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物体或物体系,外力对该物体或系统的一个做功过程.其内容为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即 W=△E_K.外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动能增加,表示通过外力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了动能.外力对物体做负功,物体的动能减少,表示物体通过克服外力做功将其动能转化成了其他形式的能量.学生中应用动能定理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
王波 《物理教师》2011,32(3):41-43
通过绳子连接的两个物体的模型在高中物理中比较常见,通过对绳子末端物体速度的分解,容易得到两个物体速度之间的关系.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中有这样一类习题,要求解绳连体模型中物体运动的最大速度,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都认为取得最大速度的条件是两个物体的加速度同时为零.但是通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两个物体的加速度一般不会同时为零.  相似文献   

3.
知识梳理1.功(1)在物理学中,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3)力学中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公式:W=Fs.应用公式时应注意:  相似文献   

4.
人在岸上观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的是水中物体的像。观测者站在不同位置来看水中的物体,看到水中物体的像是变化的。通过计算,学生就能知道物体在水中像的位置确实与观测者眼睛的位置有关。眼睛要看清物体,物体必须要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现在假设水中物体反射的两条光线在水面  相似文献   

5.
物体的动态平衡是指物体在运动中的平衡,它是通过控制某一物理量,使物体的状态发生缓慢变化,在此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一系列的动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6.
1.有力≠做功 做功有两个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两者缺一不可.如果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受力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也就是说在力的方向上物体没有移动距离,则这个力对物体不做功.  相似文献   

7.
一、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力对物体做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8.
生活体验:在用照相机拍摄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时,通过调节像距(即调节暗箱的长度),使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通过镜头(凸透镜)所成的像都能清晰地落在胶片上.提出问题:人的眼睛也相当于照相机,那么眼睛是怎样清晰地看到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呢?猜测和假设:人眼睛能看到物体,是物体通过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时,像距(即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是不变的,眼睛要将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的像都成在视网膜上,由于物距的不同,势必是晶状体焦距发生了变化.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选用焦距分别为f…  相似文献   

9.
“压缩气体做功”和“气体对外做功”实验是“物体的内能”中的两个活动.在学生了解物体内能的基础上,通过两个实验活动,用明显的实验现象显示物体内能的变化,加深学生的印象.再通过解释此现象发生的原因,进一步理解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相似文献   

10.
高彦光 《考试周刊》2015,(2):140-141
对滑块与滑板及滑块与传送带的相对位移计算问题,首先分别选物体为研究对象,将各个物体的初态及物体在运动方向的受力分析清楚,其次根据物体的初态和受力确定物体的运动规律,通过分析确定每一个物体参与几个运动过程,再根据各过程物体的受力依据牛顿定律、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求解。  相似文献   

11.
谢李陈 《阳光搜索》2014,(1):103-104
教学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主要通过“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观察音叉的振动”三个活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从教材编排来看,首先是让学生想办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同时思考:物体怎样能发出声音,怎样不能发出声音?在学生知道了怎样让物体发出声音之后,通过观察、比较一组发声和不发声的物体,找出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发声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笔者用高速摄像和LC加速度传感器进行采集的方法研究了在重力加速度g作用下的物体在二维颗粒床中的撞击和穿透过程。通过实验说明,物体的减速正比于物体撞击时的初速度,但物体在二维颗粒床中的撞击和穿透所用的时间却和物体撞击时的初速度无关。通过实验验证,物体在颗粒物中作减速运动时,其在颗粒物上力的分布不随时间变化,在整个过程中,力的函数都是指数衰减的。  相似文献   

13.
对于计算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一些同学感到很棘手 ,总把平均速度与速度的平均值混为一谈。那么什么是平均速度 ?求平均速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平均速度是表示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变速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其计算公式 :υ =st ,可见 ,平均速度等于变速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求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变速运动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 ,其平均速度是不同的 ,因此必须指出是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例 1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某物体 ,前 5s通过 1 0m路…  相似文献   

14.
一、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并且沿各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那么这些力对物体一定做了功,如果用F表示力,用s表示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则功W=Fs.一个物体做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要通过一段距离。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空间布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分割的求解可行域的算法。布局物体的可行域与布局物体本身密切相关,通过缩小的布局空间和所有扩张后的已布入的布局物体进行减运算,即可获得待布物体的可行域。分析和实例表明:该算法简单有效,有着较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将一正弦条纹分别投影到参考物体和待测物体表面,得到参考物体的变形条纹图像和待识别物体的变形条纹图像。以此变形条纹作为联合变化相关的输入图像,通过联合变换相关,得到自相关和互相关输出,最后根据输出的相关峰大小即可判别不同的物体。用Matlab软件编程实现三维物体联合变换相关识别,并且验证了联合变换相关识别物体具有平移不变性。  相似文献   

17.
同学们通过对"物体的浮与沉"一节内容的学习知道: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其重力,即F浮>G物时,物体就上浮,直到漂浮;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其重力,即F浮=G物时,物体就在液体中处  相似文献   

18.
<正>一、习题展示习题一1.习题内容2.能力指向通过具体物体的测量,考查学生正确读取尺上物体长度的能力。通过三个物体的长度测量,让学生明确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果尺的“0”刻度没有对准物体的左端,那么就看物体的左端和右端分别对着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右端刻度减左端刻度的差。在整个测量长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辨析、评判,逐步建立完善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沿着力的方向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据此,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正确理解和计算有用功,有助于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一、平均速度的意义作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各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往往是不一样的,如果不需要精确的研究物体在每一时刻的运动快慢情况,仅是粗略地知道物体在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中的运动快慢,只要计算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或这一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就行了。平均速度其意义是指运动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平均速度υ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t的比值,即υ=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