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沧州方言的平翘舌音不分的状况非常普遍,已成为一种地域方言现象.按此,本调查筛取了100个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汉字作为语料,采用录音记录了58名沧州市市民的平翘舌音发音情况并进行了字频分析,研究旨在揭示沧州城市居民方言平舌音与翘舌音的发音状况及其发音状况与年龄和性别的关联,以此为沧州普通话普及的针对性纠音训练提供实践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沧州城市居民平翘音发音情况普遍且存在差异,其平翘舌音不分的状况与年龄有一定关联,但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河北沧州方言中"X得要死"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点,发现在河北沧州方言中"X得要死"有两种解释:一是表示生命要结束了;二是表示一种极限程度达到人们无法忍受的状态。表示第二种意义的固定格式始于明朝,其语法化过程在清朝完成。  相似文献   

3.
沧州从地理位置上看,属于官话大区中的冀鲁官话区仓惠片。早在春秋时期,古城沧州便成为黄河东北部的南北交通要道,宋与辽金对峙时期,这里曾是双方交战的前沿阵地。明代“靖难之役”以后,整个沧州大地一片荒凉,人烟稀少,为充实空旷地区,明成祖下令移民,永乐初年,大批移民从山西迁至沧州,因此,至今沧州方言中的词汇与山西方宜中的词汇非常相近,有些方言词虽调型不同,但声韵一致。在几次移民中,回族人大量迁入,1404年,一批回民由南京上元县迁至沧州,因此在沧州市的一些回族聚居的地方,尤其是孟村回族自治县的方言,还保…  相似文献   

4.
在沧州方言中,当一个孤立的音节,进入语言组合中时,有的保持原有声调不变,而有的声调则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往往与声调出现的语组和位置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字组结构,对声调变化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从二字组、三字组、四字组等几种字组结构出发,对沧州方言进行动态声调分析.  相似文献   

5.
河北沧惠片沧州东部地区广泛分布着三字调方言,其单字调除了包含阴平及去声调类以外,还有阳平与上声调类发生合并。这种分合表现与三字调“银川型”类似。在连调层面,河北“沧惠片”与“银川型”三调方言阳平和上声调类均保持对立,但两地调类复原范围不同:(1)沧州:上声+阳平≠上声+上声、阳平+阳平≠上声+阳平;(2)银吴片:阳平+去声≠上声+去声。此外沧州地区“阳平上”的调类合并呈现单向性,是上声调类并入阳平调类。  相似文献   

6.
语流音变是普通话语音训练中的重要内容.要使方言区的人们把普通话说得更为纯正,研究方言中的音变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从三个方面分析沧州方言区的人们在学说普通话时容易出现的音变问题并探讨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隶属于冀鲁官话区的沧州方言,以曹寺-大官厅-崔尔庄-高官-营子这一大致界线,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分支音系。此线以西属石邢片,此线以东为沧衡片。这两个区域中的方言声调与普通话声调之间有着不同的对应关系,并呈现出不同的声调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城市精神对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增强市民的凝聚力、提升城市向心力的重要作用。沧州精神清晰地镌刻着沧州的地域特点与历史文脉。"勤奋上进、友爱善良、坚韧侠义、勇于担当"已经成为沧州人民的精神纽带和价值共识。沧州作为新型沿海城市,要想在新一轮的发展经济、壮大硬实力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必须改变传统思维定势,立足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沧州精神的特殊作用,挖掘沧州人文特色资源,打造沧州历史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沧州综合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与普通话韵母相对照,沧州方言中韵母的主要问题是:圆唇读作不圆唇;多音素韵母单音素化;丢音;增音;单韵母er卷舌过度;夹a舌住不准;元音u改变性质;翘舌音声母后面的舌面元音有卷舌倾向。对此问题应进行深入分析,并探索纠正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作为汉语十大方言之一,赣方言的语音结构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某些特点对使用赣方言的英语语音学习者来说会产生负迁移作用.文章所做实证研究从实践操作层面探讨了赣方言对英语语音教学产生的负迁移作用以及如何消除负迁移作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从弱化、同化、脱落、异化等方面对河北沧州话声母和韵母在语流中的变化情况分别进行了描写与分析,从而指出沧州话的语流音变现象之复杂在韵母方面最突出,声母次之,而造成音变现象的因素主要是轻声。  相似文献   

12.
刘瑞昌 《沧州师专学报》2010,26(1):25-25,28
汉语词汇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轻声现象在许多方言里都存在,有的轻声和语义、语法还有密切的关系。从区别意义、构词、构句三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沦州方言的轻声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3.
几十年来,沧州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英勇的反帝反封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沧州是共产党组织建立较早的地区,并且,在地方党组织创建过程中具有自己的特点。本从津南爱国学生投身“五四”运动;沧州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中共沧州地方党支部的广泛建立及津南循委的成立;中共沧州地方党组织创建的特点四个方面,对沧州地区共产党组织创建的过程及特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沧州武术,源远流长,明清以来,已享誉天下.沧州武林人士继承中华民族刚健有为传统美德是沧州武术昌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学者们一般认为莆仙话与闽南话的文白异读基本相同,并以此作为莆仙话脱胎于闽南话的重要证据之一。本文对此作了补充和修正,从数量、类型、音值等几个方面看,闽南话与闽南话和闽东话的文白异读均存在较大差异,且其中不乏创新之处。因此,我们认为莆仙话白读历史上与闽南话属于同一支派,而后来有了自己不同于闽南话的发展,其中一些发展是闽东话影响的结果,另外一些是莆仙方言自身的演变(特别是音系简化)而致。这是莆仙话过渡性特征的重要体现之一。  相似文献   

16.
沧州是中华武术的发源地之一,是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武术文化是沧州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植根于民间的中华武术的缩影.沧州武术谚语作为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用简练生动的语言阐述深奥的武术思想,描述复杂的武术动作,归纳精辟的武术要领,是习武者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试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沧州武术谚语进行探究,揭示蕴含其中的隐喻思维,从而加深对沧州武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始于明末的沧州回族经堂教育,是带有回族特色的一种宗教教育体系,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宗教人才和普及宗教知识。沧州回族经堂教育作为回族民间教育的主流,它在伊斯兰文化的传承、回族人才的培养以及回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就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萨丕尔《语言论》三部语言学名著中的方言理论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方言与语言的区别;方言的分区问题;语言差异(或分歧)问题;方言的传播;方言的复杂性;方言地理学问题。最终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三部书中的大部分方言理论在今天的方言甚至整个语言研究中还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的;二是三部书中的方言理论有继承但更多的是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