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书院制度,自唐代起至清末止,有一千多年历史,在教育上起的作用较大,培养人才较多,因而研究书院的沿革,对了解我国教育史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书院是重庆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近代教育发展产生过复杂影响。自宋代至清代重庆地区书院的组织形态及教育内容经历了曲折的变动,也与区域历史文化的阶段特点相伴随,考察重庆地区书院变革的进程,可反映中国内陆地区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艰难转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3.
鹅湖书院的藏书事业始自南宋,至清代蔚为大观。通过对鹅湖书院藏书事业的考述,对于进一步厘清鹅湖书院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深入开展鹅湖书院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河南地处中原,书院教育一向发达,其藏书事业更是辉煌灿烂。无论是藏书来源、内容还是管理制度,都处于同时期书院发展的较高水平,且形成一套较完备的藏书与管理制度,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今日,我来到了广州老城区中的古书院群。这片宁静、古朴的院落与车水马龙的北京路步行街仅一墙之隔;这一隔,抵住了繁华都市的时尚气息,却飘出了浓浓的书香。这里是一片属于文化的清静环境。  相似文献   

6.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原意为藏书而兼校书之所。清袁枚曰:“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随园随笔》卷14)稽之史籍,斯说诚然。《新唐书·百官志》云:“开元五年,乾元殿写四部书。置乾元殿使,有刊正官四人,以一人判事;押院中使一人,掌出入宣奏,领中官,监守院门;知书官八人,分掌四库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5,(10):96-100
广州书院文化是广府传统教育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发源于南宋晚期,以广州范围内出现第一间略具规模的书院——禺山书院为标志;逐渐形成于明朝中期至清朝中期,以正德十二年陈献章入祀云谷书院为肇端;清朝中晚期,受益于阮元督粤重振岭南文教之风以及学海堂、菊坡精舍的建立,广州书院文化步入繁盛期;清末随着"书院改学堂"的新政颁布和科举制度的废除,广州书院文化由此走向衰落并逐渐凋零。  相似文献   

8.
清代广州书院在发展进程中逐步构建起一个层级书院网络,并通过这个网络影响和带动了广州乃至广东的文化教育发展,并有效地调动起商人阶层的求学积极性,争取到商业资本对书院发展的支持。清代广州书院城市化的形成主要得力于清朝的书院政策和科举制度的强力作为,也得力于官、绅、商的有效互动。清代广州书院城市化使书院的社会功能转向了协助地方官府规范和引导区域文化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9.
学规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和教学规章制度,在书院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河南的书院学规,自宋代初具规模,明代基本完善,清代以降内容更加丰富,涉及到办院宗旨、修身养性及治学门径,乃至祭祀、图书、经费、告假、诉讼、吸食鸦片及嫖赌等,体现出崇儒重学及制度化管理的基本价值追求,值得深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清末书院改办学堂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步骤。江苏书院的改革几经反复,步履蹒珊。它对新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大批学校直接脱胎于书院,在新武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涌现出一大批名小学、名中学。其次,书院制度虽已终结,流风所披,遗韵仍在,书院残存组织为当地教事业继续发挥余热。从清末江苏书院的变革与衰亡中,可以窥见中国教育近代化步伐的蹒跚与沉重。  相似文献   

11.
保定莲池书院是清代直隶省最高层次的书院,其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科举考试设计。自从近代西学课程被引入书院,莲池书院的教育内容呈现出中西交融的态势。吴汝纶任院长后推行的书院课程西学化改革,虽然为书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力量,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书院课程变革却因为主体自身的失落而未能逃脱终结的命运,当然这也为清末"新学制"的制定提供了有益资源。  相似文献   

12.
颜元在以“理”为标示的中国学统既不能满足士人“志于道”的内心的需求又不能担当“济世”大任的情况下,对大学之道进行了自主、内发式变革,主张博大包容,分科教学,道艺并重,义利统一,万物一体。习动贵行,实现由“理”向“实”的转换。这一变化更符合大学发展要求,然而中国大学之道并未因此而实现根本性转变,显示出大学之道的转换必须以社会体制的变革为前提。  相似文献   

13.
以清代广州的联宗书院为考察对象,对联宗书院兴起的动因、联宗书院的教育功能以及联宗书院在清代兴起的社会功能和在中国书院发展进程的地位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刘关军 《师道》2011,(3):50-51
我有一位教师朋友.每次遇到我.总是炫耀她又读了某部国外的教育专著,说出来的理论,吓得我一跳一跳。  相似文献   

15.
清末"新政"时期,浙江书院全部被改为学堂,但书院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并未消殒.例如天目书院的创建延续了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16.
17.
《考试周刊》2017,(82):5-6
近代以降,作为兰州四大书院之一的求古书院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清廷新政时期教育政策的调整经历了从"书院"改为"学堂"、变革教学内容等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既是位于西北边陲地区的甘肃对于晚清政府应对时变的政策所作的积极响应,也是甘肃近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讲学功能,作为书院的本质所在;而祭祀作为一种规范的展礼、学礼活动,历来受到古代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基于对“考亭书院”、“鳌峰书院”、“叔圭精舍”这三所书院所奉祭主的考察,分析书院所奉祭主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座源远流长的千古文化名山,中国文化史上众多的文化现象都可以在庐山的史册上得到体现。在庐山文化中最突出的莫过于白鹿洞所体现的书院文化:浓重的隐逸文化色彩、完备的书院教育体系和典型的书院建筑格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儒家文化的起源可上溯到先秦,私人讲学亦自孔子始。悠悠千载,私学之风未有停歇,每逢乱世又担当起学术传承的重任,敦隆教化,扶持治道,功不可没。自宋代开始,书院教育日益形成规模。大小书院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