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在广播电台播发的新闻稿件中,除非作者是本台记者和通讯员,一般写稿者的姓名多用“本台消息”四个字来代替。我认为这样做有些不妥,能否改一改!其理由:一,按新闻通讯报道来说,除本台记者外,不管是有通讯员证的写稿者,还是没有通讯员证的写稿者,只要电台采用了稿子都应将作者视为通讯员。如果只称受聘的通讯员为“本台通讯员×××报道”,而把其他写稿者的姓名用“本台消息”取而代之,这不尽公道。当然,写批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广播电台播发的新闻稿件中,除非作者是本台记者和通讯员,一般写稿者的姓名多用“本台消息”四个字来代替。我认为这样做有些不妥,能否改一改?其理由:一,按新闻通讯报道来说,除本台记者外,不管是有通讯员证的写稿者,还是没有通讯员证的写稿者,只要电台采用了稿子都应将作者视为通讯员。如果只称受聘的通讯员为“本台通讯员×××报道”,而把其他写稿者的姓名用“本台消息”取而代之,这不尽公道。当然,写批  相似文献   

3.
在一些单位、部门召开的新闻报道工作总结会、评比会上,看到那里的领导同志重视宣传报道工作,笔者感到欣喜,同时,又听说给通讯员下达用稿指标,不由得产生一点隐忧。“新年,要求在市级报刊、广播中用稿××篇,在省以上报刊、广播中用稿××篇”,听了那个指标数,我为他们那里的通讯员发愁,“哪有那么多的报道线索、新闻题材呢?”任何工作,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总归不行。通讯报道工作指明任务,给点压力,这也有好处,可促使通讯员经常开动脑筋,提高通讯员的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4.
记得一位老报人曾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作得好,犹如画龙点睛,可以使文章大为生色。在编辑工作的实践中,我们越来越体味到这句话的分量。现仅就通讯员来稿中常见的几个问题,谈一下人物通讯的标题制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要领。一、要生动形象。有些通讯员在写稿时,自觉不自觉地把消息式的标题运用到通讯的稿件中。例如《党委书记×××不搞官贵民轻,对部下批评错了敢于公开道歉》、《共产党员××勇救落水儿童》  相似文献   

5.
有个县机关干部给省报写稿,报道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件新闻。稿子被某新闻单位的记者发现,打电话要作者补充材料。文章见报了,署名的却是这个记者。写稿的通讯员呢!对不起,被甩在一边了。还有个作者,给某报写了篇反映实际工作问题的稿子,编辑“匠心独运”地作了处理,一半作消息,一半作短评,登出来署名的是编辑。原作者呢?也对不起了。这类事发生在新闻机关的究竟有多少?不能说很多,但也并非个别。那位通讯页感到有  相似文献   

6.
写稿如用药     
本人是学医出身,当金华日报通讯员九年来,深感写稿用药之同理。 1991年6月24日我在《金华日报》“科技”版发表了一篇稿子《神奇的苦丁茶》,以武义县某村项××一家人长期饮服苦丁茶后身体健康为  相似文献   

7.
我是个爱看报又不多动脑筋的人。不过,看得多了,除看内容外往往还看看暑名是谁。好多新闻稿的署名是:本报记者×××,通讯员×××。我以为这样的稿子一定是报社记者下去采访和通讯员一起采写的,而且主要是记者的功劳。但前不久,有两件事送到我耳朵里,使我为之一惊。一位同志  相似文献   

8.
时下,不少报刊社在寄发稿费时,汇款单留言处都空着,有些尽管也写有“某月某日”的字样,但采用的是哪篇稿子却未注明。而这些报刊社又不寄样报样刊,作者收到汇款单后颇为纳闷。 笔者发现许多大报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们在汇款单上不仅清楚地注明“您的题为××的文章刊在本报×月×日×版”,还客气地标明“欢迎继续赐稿,谢谢!”等字样,让人看了一目了然,亲切有加。 基层作者和通讯员,正常发出去的稿子并非一件两件。拿到稿酬,不知用的是哪篇稿,这既不利作者总结经验教训,又对以后投稿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殷切希望有关报刊社分…  相似文献   

9.
冯定华同志在今年第一期《新闻业务》“通讯员之声”专栏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一些报纸编辑,对农村通讯员另眼相看,总是盯着大机关单位的通讯员;用稿凭关系,凭熟人。”对此我想谈点管见。我也是一位在农村工作的业余通讯员,从八三年开始从事通讯报道工作。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在内部刊物《湖北农村金融研究》上发表的。说起这篇文章,我至今还感到对不起该刊编辑。因为稿件是  相似文献   

10.
也许是干那行,就要叫那行的苦。做了几天小报编辑,我不免又要叫几声苦了,小报小办,文章要小。而有些通讯员来稿却偏偏是长文章,小报编辑十分苦恼。一般通讯员来稿都是为大报写稿时,用复写纸为小报顺带一份,所以稿子往往偏长;或者也有专门为小报写的,但为大报写文章的习惯还没有改,文章还是很长很长的。这些稿子,通讯有三五千字,消息也有近千字的。小报编辑从若干来稿中好容易挑出一篇  相似文献   

11.
几年来,我在给通讯员改稿中发现,有些通讯员给新闻单位写稿,往往连最起码的格式都不注意,如标题之后不空格,接着就写正文。编辑改稿时,连“通讯员×××报道”几个字都没地方写,很不方便。给报社或杂志社写稿,一篇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我的稿子总是写得干巴巴的呢? 当时我在一个县委搞通讯工作,认为自己多写多登点稿子,能在通讯员中树立“威信”,组织別人写稿腰杆硬,实际上也就是要表现个人。因此,写作中不怎么考虑宣传的实效和群众的爱好,把报道写得花梢离奇,词藻引人。甚至把我读过的古文和外国作品中的一些陈旧辞句也硬拉进去,以充门面,严重地脫离  相似文献   

13.
夏廷堂今年二十五岁,原是长垣县城关镇待业青年,近几年在报纸、电台发表稿件三百六十多篇,连续五年被评为地、市、县优秀通讯员。他为提高写作水平,常废寝忘食的学习,并留心观察。一次,他到张占乡采访一位运输专业户,随车跟户主跑了一天,晚上回家一边洗脸一边构思稿子,想着想着,突然发现采访有遗漏之点,随即放下手中的毛巾,骑上自行车摸黑向张占乡赶去,等他回来时人们早进入了梦乡。稿子完成后很快就被几家新闻单位采用了,有的还加了短评。现在夏廷堂被县人武部聘请为专职通讯报道员,  相似文献   

14.
有些通讯员写稿时不把标点当回事,一篇文章一个逗号到底者有之,一个句号到底者有之,还有一顿到底的;有的分辨不出是逗号还是顿号,就是用笔那么戳一下。碰到这种情况,编辑一边改稿,一边要给他点标点,我就作过多次。有的能辨明意思还不难,搞不明白的又不敢胡点,只好放下稿子。有的通讯员胡乱点上标点,编辑再不细心,  相似文献   

15.
有些业余通讯员,有时为了抢时间,发现一些新闻线索,也不去深入采访,便匆匆写稿发稿。这种走捷径“取”来的稿子最容易失真。我自己就有这方面的教训。记得前年夏季的一天,我正在家里劳动,某村派人来找我,说是该村党支部被乡党委推荐为宝鸡市优秀党支部,让我写份先进事迹材料。由该村副支部书记口述,由我执笔整理。讲到村支部书记×××为村上承包砖厂索回一万四千多元的损失,为村办纸厂购买设备  相似文献   

16.
一件过去了近二十年的事情,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我所在的机务段有个新通讯员,写了一篇表扬火车司机的稿件.缘由是在冬运防寒之前,因寒流突然袭击,北京地区气温骤然下降.有位火车司机在寒风刺骨的夜里,从身上脱下大衣,给机车的压油机盖上,以防机油结冻机件缺油,从而保证运输安全.那位通讯员听到这件事之后,以“火红的心”为题写了一篇通讯.稿子发表后,机务段的职工看了报纸,轰地“炸了窝”!为什么呢?通讯员把不是共产党员的人,写成了共产党员.这篇报道一时成了机务段的头号新闻.问那通讯员是怎  相似文献   

17.
工作中常常有通讯员拿些稿件同你磋商:"你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稿子?"在纷纭杂乱的报道线索中,怎么挑选报纸需要的新闻呢?面对通讯员的问题,又该怎样给他个明确的答复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九八三年开始搞通讯报道的。全年,只在县广播站发表了四篇稿子,省级新闻单位就别想。经老通讯员介绍:要想搞好通讯报道,首先要熟悉新闻业务知识,向‘哑巴’老师求教。于是,我就订阅了一九八四年度《新闻通讯》,其中《新闻业务研究》、《采访札记》、《通讯员生活》等专栏,办的生动活泼,有比有  相似文献   

19.
政治工作报道,在军队报纸宣传中独树一帜,始终处于热点地位。但从通讯员的来稿看,目前出现的“四多四少”情况值得引起注意,即:写领导多,写基层少;写过程多,写经验作法少;写一般工作多,写中心工作少;写表扬稿多,写抓问题稿少。加之这些稿件写法老套,千篇一律,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每当一项工作开展之初,编辑找不到可用的稿子,而转入下一步工作之时,这方面的稿子又蜂拥而至。这就给编辑出了难题:一方面来稿大量积压用不了,另一方面急需的稿子又找  相似文献   

20.
刘畅 《记者摇篮》2006,(5):37-37
编辑只有深入社会,才能了解客观事物真象,避免“想当然”的失误。记得10年前,我们编辑部收到一篇通讯员来稿,写的是“没有实行经营承包那时,农民吃粮一年不到头”。虽然稿子写得精巧,但是,有的编辑把这篇稿子甩到一边,不信解放这么多年了,农民吃饭问题还没解决。我们中一位经常下乡的编辑老洪却编发了这篇稿子,并在省、市获奖。多亏这位经常深入下去的老同志,否则凭着我们“想当然”,就会留下“有眼无珠”遗憾。可见“深入”的重要性。“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所谓的“知”也是一知半解,我们的编辑是宣传群众的,肩负着舆论导向的重任,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