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振羽(1900—1980),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曾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等多部史著,力辟榛莽,雄踞史坛,影响颇为深远,撰著于三十年代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也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史学著作。一、首次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整理的中国思想发展通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脱稿于1936年8月,1937年6月由上海黎明书局出版。这是一部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科学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理对中国思想发展史的探索。文章开篇即言:“社会思想是上层建筑之二的东西,”“受着社  相似文献   

2.
193 0年 ,吕振羽撰著《中国国民经济趋势之推测》(含续篇 )一文。该文是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时期马克思主义派别的重要代表作。从这篇文章所论述的内容可以看出 ,吕振羽在思想认识上已开始否定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能性 ,跨过他思想质变的关键点。因此 ,该文又是他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建立起完全的信仰”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3.
吕振羽,是中国著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之一。研究青少年时代吕振羽的思想变化,对认识他尔后几十年中,无论“戎马倥偬,转战疆场”还是“荷笔学林”,开拓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为什么能始终不谕地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忠心耿耿,  相似文献   

4.
《吕振羽和他的历史学研究》是朱政惠博士撰写的一部研究吕振羽史学的学术著作。该书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其一,注重把吕振羽的史学置放到“五四”以来中国现代史学发展的全程中去横剖纵割。  相似文献   

5.
近来,每每和友人们相遇,谈起史学的不景气,总感到十分无奈。因此,当我拿起朱政惠这本《吕振羽和他的历史研究》新著,就格外感到它的份量。这是作者十载苦研的结晶,为了它甚至付出了自己的健康作为代价。更为重要的是,作者选择了一位当代中国很有代表性的史学家吕振羽进行研究,实际上对半个多世纪以来马思主义史学作了一次有益的小结反思。  相似文献   

6.
几年前,我曾读过李良玉先生的《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和《变动时代的记录》两部文集。我读后的最大感受是:李先生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的论述,深刻缜密、精彩迭出,充分展现了一位思想史家的睿智。在我看来,学者首先必须是一位智者,否则,他就不可能言人之所不察、言人之所不敢言  相似文献   

7.
吕振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前辈创者,《中国民族简史》是他完稿于一九四七年二月的一部民族史著作,一九四七年四月大连大众书店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史专著,它的史学思想丰富鲜明,值得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8.
从三十年代开始,吕振羽就以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科学眼光,对人类社会的道德现象进行比较全面的审视和探讨研究。他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以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作指导,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道德的本质以及道德社会作用的不同性质。在如何对待传统伦理道德和西方伦理文化问题上,吕振羽主张采取辨证“扬弃”的态度,坚决反对道德贩运主义和伦理闭关主义。在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国民道德精神方面,吕振羽提出爱国、爱民的道德要求以及适合社会主义实际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念。吕振羽的道德思想在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以后要编写一部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史,不能忽视吕振羽这个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9.
吕振羽史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振羽同志是我们党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是我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者.他融革命和学术于一炉,集革命家与学者于一身.为挽救中华民族,他曾戎马倥偬,转战疆场;又荷笔学林,从事历史研究,为开拓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作出了杰出贡献.吕振羽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带来了中国史学的根本变革。吕振羽继郭沫若之后发表《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一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系统地探索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上古历史,初步建立起关于中国原始社会史的科学体系,并摸索出一套研究原始社会史的科学方法,成为中国原始社会史研究的开创之作之一,并由此奠定了吕振羽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创者之一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回顾吕振羽的史学成就和学术思想,可以看出,吕振羽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卓越功臣。  相似文献   

12.
翦伯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与中国具体的历史实际结合起来,在中国通史、史学理论和史料学等众多的学术领域,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人曾对中国现代几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作过这样的比较:“如果说郭沫若是古代社会研究的开山,吕振羽首次科学地认识中国的史前社会,范文澜最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中国通史框架,侯外庐系统而深入地梳理了中国思想史,那么兹伯赞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特殊贡献,则主要在于他一直致力于中国历史科学的理论——方法论建设”①。的确…  相似文献   

13.
吕振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者之一。他不但是中国西周社会封建论的最早提出者,也是最早应用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思想文化史,进行开拓性研究的学者。他对墨子和墨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新评论,把我国“五·四”以来的“扬墨抑儒”的学术思潮,推进到了马克思主义新阶段,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认真深入研究他的墨学  相似文献   

14.
1835年由上海不二书店出版的《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是中国当代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吕振羽的重要史学著作之一。他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殷商奴隶说和西周封建论的观点,是对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争论有重大影响的史学代表作。在此之前,吕振羽在1933年6月编定、由中国大学发行的《中国上古及中世纪经济史讲义》的第三编“殷代的奴隶制度经济”和第四编“西周=初期封建制度”的提纲中就已大体形成了关于殷商奴隶社会和西周封建说的观点,表明他在这一领域的探讨拥有领先优势。本文即对《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的学术贡献作一重点分析。一、首创殷商奴隶社会论及其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吕振羽是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名家大师”之一,他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以及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讨吕振羽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其他方面的重要贡献,弘扬吕振羽史学研究的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共邵阳市委宣传部、邵阳学院主办,中共邵阳县委、邵阳县人民政府、中共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协办的“吕振羽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6月22日至24日在湖南省邵阳市召开。  相似文献   

16.
吕振羽先生1933年在北京中国大学讲授《社会科学概论》和《中国政治思想史》。当时我是国学系的学生,选修《社会科学概论》,回忆当年先生授课情景,如在目前。先生在课堂上传播马列主义,号召我们“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发现的历史法则,历史学方法论,应用到中国史的研究上”。先生在课堂上回答同学们所提出的疑问,极为认真详细。有时上一堂课所回答的问题,下一  相似文献   

17.
《太原大学学报》2020,(6):20-28
作为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和系统译介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李大钊受到国内研究者的重视,但是从日语文献展开研究的尚不多见。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时曾阅读过的日语文献表明,国内李大钊研究的某些基础结论尚待商榷。李大钊最初开始转向社会主义,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受到河上肇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到他的老师安部矶雄的影响;他真正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是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文发表之后,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从李大钊译介日本文献的数量之多、涉猎范围之广可以看出,李大钊的思想中确实存在不少日本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杜国庠同志,生于1889年,卒于1961年,广东澄海人。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教育家。曾用杜守素、林伯修、林伯、吴念慈、杜惑等笔名。1925年参加革命,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无产阶级文化运动和学术方面的战斗活动,先后发表《先秦诸子》的若干研究、《先秦诸子思想概要》、《便桥集》等著作,并为《中国通史》撰写了墨子、荀子各节。遗著编为《杜国庠文集》。我是解放后才认识杜老的,他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长者。关于杜老的一生,自有学者们去进行全面研究,为他作传。这里,只就我接触到的一些生活片断,写一些情况和感想。  相似文献   

19.
《慕燕集》评介○李燕杰田沾霖同志是我的老朋友,是一位多年来将满腔热情倾注于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艺术研究的志同道合者。他曾和我一起当选为全国优秀青年教育工作者,他又是我们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最高奖项———铸魂金杯奖获得者。他的新作《慕燕集》即将出版,我和周...  相似文献   

20.
李约瑟的"辩证唯物主义渊源于中国"的观点曾在我国引起很大的反响.从《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最后文本看,李约瑟并没有明确讲"辩证唯物主义渊源于中国"的话,但从内容上看,他确实有辩证唯物主义渊源于中国的思想.他的这一思想的形成缘于他对欧洲哲学、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我们不应从"辩证唯物主义渊源于中国"的论断中推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了中国哲学智慧"的结论.用中国哲学智慧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