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五四时期进步社团成立的历史环境,考察论证了五四时期进步社团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为了指导日益高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大革命斗争,1925年8月12日,中共陕西省党组织创办的《西安评论》,在当年西安东举院巷58号的一座119式庭院中的一间街房里诞生了。《西安评论》是大革命时期,在古城西安早期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进步思想的战斗刊物。自创刊来至1926年3月12日被国民党反动派强迫停刊,共出36期。  相似文献   

3.
天津进步学生受"五四"精神的影响,不仅兴办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而且通过开办报刊、创办工人夜校和创建马克思主义图书馆等形式来传播社会主义,为早期社会主义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经验对于新时期高校中马克思主义学生社团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倩 《传媒》2014,(11):36-38
正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少年儿童是未来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少年儿童当中要通过有效的载体,采取有效的科普宣传方式,积极弘扬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  相似文献   

5.
1898年农历四月光绪帝下达《定国是诏》开启百日维新,三个月后,甘肃民间出现了第一份近代报刊《群报辑要》;该报以维新变法为主要内容,属文摘性质,从内容选择和自身传播特点能看出维新思想在西北的传播虽呈现出碎片化特征,但仍能重点突出,并运用比较全面和相对进步的新式媒体要素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新青年》创刊历史环境,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两个方面考察论证了《新青年》的历史贡献,指出了《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下中国各大地方卫视节目争先亮相,其中尤以河南卫视特别文化类节目《唐宫夜宴》别出心裁,成功“出圈”,掀起广泛讨论热潮。节目过后,《唐宫夜宴》单视频在多个视频网络平台累计达到千万次播放量,相关话题微博产生近亿次阅读讨论量,频频登上微博热搜话题榜,全网综合评分9.9分。《唐宫夜宴》话题热度持续走高,在文化语境与传播场域掀起广泛热议。同时随着节目的爆火传播,让我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与传播。本文主要从《唐宫夜宴》的技术创新角度、文化融合发展角度、创新传播角度分析其走红及引起广泛热议的原因,探索“3D+5G+AR”数字虚拟技术对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助推作用,形成对广电行业技术的新认识,推动传统文化节目创意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慎言”是儒家传播思想的一部分。“五常”[1]——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通过对言论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约束,规定了儒家“慎言”[2]传播思想的内在属性。儒家思想是伦理与政治合一的体系,其目标是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这要求君子言论符合仁、义、礼、智、信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吴婷 《新闻世界》2011,(9):274-276
《论语》作为代表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对我们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解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大量蕴含着传播思想的言论。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论语》对传播主体的分析重视传播者的自律;传播内容上,注重信息选择的“把门人”意识;传播渠道上,文化典籍是教化传播活动的主要媒体;传播对象上,树立了强烈的受众意识;传播效果上,重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儒家的传播原则很大程度上是根据“礼”而展开的。探寻《论语》中传播思想的魅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传播文化的历史继承,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谢瑾 《传媒》2019,(17):59-6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传播好中国价值。电影作为一种载体,可以传播我国的民族文化,展现国家形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电影具有的虚拟化、影像化特征对受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中国电影的“走出去”也就成为必然,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也就承载了提升中国“文化自信”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和使命。《长城》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影,该片以中美合作拍摄为模式,位居“2013-2018年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影响力”排行榜首位,获得了国外受众的好感,进一步分析其成功经验可为我国电影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场伟大实践中,我们立足党的新闻工作实际,把倡导、传播、建设先进文化作为支点,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行者和表率.  相似文献   

12.
冯雪 《报刊之友》2014,(9):150-151
《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1917-1927》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影响深远。本文选取茅盾的《现代小说导论(一)》作为考察的中心,兼顾他的其他文学评论具体分析茅盾叙述、规划中的“五四”与“新文学”,并评述茅盾的遗产对于今日文学批评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疫情期间,屏对屏的“云端”传播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形式和渠道。本文从分析“云端”传播的必要性入手,结合南宁广播电视台“云上丝路”国际传播项目的具体实践,总结出“云端”传播的三个策略,即优化议程设置、突破认知隔阂和注重事实传播,并提出未来做好“云端”传播的三点思考:处理好“形”与“意”的关系,融合好“我”与“她”的力量,融通好“古”与“今”的辉映。  相似文献   

14.
面对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型传媒的兴起,面对国内外传媒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我国广播电视应该从“传者主导”向“受众主导”过渡.以受众为本.把握传者与受众的最佳契合点,把争夺受众与占领阵地.占领市场有效结合起来,不断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传播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引导受众的精神文化和资讯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15.
贺严 《青年记者》2012,(24):88-90
20世纪初,大批青年赴日留学,《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周作人等都有赴日留学的经历。这些有着深厚国学修养的热血青年游弋于日本思想文化的海洋中,自然会将两国思想文化进行对照。身处对中国思想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的传播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欢  肖景 《新闻界》2004,(5):61-62
春秋战国时代,政治上列国纷争、学术上百家争鸣及民本主义新思潮的出现,使这一时期的传播活动空前活跃,诸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其文章说理透辟,感情充沛,富于文采而又各具特色,在文化传播史上留下了最灿烂壮观的一页,其传播方式和特点到今天仍有不少被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沈琳娜 《新闻世界》2014,(7):328-329
公益传播作为一个传播研究热点,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媒体的公益传播。本文对《楚天都市报》成功树立的"信义兄弟"形象以及对社会信义之风的讨论做出一些概括和归纳,试图从中找出其传播的模式,以期为媒体的公益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编纂而成的一部著作。俗语有云:"百善孝为先",作为一种根植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思想,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在当代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孝"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活力,但"孝"的表达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这值得我们深思。总而言之,立足于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精髓永远值得被推崇。  相似文献   

19.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故宫承载着我国厚重而意蕴久远的优秀传统文化,现在也正在逐渐将自身的文化盛宴不断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社交平台呈现给公众,公众要从多方面了解故宫和故宫蕴藏的文化也不再是难题。文创节目《上新了·故宫》将故宫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用更适合年轻人接受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更吸睛的“新老”碰撞深化传统文化的内涵,节目中最终上新的各类文化衍生品留住了故宫文化的不同样貌,为传播故宫文化助力,也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到故宫的特色与丰富的历史底蕴。  相似文献   

20.
杨文静 《东南传播》2023,(4):101-103
在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的今天,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中国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社交媒体为中外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以其低门槛、互动性、传播性吸引着国内外的自媒体进入。在华外籍人士自媒体以“他者”的视角向世界讲述中国本土故事,下至中国的衣食住行,下至中国的政策与方针。中外受众在“他塑”的中国形象中重构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尽管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带有“他者”属性的“洋网红”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形象进行最大化的客观呈现,但是由于刻板印象与定式思维,也造成了一定的文化误读,对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