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第13页"想想议议"问: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说出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吗?例如.蝉是如何发声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鼓靠鼓面的振动发声,琴靠  相似文献   

2.
正一、探声音的产生1.实验中,为什么要用各种不同的物体发声?答:用各种不同的物体发声,总结出的发声体的共同特征才更具普遍性。2.实验中如何观察发声体的振动?答:让正在发声的物体接触较小、较轻的物体,使其振动,将发声体的振动"放大",以便于观察。3.在观察发声体振动时应用了什么方法?答:应用了转化法。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探究声音的传播1.在探究固体传声的实验中,为什么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内容梳理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  相似文献   

4.
考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例1.( 2004, 江苏无锡) 敲鼓时, 撒在鼓面上的 纸屑会跳动, 且鼓声越响纸屑跳得越高; 将发 声的音叉接触水面, 能溅起水花, 且音叉声音 越响溅起的水花越大; 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 动, 且声音越响纸盆振幅越大, 根据上述现象 可归纳出: (1) 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 的; (2). 分析: 此题考查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知 识,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 发声 也停止; 声音的响度是由物体的振幅决定的, 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 答案: 振动 振幅越大声音越响 易错原因: 不明白声音的发生过程和决定 声音大小的因素. …  相似文献   

5.
小号的基本功练习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能靠自己不断地练习和摸索,而且这几点唯一遵循的原则就是发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嘴唇的振动产生声音,这种振动状态在经过训练以后是可以控制调节的,而且嘴唇也会变得更加游刃有余.控制力的源泉都来自于腰腹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1.人听到声音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和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不同,不能混淆。发声只需要发声体的振动,而听到声音首先要满足发声体振动,而且必须是每秒振动20次~20000次,其次一定要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再次是有正常良好的接收声音的器官(人耳),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2.人听  相似文献   

7.
高中《物理》(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声音的共鸣”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取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 A和 B,使它们图 1的木箱开口相对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 A,使它振动发声 ,然后用手捏住 A的叉股 ,使它停止振动 ,这时 ,我们就会听到音叉 B振动发出的声音 .因为音叉 A振动产生的能量只有很少一部分传给音叉 B,因而音叉 B共振的现象并不十分明显 ,在环境比较安静的情况下 ,只有离讲台较近的学生能清楚地听到音叉 B振动发出的声音 .为此 ,本人将该实验作如下改进 (下面的实验音叉 A和 B均应选取 440 Hz共振音叉 ) :1 .取 40 W直管日光灯金属反射罩一个 ,开口朝下放在桌上 ,将音叉 A和 B的共鸣箱开口相对 ,彼此相距 2 5cm左右置于反射罩上 ,如图 2所示 .激发音叉 A使它振动发声 ,经过 1~ 2 s用手捏住 A的叉股 ,使它停止发声 ,这时就会听到音叉 B振动发出的声音 ,声音清亮缭绕 ,如果环境比较安静 ,在教室各个角落都能清晰听到 .2 .在上述实验中 ,如果周围噪音比较大 ,可用智力竞赛抢答扩音两用机 ,调节音量至适当位置 ,将话筒靠近发声的音叉 B,经...  相似文献   

8.
题:车把为什么做成较宽的形状? 释:由杠杆平衡条件,F1·L1= F2·L2可知,动力臂越长越省力,所以车把相当于省力杠杆. 题:打击自行车车铃为什么会发声? 释: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车铃受到振动而发声. 题:刹车时,为什么要用力捏  相似文献   

9.
问:声音可以在任何条件下传播吗? 答: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能听到各种声音,是因为发声体的振动引起它周围的物质跟随它振动;发声体周围物质的振动,又引起较远一些物质跟随着振动。这样由近及远,最后引起人的耳膜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人便听到了声音。从上面这段分析可以看到,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一定的媒介物(介质)的。如果没有介质帮它传播,人们就无法听到声音。一切  相似文献   

10.
《发声和传声》是《自然常识》第三册的第十四课。课文首先通过铜锣发声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能发声。接着通过空气振动实验,说明声音是靠媒介物来传播的,然后讲到声波的概念和回声的产生。本课可分为2课时来讲。第一课时讲发声和传声,第二课时讲声波和回声。重点是振动发声和声波概念。  相似文献   

11.
一、知识网络二、复习指导(一)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2.声音的传播间)听到声音的条件:由发声体振动发出的声音,经过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到达人的耳朵会引起鼓膜的振动,产生听觉.(2)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不同的温度中的传播速度各不相同,在同一温度时,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臼)回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直接传人人的耳朵的叫原声,遇到障…  相似文献   

12.
1.声音的产生例1如图1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相似文献   

13.
1.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为什么?答:因为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所以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点评:这种回答太笼统,这样的道理能用来解释所有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的问题,而这里是要解释一个具体问题,所以这种回答,抛开具体问题,只讲大道理,是不切合实际的.标准答案;因为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用手按住发声的锣面,使锣面停止振动,所以锣声就消失了.2.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冲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  相似文献   

14.
1.声音由物体的产生,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单位是,简称为,符号为.4.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有关.5.频率高于20000H z的声音叫做声波;频率低于20H z的声音叫做声波.6.声音的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系.振幅越大,越大.7.声音的三个特征是、和.8.噪声是发声体做振动时发出的声音.9.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飞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为什么?10.用牛皮纸刮动梳齿,…  相似文献   

15.
<正>一、辨析"科学概念"的虚假建构【案例1】《声音的产生》教学片断1.让学生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问:关于声音,你有哪些问题想知道?形式化的猜想后,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给出各种材料(如尺、橡皮筋等),要求学生通过拨、弹等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初步得出物体振动  相似文献   

16.
1.只要有振动,就一定有声音.这种说法正确吗?应怎样理解?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来看,正常人听到声音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发声体振动,发出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有无声音是由人的听觉决定的,正常人只能听到20-20000 Hz范围内的声音,听不到低于20 Hz的次声和高于20000 Hz的超声.例  相似文献   

17.
声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如物体在空气中振动发声时.就会使它周围空气形成疏密波的形式而传播着(图1).这样,物体振动的能量就会由声波传递到物体上.而使之发生效应.(猜想)声波能传递能量吗?(提问)  相似文献   

18.
备忘清单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传播的. 3.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相似文献   

19.
在自然教学中,有些演示实验变化极微,难以观察,可以想一些办法,将实验现象放大,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为了使学生真懂得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可做音叉振动发声的演示实验。但音差振动振  相似文献   

20.
高中物理讲到声波的干涉时 ,有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 ,让音叉振动发声 ,音叉的两个叉股是频率相同的两个波源 ,它们产生的两列声波会互相叠加 ,围绕正在发生的音叉走一圈 ,就会听到声音忽强忽弱 ,或者同学坐在教室不动 ,让振动着的音叉转动 ,也能听到忽强忽弱的声音。可是 ,用音叉做这个实验有两个缺点 ,一是音叉声音较小不能保证教室中的每个同学都能够听得清楚 ,二是音叉振动发声的时间较短 ,对声音忽强忽弱规律性感受还不深刻的时候 ,声音便渐渐地消失了。为了弥补这两点不足 ,笔者作了如下的改进——用录音机代替音叉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