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霞 《教书育人》2008,(11):50-51
最能引起他们关注的,肯定不是跟他们生活无关的事情,而是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和事。也就是他们身边的事情。既然这样,我们历史教学的方式又该如何改进呢?如何才能找到历史学习的“现实价值”和“现实意义”,又如何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呢?这是我们无数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苦苦思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驳“告别革命”论谷方某些人鼓吹“告别革命”论,否定中国近代的一切革命。对此,要u确三方面的关系。一、破与立的关系“告别革命”论断定:“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革命固然可以破坏一切,但不能创造一切”。它把“破”与“立”完全对立起来,并由此泪骂“革...  相似文献   

3.
现行写教案的模式要不要改革?要改!怎样改?笔者以为,扬弃,而不“革命”,应是教案改革的基本原则。兹述理由如下:革命,常意味着彻底的否定,完全的抛弃。尽管附在教案上的形式主义幽灵猖獗,写教案几乎已蜕化为一种体力活,广大教师深受其害———一句话,现行的写教案模式积弊甚深,但教案是否已到了非“革”其“命”不可的地步了呢?我看未必。打个比方,鸦片的臭名可谓昭著,可就是对这样的东西,鲁迅先生以为,“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而应“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可见,对待有污点、有缺陷…  相似文献   

4.
赵蔷 《甘肃教育》2011,(6):39-39
在历史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抱怨历史学习枯燥乏味,不是记年代就是背人名、地名,对于历史事件的学习也是以“干条条”为主,历史学习的乐趣无从谈起。历史教材内容包罗万象、历史知识博大精深,学生本应学得有滋有味才对,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认为,如果能在历史教学中加入几味“佐料”的话,其一定会变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5.
重新开始     
王嘉薇 《新读写》2013,(2):62-62
我搬家了。也许你会疑惑,这对许多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有什么好值得大肆宣扬的呢?是啊,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对于我来说却有如晴天霹雳,因为这是一次“跨省搬家”。以“我的户口在上海”为前提,以“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为目的,我们搬家了。于是,我告别生活了十几年的老家,告别那些无比自由的足迹,跟随父母来到了这座被称为“魔都”的陌生城市。  相似文献   

6.
寓德育于历史,是历史德育的一大特点和规律。那么,如何寓德育于历史呢?这也是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多年来认真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1994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是一套寓德于史的好试题,值得我们研究。为什么说这套题是一套寓德育于历史的好试题呢了笔者认为主要是它体现了历史德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一、德育知识化宫德育于历史,首先必须以一定的历史知识为载体,即“文以载道”,“交以载德”是也。这个过程就是“德育知识化”。1994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较好地做到了德老知识化。例如:关于“改革”的教育,试题就运用了这样一些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7.
曾听过这样一个笑话。老师说:“数字是不会骗人的。一座房子,如果一个人要花十二天盖好,十二个人就只要一天。”“对呀”,一个学生接着说:“二百八十八个人只要一个小时,一万七千二百八十个人只要一分钟,一百零三万六千八百人只要一秒钟。”是呀,学生说得不无道理,但现实的生活中我们这样能解决问题吗?我敢说,这样的可能性太小了。如果真这样,奥运场馆不早就修好了。如何让数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教学中富有吸引力的谈话,能烘托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在谈话中,力争做到语言清晰流畅,富有激情和启发性。如我教“比例尺”时,一上课我就进行了这样的一段谈话:“同学们,你们会看地图吗?说看,谁也会看,但是要能看懂就不容易啦。我们祖国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如果画中国地图,按原面积画出来行吗?我们有谁能够造出这么大的一张纸呢?假定能找到那么大的一张纸,也能够画出来,但是地图这么大,人们又怎么看呢?有的同学可能出主意,咱们坐飞机看这张地图。但你能认清各地之间的实际距离…  相似文献   

9.
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3.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经济科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2.“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3.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原义。作者在文中提出: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理科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利?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历史学科中的一般概念?它与“历史概念”有何联系和区别?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何作用?这些问题在近年的教学研究中,似乎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我在几年的高中教学过程中发现阻碍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材涉及的一些基本理论概念的漠视,学生根本不把它当成问题去思考。如封建社会的历史一讲十几个王朝,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涉及,但“封建制”的概念含义是什么呢?再如,封建社会农民起义为什么不能叫“农民革命”?“革命”的概念是什么?这些问题教师一旦提出,学生就感觉教材中“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内…  相似文献   

11.
历史是理解现实的一把钥匙。历史学要解释现实一是要把历史搞清楚,二是要有历史的大视野。历史学如果能够做成这样,就是极大地发挥了学术的社会价值。历史学做成这样委实不容易。历史吲现实-样复杂纷纭,任何一种立论或歪论都可以在史事中找到依据。很多学者都赞同研究历史要有大的视野,尤其是破解一些大课题,非大视野不足以成大事。这也是政治家的追求,也是政治家大都对历史感兴趣的原因。但是,历史的大视野或叫大历史观并非那么容易修炼到家。这其中需要勤奋还是天分?亦或勤奋加天分才能铸就大手笔?我说不清楚。但我知道,有些被认为是很聪明的历史学家,他的文章著作没过十几年就变得毫无价值。研究历史大约需要更多的是勤奋、诚实和独立思考。侯建新先生以他20多年的勤奋和对历史的诚实,将思考的视野放宽到西欧与中国多个国家,追溯到11世纪以远,  相似文献   

12.
由于历史研究回应社会现实的需要,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中革命史范式危机的影响以及“告别革命”论的出现,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问题引起了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界围绕着对范式的不同理解、研究中存在的范式种类、不同范式之间的关系三个问题展开讨论。但是,相关讨论大多流于学理层面,至今缺乏对范式运用的经验考察,因而范式研究仍有进一步扩展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赵薇的“日本军旗装”事件,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她两次向全国人民作了公开道歉。在检讨中一再表白“自己很不了解那段历史”,尽管不少人对此嗤之以鼻,我却宁信其真。因为它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不少年轻人尽管学历很高,但自身历史素质却非常低。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很多。不过,我国的历史教科书编写存在一些问题,肯定是其中原因之一。我国的历史教科书编著者很会把握“古为今用”的原则,到历史宝库中寻找对现实对自己有用的历史,这样,在写到对自己有用的历史时,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种“伪崇高”的不良倾向。所谓“伪崇高”,就是只…  相似文献   

14.
“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要求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此上海二期课改《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就明确要求在中学做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即通常所说的“十六字方针”。这十六字方针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逻辑体系,即“史料-史论-史观”。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贯彻这十六字方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思维逻辑呢?本期“聚集”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人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生命的起源与生命的目的和意义问题,是哲学与宗教思考的基本问题。哲学家和宗教家生命起源问题的关注其实都是他们对人生目的与意义的关注方式之一。作为一名宗教哲学家和思想家,池田大作从未放弃其本位的立场,他相信人的内在精神革命有着社会革命的优位性,但是,怎样才能实现人的内在的精神革命呢?池田认为,唯有认识了“人”的本质,人的革命才有切入之处,而构成池田“人的革命”的哲学基础,就是由户田城圣(创价学会第二任会长)所提出并由池田进一步发展的“生命论”。  相似文献   

16.
一、“革命”话语的转型:从清末到1920年代 张春田(以下简称“张”):陈老师,您的新著《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不久前出版了。这本书的题目很有意思,“革命”和“共和”正好是您讨论的那个历史时段(借用张灏先生的话就是所谓“转型时代”)的两个关键词。而您原来对“革命”就有研究。能否谈谈您是在何种语境中对革命的问题产生研究兴趣,背后又有怎样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17.
若干人名地名读音辨正一次上历史课,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谁围困在平城白登?”然后指名让一位学生回答。“冒顿单于”。立即引起轰堂大笑。同学们为什么要笑呢?因为他把这四个字中的三个音就发错了。应该是:“mòdùchá...  相似文献   

18.
李教授,从事与历史有关的专业的一些年轻人,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学历史究竟有什么用?”您能不能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看法?确实,历史是已经逝去的岁月。当我们正在集中全副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候,当我们正在迎接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的来临,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把目光注视到过去,去理会那些尘封的岁月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过去──现在──未来”之间,并不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倒是有一种连绵不断、先后承续的关系。江泽民同志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  相似文献   

19.
近一个时期以来,有人在“反思”整个中国近代史时,极力否定近代以来的历次革命,认为太平天国革命、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政治激进主义的产物,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国应该走改良和“君主立宪”的道路。李泽厚在《告别革命》一书中更是认为“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而改良则是一种能量的积累”、“改良可能成功,革命则一定失败”、“中国在20世纪选择革命的方式,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这符合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史实吗?难道中国在20世纪选择了革命真的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  相似文献   

20.
“只有名花苦幽独”──从东坡咏物词看其孤寂感张承鹄一众所周知,苏东坡的情感性格是极为丰富的。但是,苏东坡的情感性格究竟有哪些主要主要特征呢?其实质又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词学家们或论之以“豪”,或论之以“旷”或“狂”。“豪”即豪放。对“旷”和“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