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半”字诗     
明代诗人梅鼎祚写过一道“半”字诗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  相似文献   

2.
就像这世界缺不了山也少不了水,文学的世界上也必“山”、“水”相融才能“百草丰茂”、“桐花万里”。然而正像灵动的水永葆蓝色不变,沉稳的山幻化出万千色彩,“水”性的诗人也有“山”的刚强,“山”性的作家也充满“水”的柔情。今年考生的佳作中,有一批紧扣山水,大量引用古诗文来证明中国文学传统中灵动或沉稳的作品。虽说创意还不够,但也充分体现了这些考生文学积累之丰厚,构思谋篇之灵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自己的文化积淀,在写作时灵活运用的过人  相似文献   

3.
《荷塘月色》第五段是写月色的精彩段落:“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面对这虚虚实实、朦胧梦幻、勾人心魄的意境,人们更多称道的是“泻”“浮”“洗”“笼”四字的精彩传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诗眼”?“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魏庆之《诗人玉屑》)。历代诗人在作诗填词时,都要反复锤炼,推敲字词的生动、形象、贴切、华丽。所以杜甫曾说“新诗改罢自长吟”。孟郊写道:“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悉。”贾岛的“推敲”故事,更是成为诗人铸字炼句的佳话。 在教学诗同时,我们也应细心体味诗人炼字的用意所在,要结合诗词形象思维的艺术创作规律,咀嚼“诗眼”。有些字看上去倒也平常,但一经诗人洗炼的安排,就有特殊而深刻地表现力;有的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有的字创造了浓郁的意境;有的字点染了艳丽的色彩;有的字勾画了动人的形象;有的字具有重迭映衬或反复递进的关系;有的字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教师应抓住这些富有特殊表现力  相似文献   

5.
台湾每年4月会有一个桐花祭。桐花很特别,它开了以后就会大片大片地飘落,如果站在一棵桐花树底下,几分钟不动,身上就会全是桐花,地上也全是桐花。有一次我在桐树林那边走,有个妈妈带着一个5岁的小男孩也在那里。小男孩在地上玩,妈妈在跟  相似文献   

6.
桐花意象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桐花是清明"节日"之花,清明时节的政治仪式、宴乐游春、祭祀思念等社会习俗构成了桐花意象的文化内涵。中唐时期,桐花"自开还自落"、"纷纷开且落"与文人的落寞寡合、高士的自惬自洽情怀分别相关;元稹、白居易是桐花审美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唐宋时期,"桐花凤"之说流行,"桐花凤"与桐花的关系也被赋予了祥瑞、爱情等比喻意义。  相似文献   

7.
趣说“花”     
波波:春天来了,百花争艳!“花”是人人喜爱的。古代诗人有许多吟诵“花”的诗歌,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含“花”的成语、谚语、歇后语、诗词吧!萍萍:好!成语有“花枝招  相似文献   

8.
农贝妮 《中学文科》2007,(10):127-128
白居易诗词中经常出现“花”的意象。诗人用花自比,用花进行讽喻,用花聊以借慰,在诗人眼中,花语亦是人语。所以,通过对白居易诗词中“花”意象的解读,我们可以进一步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人的品格和心绪。  相似文献   

9.
辞书上说,“半”字有解:为二分之一,如:年已半百;二为极言其少,如:不值半文钱;三为不完全,如:半旧的房屋;四为犹言中,如:夜半,半路。然而和实际运用中,以上四种解释,远不能涵盖“半”字的意蕴。明代诗人梅鼎祚有首《水乡》诗云: “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  相似文献   

10.
盛唐王维有诗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我喜欢这里的“行”字.《诗经·采薇》说“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细一品味,这个“行”字是个无法让人兴奋的字,有的只是一种沉着与冷静.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常含有人情味,随便掂出一个就能窥见里面的传说.晚唐杜牧也有《山行》一诗,诗人说:“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细品之后,再想想题目中的“行”字,甚至感觉到这个字有一种宏博的气度,包含了人在自然面前的一种从容与洒脱,一种温暖并包含微笑的善意.  相似文献   

11.
辞书上说,“半”字有四解:一为二分之一,如:年过半百;二为在……中间,如:半途而废;三为比喻很少。如:一星半点;四为不完全,如:半新的楼房。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以上四种解释,远不能涵盖“半”字的意蕴。明代诗人梅鼎祚有首《水乡》诗云: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这其中八个“半”字,把一幅半隐半现的水乡图描绘得维妙维肖。你说,  相似文献   

12.
杜甫好言“自”字,一部《杜诗详注》,该字出现了360多处。不仅如此,诗人还善用“自”字,该字在杜诗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不同的用法。其中有一类“自”字真实地反映出诗人的自我心理调节系统。透过这些诗句,我们看到诗人运用许多心理调适方法,平衡了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之间的反差,保持了乐观、健康的心态。通过自我的心理调适,诗人在摆脱功名束缚、追求心灵自由的同时又保留了对现实人生的一份留恋和温情。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课本中收入的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是一首写景诗 ,是诗人寓居成都时的作品。这首诗通过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 ,描写了春光烂漫的景象。但课本中对诗中“自在娇莺恰恰啼”中“恰恰”二字注释为“非常和谐 ,形容莺啼的声音” ,许多注释分析文章多从此说 ,但对“恰恰”二字理解向来说法不一。《康熙字典》释“恰恰”为“鸟鸣” ,《辞海》释为“和谐的声音”。但前人吴见思说“又有娇莺 ,恰客至而忽啼” ,施鸿保《读杜诗说》指出“此言独步之时适当莺啼”。从诗的标题看 ,“恰恰”应解作“适逢其时”。《江畔独步寻花》是一组诗…  相似文献   

14.
高级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七单元王安石的游记《游褒禅山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课本上有注解:“只有从它仅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 看完注释,做学生的糊里糊涂,留下一串串疑问。怎样让学生明白王安石推断的原因呢?得从“华”、“花”二字说起,还要联系文章开头、中间、结尾三处文字详加消化。 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才分开而用,分开而读,“华”  相似文献   

15.
师:《泊船瓜洲》诗中有这样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因为一个字选得是否恰当往往会影响整首诗的成功与否。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北宋诗人王安石在作诗过程中曾经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请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相似文献   

16.
一、引导学生读懂诗意 教学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时,首先要求学生从整体感知入手,指导学生①通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读后简单自评。②要求学生从课题到注释读一读,试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把不懂的地方划出来。这一步是引导学生把握古诗主要写的是什么?使学生对诗的内容在脑中有一幅诗人独自一人漫步江边花丛赏花的艨胧画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如:第一句的“满”字,第二句的“压”字。“满”字是概括说明花之多。“压”则是花之多的具  相似文献   

17.
1998年高考小作文题《妈妈只洗了一只鞋》中的“洗”字用得不恰当,笔者认为应用“刷”为妥。  相似文献   

18.
5月1日《桐花朵朵开》十五万册首印强势登陆全国.作为一个资深的桐花粉兼资深的编辑,在此我重操旧业,竖起黑板拿起课本……《桐花朵朵开》,为大家讲述大家都伤不起的《桐花》使用说明书!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诗人都非常重视文字的锤炼,“文字频改”几乎成了诗家的口头禅,许多诗人执著于文字锤炼,留下了数不清的炼字佳话。“为吟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可惜一生心,用在五字上”“一字千改始心安”等炼字名句,都充分表现出古代诗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1898~1948),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和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他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成语“春华秋实”之意。“华”即古“花”字,“春华秋实”意即“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常用以比喻人的文采和品德。朱自清以此为名号,立志让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