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高键 《集邮博览》2010,(10):80-81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国际形势一派大好,集邮交友也不仅限于国内各省市,还发展到与外国邮友的友好交往,互通信息交换邮品,增进邮谊。在那个时期,我也曾收到过英国一位"邮友"的来信,要与我交朋友并要我给他寄一些中国的邮票邮品。  相似文献   

2.
邮友是集邮者在集邮活动中相互交流中自发、自愿、自然形成的一个群体。它的称谓,平凡而普通,但它让我从邮品中体味了人品,从交往中感悟了真情。邮品有价,能从市场买到,而邮友的交情则是无价的,需要彼此用心去培育呵护。邮友好似一本读不完的邮书,让我不断地收获信息,增长邮识,丰富邮藏;邮友又像一扇打开的窗,让我经常看到外面多  相似文献   

3.
双首日邮品     
崔刚 《中国集邮》2001,(12):32-32
集邮已有5年多了,与各地邮友们互寄新邮首日自然封一直没有间断过。我认为这是专题邮集的基础,也是集邮研究的最好素材。我在收集新邮首日自然封的过程中,也在邮友们的指点下,制作了一些特色邮品,如双首日邮品。  相似文献   

4.
1991年邮市火爆,与此相应的便是各地邮票公司为新邮发行而推出的原地封、原地片等原地邮品被邮人争相抢购,以致供不应求,动作稍慢者遭遇退款也就难免。在此期间,我即多次邮购碰壁,也经手退款给函购《景德镇瓷器》邮票原地邮品的各地邮友。  相似文献   

5.
一是开放类邮集应该以“邮”为主。非邮品应限在20—35%的幅度为宜;非邮品素材的比例超过一半,则邮集的“邮味”不浓。 二是开放类邮集也要讲主题思想。开放类邮集在组集编排上更具灵活性,可以自由式编组,但我认为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我真正迷上集邮后,已深知“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的道理。我从微薄的工资里抽出钱订阅《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中国集邮》等,并广交各地邮友,获得大量民间邮刊,既丰富了藏品,又积累了邮识。在收集邮政附加费邮品中深深体会到,是邮识在关键时刻使我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7.
正拿到2014年第4期《集邮博览》杂志,拜读了司徒一凡先生的文章《外国邮票上的孔子和孔庙》,收获良多。因为本人平时也一直潜心于收集有关孔子和孔庙这个系列的外国邮品,偶有心得,因此觉得还可以在此文基础上做些补充和完善,以使这个题材更圆满些。我所收集的外邮上的孔子相关邮品,基本上是按照孔子、孔庙和儒家思想这样一个延伸思路,发散性地铺开来进行收集的。首先是有孔子形象的外国邮品。纵  相似文献   

8.
裴雨 《集邮博览》2012,(1):58-59
随着近年来网络邮拍的兴起,邮迷们可以足不出户在家中通过网络拍卖平台竞拍自己心仪的邮品。笔者自从2008年成为网络邮拍会员以来,购得大量早期邮品。  相似文献   

9.
叶季戎 《收藏》2001,(9):59-60
在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1996年9月28日~30日举行的秋季拍卖预展中,我有幸得识邮品业务负责人左京华小姐。承她惠赠《’96秋季拍卖会邮品目录》,此后并经常寄赠。我因此能浏览珍稀华邮图照,增加见闻,不胜感激。  相似文献   

10.
笔者曾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刚收集附加费邮品时饶有兴趣。凡是附加费邮品都收集,不管是山东的、山西的、湖南的、湖北的,也不管是附加费票据、实寄封,还是汇款通知单、包裹通知单等统统收集起来。从中增长了不少集邮知识,结识了不少邮友。  相似文献   

11.
在我的《华东地区平信资费变迁》邮集中,有一件双层纸中式红框封,它外层斑驳,多处虫蛀,背面又被乱写乱画(图1)。按说,这种品相的邮品,是不够参展资格的,然而,我却十分珍爱它,不仅选进邮集,而且将它放到显眼的框位上。这样做,不完全是出于“敝帚自珍”,因为,不仅我喜欢,老邮友和评审员们,也都对它非常欣赏,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2.
姜爱云 《集邮博览》2014,(12):52-53
1994年4月,我受台湾台中邮友赖文仪小姐的委托,向内蒙古伊克昭盟邮票公司购买邮品。赖小姐的要求是:请内蒙古伊克昭盟邮票公司将所购的邮品直接实寄到台湾台中。我汇去了相应的款数,并特别写信作了详细说明,同时将赖小姐的台湾收信姓名地址都附上了。  相似文献   

13.
高华 《集邮博览》2011,(10):58-59
这是一款我心爱的集邮藏品,这是一段难忘的邮缘和邮情,这是廿年前我与毛主席纪念堂的一次深情交往。 伟大领袖毛泽东辞世之后。我一直想制作邮品以志纪念,但苦于所在单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物质、文化生活匮乏,难以实现这一夙愿。  相似文献   

14.
张绍钧 《集邮博览》2013,(11):48-49
近日,收到几枚邮友寄给我的极地封,让我忽然想起20多年前自制的极地封。翻过了所有的书柜,找遍了所有的邮品,终于找到了这些极地封。  相似文献   

15.
杨波 《上海集邮》2007,(3):42-42
我的同事、学生和朋友(不包括邮友)多次向我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他们认为,杨老师平时的生活搞得紧巴巴的,但买起邮品来却常常一掷千金(个别的时候还曾一掷万金),实在是无法理解。有的朋友当面对我说,花那么多的钱买一个破信封,打死我也想不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新邮预报     
“邮品有价,邮识无价”,就是说搞好集邮,就得学好邮识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与常规邮品相比,缩量邮品的确是好东西,其在邮市上的优势很明显。但东西再好也有价,在现阶段,缩量邮品到底有多少能量,是邮人十分关心的问题。从去年春天缩量邮品的市场走势看,其突发能量不可低估。有邮人说,它是邮市最后一块热土,起码眼下是炒家的火力集中点。事实上,发行部门不断抛出缩量邮品的目的也是为了“引爆”行情。近期也的确达到了一定效果,起到了局部促热作用。不过遗憾的是,热  相似文献   

18.
见到徐星瑛老师过世的讣告,心情十分悲痛,夜不成眠,我与他相识20年,他曾为我鉴别新疆加盖木戳"航空"封,为我求觅异形邮票,传给我"华东人民邮政"邮品,赠我早期航空封……一幕幕往事在脑海中闪现。邮品犹在成永诀遥望申城恸多回我和徐星瑛老师相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当时我在浙江省邮协工作。  相似文献   

19.
5月1-31日,黄浦区总工会、区化局等在三山会馆举办“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80周年邮品、收藏展”,黄浦区职工邮协和上海市职工邮协专题集邮研究会协办了邮品的展出。吴申耀、刘广实等出席开幕式。  相似文献   

20.
1998年12月5日,爱尔兰麦克唐奈·怀特股份公司在都柏林举行邮品拍卖会,付拍邮品共计825项,其中25项是马尔莱迪封和邮简。 由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威廉·马尔莱迪设计的这种邮资信封和邮简,正面图案相同,1840年5月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