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李贺诗集中,最耀眼的莫过于神鬼诗,诗人也因此赢得"诗鬼"的称号。前人曾从不同角度对这部分诗歌作种种分析,成绩卓然,但对其神鬼诗所蕴涵的哲理思考则缺少观照。从爱情、历史、时间等三个方面探讨李贺神鬼诗的哲理意蕴,将对李贺诗歌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2.
李调元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按照内容和风格的不同,其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乾隆二十八年前其求学于川、浙时期,诗歌多为写景抒怀、讴歌田园之作;乾隆二十八年到五十年其步入仕途,诗歌多写仕宦坎坷、民生凋敝和岭南风俗;乾隆五十年后其归隐乡里,诗歌多为抒发性灵的闲适之作.李调元的诗歌思想内容丰富,风格、体式、语言等独具特色,在清代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3.
陈怡 《考试周刊》2010,(5):30-31
韩愈《和席八十二韵》中的诗句“多情怀酒伴,余事作诗人”曾被北宋欧阳修理解为“尝以诗为文章末事”,这给韩愈研究带来了重文轻诗的负面影响。本文试图从韩愈诗歌文本入手,对“余事作诗人”作全面的解读,并借此对韩愈的文学思想和诗歌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叶燮在其诗歌理论批评著作《原诗》中提出了他的诗歌意象特征论——理、事、情,认为三者在诗中构成不可或缺的诗歌意象,揭示了诗歌的内容特征。本文从诗歌艺术本质出发,分析“理、事、情”三者的意义所在,提出对诗歌创作美学的一些理解。  相似文献   

5.
吕淑葵 《甘肃教育》2010,(13):28-28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歌与现实、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毛泽东的诗词生动地反映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范凤翼论诗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认为诗人的德行与创作态度决定诗歌的品质.在此基础上,范氏又提出了诗歌的功能论:主张诗歌应有关风化、抒写性情、反映现实、令诗人青史留名.对待前人诗歌遗产,范氏继承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认为应该取法<诗经>、古乐府诗、五七言古体、唐诗、明代前后七子,而摒弃宋调.理由有三:古诗雅正;古诗有法度;诗歌应具备可读性.范氏复古非食古不化,而是借筏渡河,自成一家.范氏主张诗风自然,所谓自然乃指诗歌风格与诗人性情吻合,而非语言之流畅.范凤翼诗歌在继承七子的基础上力图创新.其诗歌各体兼善,多以前代各种诗体的经典作家或作品为效法的对象.乐府诗秉承"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抒写时事,语言刻意模仿古乐府诗,较为生硬.五古有意追求汉魏诗的古朴,某些作品颇具陈思风神,然亦有不少作品带有宋诗特征.七古以唐代诗人为圭臬,但又不主一家,取法李白、杜甫较多.五律极少表现政治主题,多诗酒风流、游览登临之作;诗风较为单一,追求古朴、清远玄淡.七律多效法杜甫,注意字句的锻炼,追求构思的深折.五绝数量较少,风格以古朴为主.七绝作品数量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范凤翼的诗论与诗歌创作从文学史的高度看,显得创新不足,但其文学活动却为南通范氏家族开创了一个传统,造就了一个诗文世家,形成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观.  相似文献   

7.
从钟嵘对谢灵运的评语以及刘宋入品作家来看,钟嵘对刘宋文学的繁盛持肯定态度;<诗品>对宋诗"自然"之评,成为后人定位钟嵘诗歌品评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他对刘宋诗歌思想内容之认可着眼于"雅怨",对刘宋山水题材的开拓缺少关注.  相似文献   

8.
代言诗是古典诗歌中较为特殊的一个诗歌类型,目前多集中于代言诗的心理机制和艺术特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对代言诗叙事性特点的关注。在代言诗中,诗人戴上面具、替人言说同叙事学中作者和叙述者的关系颇为相似。除此之外,代言诗还具有感事色彩,因为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设身处地,所以常常借助片段场景来叙事,又因为代人而作的身份转换,所以诗中也有存在视角转换的现象。总之,将代言诗放置在叙事学视域之下考察,有益于加深对代言诗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诗歌鉴赏阅读一向是考试难点.随着新课改的实行,试题采用主观表述形式,开放性更突出,因此难度加大.中学生欣赏诗歌,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是缺少知识,包括诗歌的体裁特征、常用表现手法、古代诗歌的格律、相关文化背景等;二是欠缺经验,指长期欣赏诗歌所形成的语感;三是缺乏能力,即理解、分析、评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诗歌用事的阐述虽寥寥数语,却集前人之大成而又有所创新,站在诗歌缘情本质的更高层面来看待诗歌用事的问题.他针对江西诗派的弊端,从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出发,提出是否用事并无绝对、不必多使事、用事不必拘来历、忌骨董趂贴、贵透彻脱洒的用事观,对明清诗歌用事观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意旨,古今论者虽不乏仁智之见,但却似嫌缺少了一些对诗歌文本的解读。本文以诗歌“留别”的题目为切入点,认识“别”之既别“东鲁诸公”又别(诀别,决裂)权贵的双重意义;再探讨诗人如何以真实的笔法表现梦境的虚幻和以梦境的虚幻突出现实的虚幻,结合诗末出现的“权贵”,追寻其在诗中的表现,以此解读出诗歌否定现实,追求自由,不事权贵的意旨。  相似文献   

12.
陆机提出"缘情"说,认为诗歌因为情感波动而作,但是陆机的诗歌却往往缺少真情。陆机理论主张与其创作实践相脱节之原因有二:其一是玄学思想的影响,其二是陆机的功名欲念也让陆机写出了大量缺乏真情实感的应酬之作。  相似文献   

13.
李白诗歌不仅具有浪漫主义因素,还具有较多的现实主义因素。从表现题材看,李白的政治抱负及对诗歌功用的认识决定其作品并不缺少对现实的深切关怀;从创作手法看,由于李白性格及诗歌审美理想的影响,他的现实主义因素又表现了较强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古代诗歌文化源远流长.汉赋元曲,唐诗宋词.各领一时风骚.在这诗歌文化的长河中,苏轼的诗歌堪称一朵奇葩.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自然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出乎理,趋乎趣.本文仅从其诗歌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创作动因等方面围绕理趣这一中心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罗伯特·弗罗斯特认为:"一首诗以喜悦开篇,以智慧作结."每一首诗歌都有其形象的运动轨迹."它始于喜悦,喜欢情不自禁;随着诗人写下的第一行[诗],它就有了方向,然后经历了一连串幸运的事,最后澄清了生命,不一定是一次伟大的澄清……只不过暂时避免了混沌".本文通过分析诗人典型的静态标志诗与动态标志诗,阐述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的想象与思维模式,进而窥见其简单而又深邃的诗歌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以达到“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目的。其政治讽喻诗多为“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伤民痛指斥时弊之作。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他主张形式要服从内容,反对形势主义的诗风。  相似文献   

17.
中唐诗人杨衡的送别诗因送别对象不同,使其送别诗内容广阔,情感丰富.送官员之作既表达了对同行的认可与赞许,也显露出诗人积极入世为官的心态;送别文士之作展现了诗人对后起之秀的鼓励与劝勉;与僧、道间则是依依惜别之情和寄意宗教与入世为官的矛盾心理;与亲人话别之作表达了诗人血脉分离的痛苦之情.在艺术手法上,其诗歌入题手法灵活,凄愁意象贯穿诗歌.从杨衡的送别诗中,我们可以了解诗人庞杂且丰富的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18.
袁喜梅 《陕西教育》2004,(10):33-33
《纸船》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歌.教学时从学生吟诵耳熟能详的《游子吟》开始;然后在配乐朗诵中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整体把握诗情;再从诗歌的创作背景深入诗歌的字里行间,体味诗意;第四步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该诗歌中所流露的淡淡的忧伤;接下来,学生把以前积累的关于船的诗歌和这首诗歌联系起来,在比较中体会;最后在《烛光中的妈妈》的音乐中老师、学生各自朗读所创作的诗歌作结.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领会了这首诗歌的诗意、诗情、诗味,还掌握了一定的理解现代诗歌的技巧,更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人、事、情,积极地积累丰富的感情体验,并应用到语文中来.这堂关于现代诗歌的教学应该是成功的.之所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我想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然而要将其译成英文却是非常困难的事,由于中西文化与语言的巨大差异,两种语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可译性。本文从诗歌的表达形式、意象和典故三个方面举例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20.
在文本中感知形象,从形象中触摸社会生活,应当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难点所在,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早在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写作思想.所谓"为时",就是说文艺创作必须能反映时代现实,并为时代现实服务; 所谓"为事",就是说文艺作品必须写社会、写人民生活的具体事实,从而达到反映现实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