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楚瑶 《高中生》2014,(10):15-15
爸爸在湘西工作时,我常常在假期去看望他,所以,我对湘西也有着深厚的感情。爸爸推荐我读读湘西作家彭学明先生的作品《娘》。这本书由五大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忠实、贾平凹、阿来、张纬、刘震云)联袂推荐,他们称该书是震撼人心的母爱经典。《娘》以第一人称深情回忆了从作者幼年至母亲过世间的生活点滴。彭学明从父亲抛弃母亲和自己开始写起,  相似文献   

2.
《白鹿原》是陈忠实奉献给20世纪中国文坛的一部长篇力作。这部小说自问世以来,十六年间关于它的新闻从未问断,自1998年获茅盾文学奖之后,改编此长篇著作的风潮“暴热”,秦腔版、话剧版、舞剧版接踵而至,电影版的搁浅、电视版的筹谋都成为观众与作者陈忠实再度等待中的期盼。全书写得深沉而凝练,酣畅而严谨。小说以其史诗品格及独特的形象系列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3.
"在这个物欲、权欲横流的时代,当我们都丢失了娘和娘的精神世界时,彭学明是代表整个中国和世界在发问和寻找。我们究竟用什么来医治经济发展大于心灵建设所遗留的精神后遗症?"来自湘西的著名美学家张建永,在为《娘》所写的后记中,如此看待《娘》的社会价值。文中的娘迫于生计,多次改嫁,却始终寻不到可以安身立命之地,只好带着儿女们四处漂泊。在几十年的动荡年月里,娘挨过打,受过骂,再努力也总被人  相似文献   

4.
从沈从文的《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到《边城》看其文体的变迁:从不守章法到“明净澄澈、完全成熟”的独特魅力的文体。内容的变化:从《边城》中这个寄托爱、安宁和温暖的湘西艺术世界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后这个湘西世界的消失。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以其自身经历与生命体验,从纪实性角度出发创作的散文《湘西》,以独特的空间和文化视角,建构并阐释湘西世界,竭力揭开湘西的神秘面纱,用质朴含蓄、真挚且最符合人性的自然方式,书写湘西的原始性、宗教性、特异性及地方人民的生命力与厚重感.《湘西》展现了以地方特色为基准的包含有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精神空间等的一个大的属人的...  相似文献   

6.
小说《萧萧》描绘了萧萧、祖父、父母亲、哑巴、花狗、伯父等生活在二十世纪的湘西人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二十世纪湘西人的纯朴、善良、勤劳、愚昧和落后,也体现作者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7.
陈忠实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1995年秋末冬初,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出结果,《白鹿原》全票通过初评。可能大家对作品还有些不同看法,所以就压着没有搞终评,压了两年。到1997年的秋末冬初正式开评,又受到评委们的基本肯定。他们希望对其中人物朱先生的两段话修改一下,但可以修改也可以不修改。其实改动的地方很小,而且无伤大雅,所以后来出了修订版,  相似文献   

8.
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学奖候选人的沈从先生,一部几近完美的经典之作《边城》给世人重构了一个亦幻、亦真、亦美的桃源社会,一个让世人追逐的精神家园,一个和谐的湘西世界。一条黄狗,一只木船,一位老人与一位十五六岁的姑娘,构筑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是一方人性真善美的净土,生活中充满爱与被爱、宽容与理解,相处中没有指责、没有埋怨,展现了湘西苗汉人民那原始粗犷的生命力与直率的本性,凸现出了他们炽热、朴素的人性之美。中主人公翠翠的母亲不幸早年离她而去,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她豆蔻年华,情窦初开,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她。在矛盾交织的爱情生活中,没有血腥,反而折射出了一束人性的光彩。这种人性美是湘西淳厚的民风孕育而绽放的花朵,或许这种生活也只有在沈从先生的双眸中才能捕捉的到。因此,马悦然先生强调沈从先生是五四以后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这个迟到的评价,对沈从先生来说,是名与实俱的。虽是个遗憾,但也是个安慰。  相似文献   

9.
生活需要片刻积累,幸福则需要点滴回味。自从呱呱坠地,我们所获得的幸福何曾言少?我们所拥有的点滴,也曾汇聚成小溪,生活本来就是如此,不经意间常常会失去很多,①幸福就需要细细地去回味,去品尝。  相似文献   

10.
长篇小说《白鹿原》大量运用关中方言,是运用方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典范之作。关中方言是一种极其古老的方言,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已经显得非常晦涩难懂,但是《白鹿原》所运用的关中方言并未成为读者阅读《白鹿原》的语言障碍。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陈忠实继承性创造性地运用关中方言进行文学创作,以使晦涩难懂的关中方言变得通俗可解,对于运用方言进行文学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金娇娜 《中文自修》2009,(12):26-26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读完沈从文的《边城》。 在一篇不长的小说里,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湘西世界,那里的人们淳朴善良,这仿佛就是一个桃花源似的世界。我想在现实中应该不会存在这样一种平淡幸福的生活模式吧,于是书中的那个世界就更让人向往了。  相似文献   

12.
《湘行散记》与《湘西》是沈从文创作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两部作品,代表着沈从文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通过对这两部散文集的比较可以看出,沈从文散文创作在不同的阶段显现出一些不变的因素,一方面是恒定的写作题材,另一方面是一以贯之的情感表达,它们共同构成沈从文散文创作的“不变”。而沈从文散文创作的“变”则主要体现在内容表达、情感倾向和思想内涵这三方面,造成他散文创作变化的原因是时代环境的变化与作者心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教材必修三选了沈从文的《边城》,小说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这种情调若和动荡社会相比,简直就是一处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处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这个出生在湘西风凰古城,身上流淌着苗、土家、汉多种民族血液的文学奇才,在经历了少年时代的痛苦后,毅然选择孑身走出湘西,去外面的世界成就一番精彩人生。他人虽是离开了湘西,但心依然停留在湘西那片神奇的土地,他将对故土的眷恋,对故乡点点滴滴的回忆都化成了一篇篇文字,形成了他独有的湘西世界,也正是因为他的小说中所描绘出的湘西凤凰古城的风土人情,而使得这块原本并不为太多人所知的原始土地被世界所了解,令世人所神往。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先生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物命运、人物形象三者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界。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让读者低徊沉醉,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16.
贾月菊 《中学文科》2009,(1):139-140
读《边城》,感觉像在欣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沈从文用他的如椽大笔,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梦如烟、如诗如画,美丽的湘西世界。那里有山、有水、有人家;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那里静谧安宁、古风淳朴、景色秀美、民性和善;那里的生活犹如一首田园牧歌,清澈、美丽、自然。  相似文献   

17.
怀着对湘西世界无以言说的温爱,寄寓着对人类社会美与爱的理想,沈从文于1933年冬至1934年春谱写了一曲清婉的牧歌——《边城》,以希实现他用一枝笔来好好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二十世纪生命取予的形式。现从以下几点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先生原名沈岳焕,1902年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城的一个军人世家,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凤凰地方在湖南原属湘西边远落后县份。地方多外来商人屯丁和苗民混合居住,由于习惯上的歧视和轻视,历来都一例被省中人叫做‘镇箪苗子’。满清政府为压迫这个区域的人民,土地早全部收归官有,小小县城即  相似文献   

19.
冯祖强 《教师》2011,(6):123-123
沈从文被誉为中国现代的"风俗画家",其代表作《边城》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对湘西人原始、自然生命形式的描写,体现了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完美结合,共同构筑了作者心中的那个美好世界。  相似文献   

20.
怀着对湘西世界无以言说的温爱,寄寓着对人类社会“美”与“爱”的理想,沈从文于1933年冬至1934年春谱写了一曲清婉的牧歌一边城》,以希实现他“用一枝笔来好好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二十世纪生命取予的彤式”。现从以下几点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