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震云酝酿创作了三年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用他自己独有的叙说方式,展示了底层人民的生存体验。在现代汉语叙事越来越趋向于世俗化的大环境中,刘震云层层突围,寻找到了一种足以表达内心情感的叙说方式,在新作品中不断的考量各种角色的关系以及不同话语方式的建构方式,以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表达了底层人民的独特的孤独深层体验。  相似文献   

2.
刘震云酝酿创作了三年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用他自己独有的叙说方式,展示了底层人民的生存体验。在现代汉语叙事越来越趋向于世俗化的大环境中,刘震云层层突围,寻找到了一种足以表达内心情感的叙说方式,在新作品中不断的考量各种角色的关系以及不同话语方式的建构方式,以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表达了底层人民的独特的孤独深层体验。  相似文献   

3.
在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刘震云以平实的笔调描绘了平凡人琐碎的生活故事,其中蕴含着对生存本质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探寻,展示了荒诞世界里孤独的灵魂,悲悯并审视人们为逃离生存困境、寻找人生归宿所做的努力,在对凡俗人生的体察中体现出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4.
以新世纪来刘震云小说的最高成就《一句顶一万句》为例,从小说中人物的伦理观念和身份认同角度切入,进一步挖掘该作品的深层精神内涵,从而分析刘震云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精神危机书写,主要表现在伦理危机和身份危机两方面。小说中的伦理危机主要表现在亲情的扭曲、婚姻的错位以及朋友之间的无法信任;而人物的身份危机体现在主人公不断更改的姓名上,主要由无法与他人构建对话,精神"原乡"缺失引起。最后得出精神危机尚无法终结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6.
刘震云的新作《一句顶一万句》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关于其主题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这是一部人心的突围史。其过程的艰难与困顿折射出其受话语的缠绕之深,以及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之短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的主体性之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精神现实,可以读懂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相似文献   

7.
8.
《一句顶一万句》借杨百顺和牛爱国寻找说得着的故事和喊丧社火喷空等带有地方色彩活动展现国民说不着的困境和对说得着的寻找,描画了国人孤独的精神状态和生存困境。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发现这种孤独是中国传统世俗文化的产物,源自民族文化的底层,因此被称为中国式孤独。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举例对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的话语悖论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表面悖论的话语实则体现了作者想表达的深刻的人生内涵。进而阐释悖论背后所隐含的原因即情感交流的缺失引起的词不达意。这些悖论导致人们无法正常沟通而带来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1.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有意规避了重大的历史政治问题,以去历史化的眼光,剖析乡土中国大地上底层民众的心灵困境。他以饶舌、唠叨似的语言讲述家长里短,嘻笑怒骂中蕴育人生哲理。在他的讲述中,家庭伦理遭到深刻的质疑与解构,他笔下的人物虽属社会底层的三教九流,却执着于追寻以"知心人"为表征的自由伦理价值,但这一主体性的价值追寻同样不堪深究。但刘震云没有走向彻底的绝望和虚无,他的文本以开放式的结尾预示和肯定着"寻找"的继续。  相似文献   

12.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自面世以来一直好评如潮,这是一部展现人类存在的虚无感的作品。小说通过言说主体独立言说空间的丧失揭示了"说"的无解与"说"的苍凉,并在宿命的轮回中展现了人类自我在现实世界的迷失,但作家并未深陷虚无的泥潭,而是积极地去寻求生命本体的超脱。这部小说是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典型化示范,刘震云在作品中回答了人类对生命存在的反思和诘问,是对人类精神史掷地有声的回应。  相似文献   

13.
霍甜 《林区教学》2021,(5):71-74
《一句顶一万句》中拟声词的区别词数为57个,总计词数为153个.音节结构方面,该书拟声词种类较多,但分布不均.双音节拟声词占优势,词频为62.8%,其中以AA式最多;语法功能方面,书中的拟声词可以作多种句法成分,按照数量从多到少排序,分别可以作状语、定语、谓语、同位语、独立语,其中以充当状语为主,词频为54.1%;摹拟...  相似文献   

14.
在刘震云先生的《一句顶一万句》中,转折连词"而"多次出现,形成独具特色的反预期句式"不是A,而是B".同时这种句式复杂多变",而"不再仅仅是反预期标记,更是被赋予了更多的语义关系和修辞意义,这些都反映了刘震云小说精湛的语言技巧.反预期句式"不是A,而是B"主要有四种类型:对立转折型、肯定递进型、因果反逆型和交叉呼应型,并且这些句式的使用往往能起到凸显焦点、平缓叙事等效果,从而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与可读性.  相似文献   

15.
16.
获茅盾文学奖的刘震云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以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简单朴实的语言形式,勾勒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生存状况。看起来通篇是在写"说话",其实是写世道与人心,写人生与人性。  相似文献   

17.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自面世以来,尤其是获茅盾文学奖以来,评论如潮,褒贬不一。《一句顶一万句》是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一种形象阐释,它揭示了人物存在的荒谬、孤独、虚无以及"为他"存在的处境,是新世纪底层叙事中,既关注农民物质生存困境,又深入探寻其心灵存在方式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18.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的叙事语言极富特色,人与人之间的说话沟通成为小说的主要内容所在。以人与人之间说得来与说不来两种不同表现形态展开形象刻画与乡村叙事。  相似文献   

19.
正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讲述了吴摩西和牛爱国祖孙两代为了寻找能说得上话的知己而流浪的经历。小说巧妙地采用两段式结构分别描绘了两代人的故事,以一个从延津出走,一个回归延津来联系两段故事,展现了人物血缘代际之间极强的宿命性,话锋直指现代乡土中国的"大历史"。小说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出延津记"的主人公杨百顺家有着祖传的做豆腐的手艺,而杨百顺对此十分厌恶,他在经历几番辗转之后,竟然于偶然机会拜了传教士老  相似文献   

20.
《一句顶一万句》中,句式“不是A,而是B”的重复运用体现了语言模因的特点,但这种句式模因的复制、传播并不是完全常规的,往往伴随一些模因变体的出现。语言模因“不是A,而是B”的复制传播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因形式:基因型模因、表现型模因和基因表现型。这些模因句式往往能产生预期与反预期效果、零度语言、拧巴与“绕”等特殊的修辞效果,同时这些变体模因也能让读者感悟到另类的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