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教学活动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儿童,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我们的教育目标又是促进全体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但是现实中我们的教学却常常忘却了“美”,远离了“美”,忽略了“美”的功能、“美”的形式,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老师”与“学生”的分工是“老师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则把老师讲的知识听好记住”。缺乏美感的…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讲授语言和文学的,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既是艺术,当然包含着美,因为美是艺术的生命。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运用真挚、优美的课堂语言,循循善诱地把他们引导到一个可以打动他们的心灵,可以陶冶他们情操和性  相似文献   

5.
6.
王芳 《湖南教育》2004,(16):30-30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认为:“看整篇文章,要看明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我们许多老师都非常重视字词句篇的教学,努力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倘若我们使其与培养审美能力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欣赏课  相似文献   

7.
8.
9.
音乐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不仅通过唱歌、欣赏等教育活动来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少年儿童对音乐艺术美的感受力与鉴赏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教  相似文献   

1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美能磨练人性。”可见,审美教育对学生多么重要。《“九义”初中语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在语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是当前《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教育理念。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的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自然越来越引起老师们的关注。审美教育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因此,普通音乐教育则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养完善的人格,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应从“情”和“美”的视角切入,遵循教学规律和美学原则,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美的形象完成教学任务。一、创设情境,感受音乐美创设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  相似文献   

12.
赵翠荣 《山东教育》2004,(19):103-103
开展音乐欣赏教学,让学生学会欣赏各类中外优秀声乐器乐作品,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培养健康的音乐欣赏品味,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并促进对音乐的表现力。因此,要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必须克服轻视音乐欣赏的做法。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做法,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欣赏课的水平,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情感。  相似文献   

13.
著名艺术社会家豪泽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论断:“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欣赏是情感复杂的审美思维活动.其价值是任何艺术技巧的实践所无法比拟的.尤其在小学教育中,美术欣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美术欣赏教学仅仅停留在直观感受的感性层面,方法和形式也不够丰富,笔者认为应该尝试运用七种方法来拓展欣赏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初夏的一天,我早起晨练,慢跑在郊外的田间小路上。突然,我眼前一亮:啊,蒲公英!我小的时候,对蒲公英太熟悉了。放学后经常与小伙伴一起来到田野拿蒲公英进行放飞比赛,但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里的孩子。野外活动的机会很少。还真难见上蒲公英。记得在那年冬天我上《植物妈妈有办法》(二年级上学期)这一课的时候。问  相似文献   

19.
这篇设计围绕教学目标,根据课文特点.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1.以人为本:整篇设计以让学生“感受美、创造美”为主旨,以“小白杨找爸爸”、“父子3人为小白杨找到爸爸”、“小白杨写感谢信”、“小白杨送画”等构成教学主线,  相似文献   

20.
歌曲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通过词与曲的结合来抒发人们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一首高质量的优秀歌曲,就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孟子曾说:“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音乐具有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力量,因此,可以通过愉快的音乐活动,借助鲜明的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