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音乐文化不仅可以反映民族社会风貌,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族风情以及民族文化发展。白族历史悠久,音乐文化比较丰富,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白族民间歌曲、民间乐器等均有长足发展。本文针对白族民族音乐发展状况,简要探讨了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白族音乐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学界对大理地区白族传统音乐的研究成果为对象,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综述,为今后对该地区白族音乐的研究方向理清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大理白族本主崇拜中的仪式音乐为论域,选择大理周城村为田野点,以周城本主节庆仪式事项为依托,对周城本主崇拜信仰体系下的节庆仪式做实地调查,试图透过本主崇拜这样几乎全程"音声"覆盖且参与人群众多的大型信仰仪式其仪式音乐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如何运用仪式音乐来建构当地白族群体的民族文化认同作用,这些认同体现在仪式音乐发生的文化语境、仪式音乐中的音乐人、仪式音乐的象征意义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音乐自原始巫礼到先秦的乐教,经汉唐盛世的大量胡乐的传入,在中国传统审美中的作用长盛不衰。文章主要从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选出一些有关于音乐的例子,简要说明音乐在中国传统审美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音乐史分为三大阶段:先秦“礼乐时代”,汉唐“交融时代”及宋以后的“庶民时代”。其中“交融时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最为辉煌壮观,气势磅礴的时代,给予中国音乐以勃勃生机,使之进入一个姹紫嫣红的艺术春天,本文试图结合史实探讨这一时期音乐发展的概况及出现的问题,并阐述些许由探析得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童进 《儿童音乐》2014,(5):48-51
正音乐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每一位老师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和学习知识的关键期,作为一位音乐教师,我认为音乐课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极好课堂。大理地处西南边疆,下面就我们在音乐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一、利用德育资源,寓德育教育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  相似文献   

7.
《留学生》2011,(3):5-5
【中国网】在近日于巴黎艾菲尔铁塔旁的法国人类学博物馆(Musee du Quai Branly)举办的以音乐人类学为主题的系列讲座中.正在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攻读音乐人类学博士生的中国云南艺术学院教师董瀚所作的《云南白族音乐戏剧文化》报告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8.
"北狄乐"是汉唐时期,北方鲜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音乐通称。其经历原创、交融、分化等历史变迁后,部分歌曲被改造提升,进入北魏音乐机关,成为祭祀、享宴、郊庙音乐的一部分,其歌辞为华语系统,部分继续在民间流传,其歌辞仍为鲜卑语。而华化的这部分歌曲通过战争、外交、民间等各种方式流传到南方。在华胡音乐文化交流渗透中,"北狄乐"不断地被汉化,到唐代,其自身的鲜卑语系统已完全消融于汉语的音乐文化系统中。"北狄乐"入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华乐,进入华乐系统后,"北狄乐"的性质改变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器,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表面上看极简约、自由、散漫的外在形式。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适应了农耕文化生活节奏,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的清、微、淡、远的审美意境和艺术精神,故成为“士群体”阶层的钟爱之器。在宋代特殊社会历史背景下,古琴艺术闪现出更加璀璨的光辉,鼓舞着文人雅士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反映出不同于汉唐的新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10.
童进 《儿童音乐》2015,(4):44-49
"白族歌舞进校园"是我校2011年启动的一项课题研究。身处大理白族自治州,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保护白族歌舞。《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地方和学校音乐教育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这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与发挥的空间。这之前,还没有人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过课题研究,也无法借鉴相关的方法和经验。文中介绍的相关内容和研究方法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性,便于大家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进行大胆地摸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1.
云南被称之为少数民族音乐天堂,世代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产生了许多优秀文化,且形式多样,在音乐世界里,存在着不同风格的民间音乐。其中傣族和白族曲艺音乐特色鲜明,具有各自地区的独特风格。白族大本曲内容丰富,种类较多。傣族章哈语言韵律独具特色。本文将从二者的历史渊源、音乐特征、曲调文本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12.
“北狄乐”是汉唐时期,北方鲜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音乐通称。其经历原创、交融、分化等历史变迁后.部分歌曲被改造提升,进入北魏音乐机关,成为祭祀、享宴、郊庙音乐的一部分,其歌辞为华语系统,部分继续在民间流传,其歌辞仍为鲜卑语。而华化的这部分歌曲通过战争、外交、民间等各种方式流传到南方。在华胡音乐文化交流渗透中,“北狄乐”不断地被汉化,到唐代,其自身的鲜卓语系统已完全消融于汉语的音乐文化系统中。“北狄乐”入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华乐,进入华乐系统后,“北狄乐”的性质改变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乐器主要有埙、缶、筑、排箫、箜篌、筝、古琴、瑟等.汉唐以后,源于外国的乐器如笛子、筚篥、琵琶、胡琴等大量为中国音乐采纳,并被中国人改良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北狄乐”是汉唐时期,北方鲜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音乐通称。其经历原创、交融、分化等历史变迁后.部分歌曲被改造提升,进入北魏音乐机关,成为祭祀、享宴、郊庙音乐的一部分,其歌辞为华语系统,部分继续在民间流传,其歌辞仍为鲜卑语。而华化的这部分歌曲通过战争、外交、民间等各种方式流传到南方。在华胡音乐文化交流渗透中,“北狄乐”不断地被汉化,到唐代,其自身的鲜卓语系统已完全消融于汉语的音乐文化系统中。“北狄乐”入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华乐,进入华乐系统后,“北狄乐”的性质改变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每个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历史、宗教、经济和语言。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自身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特有的民族音乐风格。作者通过了解、探索大理鹤庆白族群众的信仰、习俗、白族调的格律、特征及白族男女对山歌的形式、内容,为喜爱白族音乐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阿多诺对现代音乐的贡献是巨大的。他通过对现代音乐的社会本质、精神内涵、风格技法、历史处境以及社会功能与前途等全面分析与批判,大胆犀利地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他的音乐哲学思想启发了人们对现代音乐产生的社会根源、社会本质以及前途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和重新评价;他创造性地融合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并结合音乐美学、音乐文学以及对音乐本体的专业性分析。提出了独树一帜的音乐哲学观,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通过对阿多诺现代音乐哲学观的介绍与思考。意在加深音乐研究者对西方现代音乐及其背景的理解,并以此管窥阿多诺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从音乐的功能和价值角度诠释音乐存在意义。使音乐在不同的角色位置和主体不同需求的情况下,形成了具有音乐自身独特审美规律的意义系统。通过音乐存在意义与音乐审美问题内在关系的分析。进一步把握音乐审美的条件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以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审美音乐能力,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音乐课程标准》颁布与实施以来,广大音乐教师们不知疲倦,孜孜不倦地进行音乐课程改革研究,出现了探究式、小组合作式、活动式等灵活多样的自主学习形式,使音乐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在课改中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而忽略了音乐教学最重要的实质主题——音乐本体价值和功能。笔者认为要上好音乐课关键要以音乐为本,关注音乐要素,关注音乐教学中的技能点的落实,重视双基教学,体验"音乐审美为核心",让学生从音乐教学活动中充分体验、感受音乐的魅力,使他们真正从音乐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20.
张丽 《考试周刊》2013,(89):20-21
对音乐的研究存在方式问题.往往是没有被重视的,对现代音乐的研究尤为如此。本文从音乐的存在方式问题角度,对现代音乐中的代表流派及其作品、音乐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时其以后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