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晚号明日蝯叟,道州(今湖南道县)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他工各体书,尤擅长于隶、行。他的书法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被称为“何字”体。他虽然没有书学专著传世,但他的《东洲草堂文钞》和《东洲草堂诗钞》中却不乏论书诗文。晚清以来,书家和书学评论家对他的书法多有研究,但对他的书论却研究很少。笔者不揣浅陋,近年来研究其书学,略有所得,今将一管之见,撰成此文,聊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史书对清代早期和后期云南丽江的社会生活记载颇多,而对道光初年的丽江社会生活鲜有描述。马毓林撰写的《鸿泥杂志》详细记载了清代中期丽江的社会生活,对于全面认识清代中期丽江市井、民俗、宗教、物产等提供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关于清代文学的分期,此前有种种认识.根据文学发展实际,清代文学史可分为清前期、清中期、清后期三个历史阶段.清前期包括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清中期包括乾隆、嘉庆两朝,清后期包括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其中,清前期又可分顺治时期的遗民文学和康雍时期的新清民文学.清中期文学具有文章、知识、反思、感伤四方面特点,呈现出隐藏了哀音的盛世气象.清后期文学在传统文学延续的基础上呈现出向现代文学转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江苏地区拥有大量的清代满族碑刻,这些碑刻内容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研究江苏地区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首先依据碑刻的形制、内容、文字构成等对江苏地区清代满族碑刻进行分类,以期探讨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碑文涉及的地方治理、宗教、教育、地名等相关历史进行研究,力图呈现江苏地区清代满族碑刻的全貌。  相似文献   

5.
徐浩作为唐代的一名书法家,尤其对唐代楷书的贡献突出。他以自己的书法理论指导自己的创作,从而也夯实了自己的理论。本文专注于从他的书学思想出发,从三个方面:书法源流、书法之法、书法之境来集中探讨他的存世书论《书法论》所蕴藉的书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董其昌是一位颇有见地的书法理论家,工绘画,精于鉴赏。所著《画禅室自论》及《容台集》论著中曾多次论及自己学书的全过程。书论中提及的用笔、用墨、章法、结体、临摹诸方面的论述,不但使他在书法艺术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且在书学理论方面别具慧眼,得其妙旨。他的书学理论也对后世学书产生了极大的借鉴与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白龙江流域自古到今都是多民族聚居区,民族融合的过程中,语言也相互影响和渗透,因而在今天的汉语方言中留下了不少藏语的“底层词”。西南官话第一次冲击藏语而成为清代前、中期流域的优势语言;中原官话由跟西南官话抗衡到居主导地位,成为清代后期到现今的优势方言。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不仅留给世人典雅而有意味的多产书品,还提出了若干简约而深遂的书论。这些书法理论经过近百年的洗礼,却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值得人们继续去探索和研究。目前学界已对梁启超的书学思想有了一定的探究,这主要集中在梁启超书学思想的产生原因、主体内涵以及贡献等方面。至于研究中的不足或值得改进之处,一是应将梁启超的书学思想纳入其政治学术思想的研究当中,联系地看问题,从横截面上予以分析比较;二是就纵向比较而言,应将其书学内容放置于中国书学史的历史长河中,予以宏观把握、审视;三是在于研究方法的丰富。  相似文献   

9.
苏轼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和"尚意"书法的主要倡导者.他提出的关于书法作品五要素有机整合的构成观,不仅赋予前人书论朴素的生命比况概念以新的哲理内涵,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书学技法论认识书法作品的方法和思路,是对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一个突出的贡献.它是宋代"尚意"书法创作论与批评观的连接点,不仅为宋代轻视形式技巧而重视人格书风的书法批评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条件,也能为今天书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非草书》的主旨和历史价值主要有三:①作为书论史上可靠的第一篇著名论文,表明了作者对草书的基本认识和所持态度,②作者立论虽以汉儒正统观念为思想基础,但绝不是见草皆非;③对草书“本末”的阐释及抨击当时的不良书风对书学事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 清末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包世臣,是一位学富才赡的“全才”。他不仅深入研究过农政、盐务、漕运、河工、货币、鸦片以及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对中国自然经济的破坏等大政利弊,均有著述;而且还是一位有创见的书学理论家和著名书法家。《清史稿》说包世臣“论书法尤精,行、草、隶书,皆为世所珍贵。”《清代七百名人传》称“其书法备得古人执笔、运锋、结体、分势之奇,推为书家正宗。”包世臣“论书,精细之至,为后世开山。”然而,迄今对其书论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却尚阙如。本文拟仅就包世臣的书学理论与实践,略陈窥见,尚乞书苑鸿硕,不吝匡谬。  相似文献   

12.
唐代欧阳询在继承大于创新的初唐书坛上,孜孜不倦地追求书学气质中的"法骨",以其强烈的风格卓然独立,其书论、书作都表现出重法尚意、质妍互重的美学风气。  相似文献   

13.
汉代向来被书法界、美学界称之为我国书法的黄金时代。特别是自西汉后期以来,我国文字的发展在字体上已经彻底走完了其演变和完善的艰苦历程,篆、隶、真、行、草各体均已齐备。书法家可以在没有字体反复多变的困扰之下,进行书写本身的研究与创造。现存的大量碑刻、简帛巳充分证明了他们的创造不但在当时是辉煌的,而且对晋、唐、宋、明乃至今天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清代学者康有为在其书学名著《广艺舟双楫》中,设有《本汉》之篇,言:“汉人极讲书法,……降逮后汉,好书尤盛。……至灵帝好书,开鸿都之观,善书之人鳞集。万流仰风,争工笔扎”,“书至汉末,盖极盛矣,其朴质高韵,新意异态,诡形殊制,熔一炉而铸之,故自绝于后世。”并提出后世书学者必须遵循汉代之楷模。但仍有很多学者对汉代书法艺术的评价不够公允。如祝嘉在《书学史》中写道:“高祖马上得天下,安事诗书?秦代挟书之襟,至惠帝而始除;故文化之发展,自让东汉,而书学亦不能与东汉比盛。”同样,在其他人的论著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将汉代的书法成就归结于东汉,或言西汉不如东汉。其实,东汉的书法成就并非东汉人的独创,它是在西汉200年间无数书法家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的角度来讲,隐喻性的认知思维是存在于通感之中的一种认知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重要方法。文章从认知的角度,通过对卫夫人《笔阵图》进行分析,旨在对我国博雅、精深的书法及书论作一种阐释,从而体现出通感隐喻的特征及其强烈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5.
樊城山陕会馆现存碑刻17通,将其分类整理并探讨历史价值,对研究樊城会馆的历史沿革、关公崇拜、清代山陕籍商人在襄阳的经商活动,以及汉水流域商业贸易史乃至清代社会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清文化视域下的《三国演义》序跋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期的《三国演义》序跋者首先为《三国演义》的流传正名,突出《三国演义》“羽翼信史”的伦理道德教化功用。明代后期、清初的序跋刻意探讨的是《三国演义》的艺术特征;清中期的序跋已注意到“演义”与史实是两个不同层面,对历史演义的文体特征有了深入认识;清代中后期的序跋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三国演义》与小说之关系;受近代西方实用主义的影响,近人王大错甚至将《三国演义》的解读与时代背景及政治需求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中期的《三国演义》序跋者首先为《三国演义》的流传正名,突出《三国演义》羽翼信史的伦理道德教化功用。明代后期、清初的序跋刻意探讨的是《三国演义》的艺术特征;清中期的序跋已注意到演义与史实是两个不同层面,对历史演义的文体特征有了深入认识;清代中后期的序跋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三国演义》与小说之关系;受近代西方实用主义的影响,近人王大错甚至将《三国演义》的解读与时代背景及政治需求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聊城山陕会馆始建于乾隆八年。现存碑刻19幢,将其分类并探讨其史料价值,对研究清代山陕商人在聊城的经营活动以及清代运河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对比和列举实证的研究方式,以清代碑学审美理论为依据,对《王建之墓志》与《爨宝子碑》的起源、社会历史背景、刻石工艺、书体风貌以及结体点画等艺术特点展开了综合比较分析,并尝试论述了魏晋碑刻中书法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清代碑学审美理论和书法艺术实践的审美意趣分析,以挖掘魏晋碑刻书法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初唐的书坛呈现着特别的风景,体现了初唐士人心态中家国格局与开国气度,具有承先启后的性质。在王学书风盛行的总体情貌下显示着四个基本特征:晋人风度的延续;法度的强化;书学在教育和科举中的拓展;众多书论家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