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构建以权利本位为核心的法律化,是实现法治的价值观念基础。完善以宪法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实现法治的首要目标;培养以公正廉洁为本的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是实现法治的主体条件,也是实现法治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社会的法治建设。随着各具体法治目标的实现而得了健康、快速、有序地发展。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邓小平法治思想。是当代中国社会法治建设过程中的奠基石和催化剂,为这一发展过程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指导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加速了中国社会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走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先后制定和修改了一系列有关行政方面的法律,对规范行政行为和保障依法行政起以了重要作用,本文是对我国二十年来行法建设过程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法治进程中高校管理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伴随我国的治进程,高校管理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本文从高校的内部管理秩序,学术管理与学术权力,高校与学生的特别权力关系,高校管理的基本理念等四个方面,对当前高校管理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剖析了在走向依法治国大环境下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的当前处境及其历史根源,观念因素和发展趋势,揭示出缺少法治的学校管理关系以及那些不符合法精神的传统观念,正在被迫经历一场适应整个国家法治发展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进入新世纪后,中国进一步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6.
7.
从效果历史的角度来看法治的发展过程,如果仅仅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只有历史考据学的分析,则法治的发展史会变成一部"死史",并不能为当代中国的法治进程提供更多的有意义的解读和借鉴。探究转型中国社会中的法治及其问题,应该先明白中国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中国的转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或清算了西方理论在中国自由生长的脉搏。作为解释者,必须从所在的不同于以往的环境、思维、地位、文化、经济、政治等出发,按照已有的"成见"作出处境和视域的融合。这些成见是"中国化"的成见。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前提是“良法之治”。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基本法的立法目的,整合现行环境法是立法的必要,其法制的核心是“普遍守法”,关键在于严格生态环境执法,根本是公众环境守法意识的养成。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不断深入,高校在履行管理职能时与大学生权利产生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大学生既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又享有作为受教育者特殊的法定权利。其权利意识的增强既反映了我国依法治教取得的成就,也对现代高校管理提出了挑战。文章首先对大学生权利的法律依据进行了界定,接下来对大学生权利意识常见误区进行了剖析,最后就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论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程序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80年代以来经济生活的迅速改革和开放,人们的权利意识得到了强化,法观念和法意识出现了深刻变化。反映到诉讼观念上就是要求纠纷的司法最终解决、诉讼地位平等、对诉讼权利的尊重、处分自由、诉讼中人权的保护和诉讼参与等。这种新型的诉讼观念其核心就是程序正义观念。为了改变“重实体、轻程序”的现状,人们对实体正义、程序正义展开了讨论。不论是积极作用、消极方面,还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都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独特法律意识的国家,要想真正实现法治现代化,必须在转变观念的同时,更注重程序的改革,转变程序工具主义观念,树立程序的独立价值观。在不否认实体正义的前提下,积极进行程序正义的有益探索。我认为在法治建设的初级阶段,在二的关系上应更强调程序正义的重要性,这对法治建设和司法改革的顺利进行无疑有更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素质改革全新的教育大环境下,初中教育事业进入发展新阶段,呈现出教学新面貌。在道德与法治学科领域,教师需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本着互动、体验、探究、实践的原则,创新教法,优化课堂的教学环境。而任务驱动法,则是实现上述教学原则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加强推广和应用,打造全新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高效性。鉴于此,通过分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范围下,关于任务驱动法的应用意义、途径和相关思考,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从而为实现此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交汇点上兴起的,它既是中国历史的产物,也是世界历史的产物,当然也是中国历史融入世界历史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其他民族的历史交汇融合之后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逻辑可以概括为:它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的结果,也是对其他民族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有...  相似文献   

13.
法治是现代国家的必备特征,建设法治国家已是全社会的共识。建设法治国家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对法治国家起基础性决定作用的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由此孕育出了民主政治、多元化的价值理念和理性主义的化,这些是法治国家形成的政治、化条件;同时,法治还要求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多元的、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比较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和化条件,我国的法治进程将是一个漫长的、不可预期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深刻认识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问题,是我们从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继承的历史遗产,也是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基本特点。社会主义要想在本世纪实现新的振兴,必须解决现实社会主义在今后发展中的“新的更强大的吸引力”和发达资本主义在未来革命中的“新的更强大的推动力”这两个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想在本世纪取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拓展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把握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大趋势,加强对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社会现代化是一种全球性的社会发展过程,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这一过程。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五个时期:一是兵工洋务时期,二是政经西化时期,三是权威危机时期,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确立和探索时期,五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我国在150多年的现代化过程中,几经探索,走过了一有难而曲折的道路,并最终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夏丽 《华章》2013,(18)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我国的法治建设遇到了一些难题,试图重新展现和理解中国现代化背景下法治的复杂性、艰巨性、特殊性以及与此相伴的长期性。尽管中国现代法治形成的一些基本条件也许已经具备,但是中国的现代法治建设仍然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事业。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论述了西方法治与德治思想的发展轨迹。西方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把法治作为一种重要的治国方略,但在柏拉图之后却没有多少人能认识到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先秦法治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产物。封建地主经济的崛起,为法治思想的萌芽和生长提供了植根的土壤;诸侯争霸、群雄割据,为法治思想的推行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空间;言论开放,学术自由,为法治思想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的角落一直都存在着这样的秩序:人们无需法律的调整,只是依据日常生活的习惯来解决彼此的"恩怨"。在法治时代到来之时,我们也不应忽视这种秩序的存在,而应思考这种秩序存在的原因,并以此改进立法,使法律具有更多的实效。  相似文献   

20.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治建设目标。在以法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领导干部处于“关键少数”的地位,扮演着法治中国的领导者、建设者、执行者、宣传者的社会角色,肩负着全面建成法治中国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