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辩论是用语言判断是非、探求真理的活动,具有论点的针对性、主体的攻守性、角色的表现性、语言的逻辑性、思维的敏捷性等特征;逻辑思维是辩论的思想基础,辩论是逻辑的灵活应用,求异思维是应用逻辑思维的创造性表现;辩论与逻辑相互推进的内在关联历史修久,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2.
辩论不仅是语言之辩,更是逻辑之辩,逻辑是辩论的核心。辩论以逻辑思维为前提,逻辑思维是辩论的思想基础,辩论是逻辑思维的外在表现。辩论是由立论和反驳两个基本环节构成的,立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辩论的成败。辩题是双方争辩的对象,对辩题的逻辑分析又构成了全部辩论准备的出发点。论题是辩论的核心,论题是否清楚明晰、独特新颖,是辩论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辩论中要取得主动权。必须讲究逻辑策略:要坚守己方的逻辑底线,注意恰当使用描述和定义的方法,保持攻守平衡.必要时要善于运用诡辩。  相似文献   

3.
辩论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 ,只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才会有精彩的辩论。其中 ,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是核心和关键。二者是一组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在辩论中表现为内容的开拓、材料的旁征旁引 ,语言形象生动。但无论怎样发散 ,必须为论题服务 ,不能跑题 ,这必然要以收敛性思维为准绳 ,达到既要散得开又要收得拢  相似文献   

4.
底线是辩论中证明己方观点成立的简要话语,通常以公理、常识为前提。辩论的逻辑底线指用演绎推理方式表现出的辩论底线,目的是保证底线符合思维的正确形式和规律。构建辩论逻辑底线的关键在于通过演绎推理实现公理或常识与观点之间的联接,方式有直接联接和间接联接两种。逻辑底线是辩论的灵魂和基石,在辩论中发挥着进攻突破点、防守阻击线的作用。有关逻辑底线的常见失误有:违反充足理由律,逻辑底线不坚实;违反矛盾律,逻辑底线前后不一;违反同一律,辩论没有围绕逻辑底线展开。  相似文献   

5.
集中体现了人类理性和智慧的逻辑,不仅是批判性思维的精髓之所在,而且它的重要表现形式——逻辑思维也构成了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内容。这一点正是批判性思维的逻辑学科性的表现之一。它的第二个表现便是批判性思维所体现的理性精神从根本上说是逻辑作用的结果。除此之外,批判性思维的逻辑学科性还表现在批判性思维既需要非形式逻辑,也需要形式逻辑,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批判性思维的优秀品质得到最高程度的展现。  相似文献   

6.
<正> 匈牙利著名的翻译家拉多.久乐吉博士指出:“翻译是逻辑活动,翻译作品是逻辑活动的产物。”逻辑是关于思维的科学。逻辑关心的是思维的前后连贯,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没有逻辑的思维是杂乱无章的。而思维要凭借语言。因此,语言活动与逻辑思维活动相互依存的。翻译是一项特殊的语言流动,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两种语言间的交际活动。语言不同本来是无法交际的,但由于人类的思维是相  相似文献   

7.
赵志成  单猛 《新高考》2004,(7):12-13
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题第23题,考查的是语言连贯的能力,要求考生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即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灵活性。请看题目。  相似文献   

8.
辩论是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辩论过程是观点与观点、知识与知识在语言上的交锋,在思维上的撞击。这种交锋既能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又能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能在动态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鉴于此,组织好课堂辩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该如何组织辩论呢?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思维能力是教师们广泛说到的问题。本文列举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有关例证,试图从这三种思维概念的内涵和处延进行说明,以澄清对这些概念的含混认识。一、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逻辑思维是指思维过程严格遵循逻辑规律(前提、推理、结论)的思维形式。与之对应的是非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是对思维趋向作判断的,若具有求异性、多向性、扩散性,则为发散性思维;若具有集中性、求同性、归一性,则为集中性思维。可见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的两种思维,内涵不同,但两种思维…  相似文献   

10.
<正> 人们思维活动的进行以及思维活动的成果(思想)的表达,都是凭借语言材料而实现的,当然语言也总是以思维活动的某些成果作为自己的内容,这才具有能够被人理解的意义。思维和语言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要使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不能不注意逻辑修养、语言修养两个方面。铁的逻辑和生动活  相似文献   

11.
逻辑的产生总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逻辑的产生一定是对既有的思维实际和语言实际的研究而产生的,正是因为如此,逻辑才会具有多种形态,才会具有亚里士多德逻辑、佛教逻辑和中国逻辑的异彩纷呈。基于这样的认识,认为佛教逻辑的产生是与论辩和语言分析密不可分的。古代印度的论辩实际和语言分析的成果是佛教逻辑产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周礼全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形式逻辑要结合自然语言,标志着其自然语言逻辑思想的产生。这一思想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他的自然语言逻辑思想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的影响下,在当时我国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逻辑学学科发展的重视和鼓励下,在1957年之后的反右风暴和1958年至1960年"左"倾错误泛滥的夹缝中酝酿形成的,是20世纪50至60年代的逻辑大讨论中产生的一个杰出的思想成果。  相似文献   

13.
汉语社团的语言和思维模式发源于《易经》的辩证法,西方的语言和思维是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为基础形成的。中西方思维方式是两点论和三段论之间的差异,两点论是直觉式的思维,而三段论是推理式思维。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极大地影响了汉英语的语言组织模式:汉语的两分结构、意合语言和对偶句;英语的三分结构、形合语言和三项并联排列的散行语言结构。  相似文献   

14.
弗雷格在研究逻辑和算术的关系时深切地认识到了语言的缺陷,因此他借鉴了数学思想,引入了断定、函数和自变元等符号,在传统逻辑自然语言和算术形式语言的基础上构造出了纯思维的形式语言,在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一阶谓词演算系统,开创了现代逻辑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5.
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它管的是语言内容对不对的问题;语法研究的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它管的是组词造句通不通的问题;而修辞研究的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它管的是语言材料选择得好不好的问题。普通逻辑与现代汉语中的语法、修辞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语法、修辞都要以逻辑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复杂的思维再创造,翻译的基础是词汇和语法,但是在日常翻译中,仅仅凭借这两项难以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高级翻译还需要译者从更深层次如:文化、修辞、语用、文体、逻辑乃至哲学层面进行分析和思考。本文旨在针对翻译教学中所遇见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从逻辑层面分析源语言和译文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因为语言活动与逻辑思维活动是相互依存的.运用逻辑会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认识客观事物和相关原理,通过逻辑推理可以判定命题的真假,从而为正确翻译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7.
言语交际中处处有逻辑,言语交际中的逻辑现象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语言逻辑是自然语言及其使用的逻辑,而言语交际的实质就是人们对自然语言的具体使用,那么,语言逻辑研究的也就是人们言语交际中的逻辑问题。可见,学好逻辑有助于言语交际;同样,语用学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语用研究必然要研究语言逻辑。因此,学好逻辑也有助于进行语用研究。  相似文献   

18.
弗雷格是现代逻辑的鼻祖,也被公认为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现代逻辑、当代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图对《概念文字》异于传统的语言符号系统的构造予以剖析,并对它给逻辑研究方式、哲学研究方式的转变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传统思维的启迪进行粗线条的勾勒。  相似文献   

19.
墨家辩学,即中国古代逻辑,是诸子百家争鸣辩论的利器,是中国古代的论证逻辑和语用逻辑,经过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跟现实生活结合,可转化蜕变为中华民族锐利的思维工具。以古今中外逻辑思想的融会贯通,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为宗旨,有助于构建适用于全人类的同一逻辑。  相似文献   

20.
修辞与逻辑是隶属两种不同性质的学科,二者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修辞常以逻辑为基础,受逻辑制约,反过来,修辞也利用逻辑的形式、方法、规律来实现修辞的目的。但在文学作品中。二者既有相辅相承性,又在情境生成方面体现出某种悖论性,文中就后者进行阅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