.现实逻辑在童话逻辑的背后支撑着整本书.该文从进入梦境的现实之物入手,逐步深入分析了这部童话小说中的现实逻辑.  相似文献   

6.
作者资料: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首府布拉格,犹太人血统。父亲是百货批发商。他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毕业后主要从事保险业工作。1904年开始用德语写作,1923年迁居柏林专事写作,但次年病情恶化,于同年7月3日病殁于维也纳。主要作品为短篇小说《地洞》(1923)、《变形记》(1912),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等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  相似文献   

7.
张昆 《文教资料》2009,(18):10-11
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的真实观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就事论事的写作模式,从而在更广阔的方面揭示生活的本质.它以内心的真实来回应20世纪人类生活状况的转变.在小说的气质表现上,这种真实观就是用一种荒诞的诗意来超越生活的苦难,从而深刻探索人类存在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9.
《狗心》是俄罗斯20世纪上半叶伟大的小说家与剧作家布尔加科夫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继承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将社会现实作为主要表现与批评的对象,兼融现代主义的多种艺术技巧,以怪诞、讽刺、象征、隐喻等手法叙述了野狗变恶人的荒诞不经的故事。在虚空与现实的巧妙融合中提出了一些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生活鞭辟入里的批判,以及对普通大众生活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专题研究“新历史主义意识与当代外国战争题材小说的互释”运用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深入探讨外国当代战争题材小说这一生动而有意义的艺术存在形式如何清晰地揭示历史本来面目,这一较大的象征符号系统如何赋予一个特定历史时刻中的事件以意义,揭示对历史的文学解释和对历史文学的解释之间所存在的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表明文学如何积极地反映历史事件,如何加入历史意义的创造过程,如何通过对这一复杂的文本化世界的解释参与对政治话语、权力操纵、等级秩序的重新检视。小说《五号屠场》的历史叙事是一个任意、循环的话语结构,用语言构筑了历史的现实动机,既有历史的事实又有虚构的故事,用隐喻性陈述来说明我们生活中的文化意义,真实地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武田泰淳的侵华战争小说将历史小说化,用虚构与事实相结合的文本揭示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本质:是对中国人民的奴役和迫害,而不是“共存共荣”。《荣誉之剑》记录的不是英雄的业绩,而是战争的荒诞不经和人生的混乱不堪,通过叙事者的个人视角,写出了一部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历史”。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不论是背景还是人物都“纯属虚构”,但小说揭示的历史要比正史所叙述的历史更加真实,对战争的描述具有永恒性,它提醒我们,战争永远是荒谬的。《野火》不仅仅反省了战争正义或非正义的性质、分析了人物是加害者还是受害者,而且揭示了在失败的战争中人被迫体味对自身的绝望与无奈,如何面对自身的人性罪恶。作者简介:陈世丹,男,黑龙江七台河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成同社,男,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日本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刁克利,男,河南延津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系副主任,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戴焕,女,黑龙江绥化人,日本东京大学在读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日本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李平,女,湖北黄冈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  相似文献   

11.
艺术真实包含两个相互联系但又有很大差别的层面:外指层面和内指层面。前者指涉作品反映现实的准确性,后者指涉作品内在语境的合理性。从不同的层面解读作品,会得出很不相同的结论。在批评实践中,要根据作品实际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桃花扇》的故事情节以史为据,但作者孔尚任并不是单纯记录历史,而是把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完美结合:当年真如戏,今日戏如真,以史鉴今,使这部剧作成为历史剧的典范,明清传奇的杰作。  相似文献   

13.
在企图调和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原则指导下,莱布尼茨提出了两种真理的学说。所谓两种真理:一种是推理的真理,一种是事实的真理。他严格区分了这两种真理,认为二者是绝对对立、不可逾越的。实际上,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并非泾渭分明,二者的区别也不是绝对的。它们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在这点上,它们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哲学教科书中"绝对真理"一词的含义存在一定的混乱,为此学生提出了"没有绝对真理'是绝对真理吗?"这一问题.问题之源是教材在两种含义上使用了"绝对真理"的概念:真理的绝对性和终极真理.本文认为: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建议引入"终极真理"取代"绝对真理".  相似文献   

15.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我们用以审判的"事实"究竟是绝对事实(客观真实),还是相对事实(法律真实)?在司法实践中,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发生冲突时不能把两者对立看待,应在联系的观点下全面看待这两种真实。  相似文献   

16.
法律概念的冲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诉讼法领域内,关于诉讼证明究竟是满足客观真实还是法律真实的要求,争议很大。两种观点分别用认识论加以证明,但矛盾依旧。作以系统哲学的观点把两个水火不相容的矛盾概念,整合于一个体系之中,解决了其冲突。  相似文献   

17.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一项长期重要的质量工程项目,针对目前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研究方法,其中重点阐述了精品课程的网络平台建设,探讨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和发展趋势,以期持续推动高校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8.
正确理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关键是要准确理解绝对真理的内涵。现行哲学教材关于绝对真理的内涵界定是值得商榷的,这种界定难以合理说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只有对经典作家的相关论断进行认真分析,才能界定出绝对真理的合理内涵,进而从真理是一个过程出发,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合理说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以某财经大学为研究对象,对经管类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精品课程的立项情况及受益的教师和学生情况,并根据立项年份和开课情况,列出精品课程每年的投资和收益,然后采用净现值法将各年的净现金流换算为2003年的净现值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表明精品课程投资收益情况良好,但也存在若干不足。  相似文献   

20.
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有效手段。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实际,本文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该精品课程建设的注意事项和教学质量评价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