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读一遍《红楼梦》,都得仔细地品评一番王熙凤形象.读了些关于王熙风形象的评论与专著,又常常用以比较自己的感受.确切地说,人们还没有道出我心目中的王熙凤!于是,便想写.且命题曰“风姐之‘反动’”.“假充男儿教养”,“从小儿”“玩笑时就有杀伐决断”要评王熙凤形象,自然得顾及仝人,顾及她的成长史,顾及那力透纸背的六个字:“假充男儿教养”.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六个字省去了多少笔墨,包容了王熙凤早期成长的历史,留给了读者一个可以充分  相似文献   

2.
<正>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十二月,宋辽双方签定的“澶渊之盟”是北宋时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这个盟约不仅在北宋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同时对契丹的经济文化发展更产生积极的作用。历来史家对“澶渊之盟”多持贬议,认为盟约是北宋的耻辱,且压抑了北宋国力的增强,致使北宋在我国古代史上留下软弱无能的形象。其实,这个观点是片面的。本文认为应当从双方历史背景及盟约对双方的实际效果来评述,才可以得出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3.
二月河在“落霞”系列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出色的当属于伍次友、邬思道、方苞等人的“帝师”形象,这些帝师形象是明清历史演义小说中“军师”形象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才子”形象的结合体。在他们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作者正是通过伍次友等人的“帝师”形象,重塑了儒家思想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尼采的“超人”向来为人误解,事实上,他是用超人这个概念对西方人的历史命运进行的思考。“超人”是尼采在拒斥基教传统之后塑造的新人形象,他是人生、痛苦和轮回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5.
历史教科书应该从不同维度凸显"想象"。在历史叙事方面,教科书可以运用形象推演、虚构性的想象和具有史料性的文学想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活动设计方面,教科书可以围绕文献资料、故事和历史剧、反事实想象设计活动,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在图像运用方面,教科书可以运用想象画和文物图像等。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6.
刘备是三国故事中备受关注的人物形象,历史文本中的刘备是有霸气、有作为的一代枭雄,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却被塑造成万众敬仰“仁君”.《三国演义》在塑造刘备形象时,对历史素材做了大量的删减,对其形象做了较多的净化,使其形象更加符合大众的需要.从“枭雄”到“仁君”,刘备形象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文化心态的微妙转变.  相似文献   

7.
文章简介了蚩尤在古代文献中的形象、历史上对蚩尤的争论,回顾了蚩尤在当代被列为与炎帝、黄帝并列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过程。指出一些地方为使当地更快发展,在开发、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兴起争中华民族“先祖户口”这一不利于学术研究的风气。一些在位官员和当地学者苦心寻找“证据”,请些社会文化学者.开研讨会、高层论坛,认定当地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发源地,这种超出学术研究范围的活动大有发展趋势,以致同一位先祖的发源地竞有几个甚至十几个。故提出中华民族传说祖先只能以“先祖文化”来弘扬,倡导“先祖大家祭”的开发思路和方针。  相似文献   

8.
才子佳人小说的文化精神——“佳人”形象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佳人”形象为主要考察对象。在具体操作方式上 ,将其置于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演变历史中 ,加以纵向地比较与观照 ,从而分析“佳人”形象上所蕴含的近代式的文化精神 ,并进一步追寻这种文化精神在文学上的意味  相似文献   

9.
就一个光彩照人的文学形象谈感想可以获得满分作文,评论一位历史文化名人也可以获得满分作文,例如感想式作文《昭君怨》,评论式作文《杜甫的幽怨》等。这种现象在近几年高考中不一而足。可是考察近年来的类似作文分数并不如意,因为出现了论证中思路摇摆、文体不规范的情况:一部分学生在谈感想与写评论时游移不定,往往把“感”写成“评”;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恬静超脱、无涉政治的美学形象,是历史的误解。《红楼梦评论》一文中的"人生之问题"表明:王国维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首先,他更关注普通人的解脱及"众庶"的教育;其次,以哲学为基础的思维方式,也决定了他必然由哲学思考走向伦理学和教育学的"政治"领域。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画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果从已出土的战国帛画算起的话,至今也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在历代画家的不懈努力下,创造出一系列独特的表现形式,显示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有的审美形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在绘画中对表现对象的造型进行意象化处理,而不单纯追求其形象真实。通俗地说,就是作画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追求"似与不似",以  相似文献   

12.
作为"改革文学"的代表作,<陈奂生上城>在时代转折的历史语境中对新文学史上的农民形象进行了有意味的重构,其独特的故事构设和叙事姿态契合了"新时期"之初意识形态对农民的预设和想象,向往"现代化"和作为被启蒙对象的喜剧性的农民形象在新的历史语境中重新获得了合法性.这个农民进城的故事已成为重释"新时期"之初的文学场域的"经典".  相似文献   

13.
鉴于评论界对多余人系列形象的探讨,多是围绕着“何为多余人”的问题而各执一词的现状,笔者认为多余人既成一个系列,前后经历了一个从积极到消极的历史过程,那么有关“多余人如何走向衰亡”的问题,才是我们认识这个系列形象的关键所在,从而也可免去许多不必要的争论,文章以“行动”为着眼点,追寻多余人从渴望行动而无法行动、到无力行动以致不想行动的衰亡足迹,说明正是“行动”这个弱项,今多余人最后让位给新人。  相似文献   

14.
一、从教材一幅图片说起“北伐”的那些事儿高中历史教材中大量历史图片能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历史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但个别图片因为注解过于简单,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范围,给历史教学增加了难度。在教学《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中,笔者按照人物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归纳概括孙中山一生的主要历史活动和功绩,并突出强调孙中山并未直接领导北伐,因为北伐时间为1926年7月至1928年12月,而孙中山病逝于1925年3月25日。  相似文献   

15.
【名师指津】 一、关于“对话体”所谓“对话体”,就是从“我”(考生自己)与人物关系的角度,同历史人物(也可以是文学形象)展开对话;其变体有“访谈录”“网络发帖”“QQ聊天”等。请看2010年高考湖南卷(考命题作文“早”)一篇佳作的节选:  相似文献   

16.
历史教学中的“索美于图”门头沟区斋堂中学谢国平图文并茂,是新编历史教材的显著特点,其中图画占全书的40%,形象、直观、逼真地再现了历史,使过去的“死”的历史富于鲜活的形象。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历史图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进行欣赏和评论,促...  相似文献   

17.
<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公开课作为一种“不加隐蔽”的教学,越来越成为教师改善课堂教学、推动教学研究、促进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随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历史学科公开课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行为,彰显了历史学科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2023年7月15日—18日,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在山东曲阜主办的“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第七届历史教育学术研讨会”。会上来自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杨阳老师展示了一节回归本真、回归理性的公开课。杨老师关注历史课堂中的细节,并将细节探索与整体把握有效链接。  相似文献   

18.
杨筱君 《成才之路》2013,(23):65-66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其中塑造的刘兰芝这一形象更为人津津乐道。她集合了中国古代女性所有的美德,是"美"之化身。  相似文献   

19.
由于人性中"自私自利"的弱点普遍存在,所以凡是公共财物,大多被损坏无遗。自古来,"自私自利"与"大公无私"两种思想就一直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这两种不同思想的两类人也一直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从而产生了许多卑劣的形象,同时也铸就了许多光辉的形象。这种斗争,贯穿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富有生命的历史,但我们的历史教学却一直显得枯燥无味。传统的历史课忽视了历史学科形象、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只能充当听众,课堂成为对学生进行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