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是高中教材里的传统名篇,但每次阅读都能咀嚼出一些新的味道和感受。不觉又想到了祥林嫂的“工钱”。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是高中教材里的传统名篇,但每次阅读都能咀嚼出一些新的味道和感受,不觉又想到了祥林嫂的“工钱”。祥林嫂失了前夫祥林后,因不堪婆  相似文献   

3.
白雪 《学语文》2004,(11):1-4
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巧妙地把祥林嫂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集中在“祝福”这个特定环境里;并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尤其是眼睛的刻画,揭示了祥林嫂的悲惨 命运及其社会根源。细读《祝福》,不难发现,小说冠以“祝福”这个标题,  相似文献   

4.
《祝福》悲剧内蕴的难以理解,跟缺少一定的理解“支架”有关。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可以承担此“支架”工作。乡土本色是《祝福》中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差序格局是其悲剧的深层原因;礼治秩序是其悲剧的直接推手。  相似文献   

5.
《祝福》起于“况福”,终于“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中。鲁迅先生用“祝福”做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强烈对比,在表达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6.
准备教《祝福》这一课时,笔者首先直接与文本对话,觉得鲁迅先生写“我”有很深的用意。然而,查看到的很多资料都只是把理解的重心放在祥林嫂这个人物上,要么是忽略了“我”,要么只是说“我”是小说的视角,是祥林嫂悲惨命运的见证人,仅此而已。我们都在强调作者意在通过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叙述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一、小处入手求创新学生对教材的研读,往往失之于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若能引导其从小处入手,通过细节分析来解读作品,则能使其获得独到的理解与认识。如《祝福》,可设计《细微之处看〈祝福〉》的研讨题目,让学生充分挖掘小说的“细枝末节”,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与主题。试看下例:替祥林嫂算算账:①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每月工钱五百文”,婆婆要带走她时,“一共一千七百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她的婆婆”。两个半月的辛苦与血汗钱,全被婆婆独吞。祥林嫂刚刚获得的做奴隶的资格也被剥夺了。②被抓回的祥林嫂…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巧妙地把祥林嫂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集中在“祝福”这个特定环境里;并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尤其是眼睛的刻画,揭示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细读《祝福》,不难发现,小说冠以“祝福”这个标题,不仅是为了创造特定的环境,渲染某种气氛,更因为它是小说的中心事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悲剧的历史正是在一次次的祝福中渐次展现的。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面对近万字的《祝福》,阅读过后初步能对祥林嫂的悲剧有直观的压抑之感,若想引导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进一步浸润《祝福》的悲剧感,需要寻找到祥林嫂“死亡”的三重奏:祥林嫂的悲剧之悲不仅仅是她最终在鲁镇新年的祝福声中走向了死亡的结局,还有封建礼教和人心凉薄对她生的希望的蚕食,更有甚于被忽略、被遗忘的终极悲哀。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祝福》,以饱含同情的笔墨,描写了主人公祥林嫂极其不幸的命运遭际,生动有力地控诉了社会制度的罪恶。为塑造好祥林嫂的形象,令人信服地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鲁迅先生着力描绘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着力勾画了“我”、“鲁四老爷”、“四婶”、“卫老婆子”、“柳妈”等众多人物,这些人,或见证、或制造、或参与、或催生了祥林嫂的悲剧。在这些人中,卫老婆子是一个特别不可或缺的人物。  相似文献   

11.
《祝福》起于“祝福”,终于“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中。鲁迅先生用“祝福”做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强烈对比,在表达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参从情节、主题两方面阐释了以“祝福”为题的含义,这种解释问题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可是从深入的程度看,又觉得有些缺欠。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究。一、小说的艺术框架小说以倒叙方式描写了在一片“祝福”声中祥林嫂孤寂地死去,…  相似文献   

12.
(一)“自觉反抗”之类论调有多少? 小说《祝福》是鲁迅传世名作,祥林嫂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鲜明生动、永存不朽的艺术形象。祥林嫂是怎样一个典型呢?不少《祝福》研究者认为。祥林嫂是自觉清醒的反抗者.她是劳动妇女“抗击和搏斗”“封建制度”的典型。例如林非在《鲁迅小说论稿中》写道:“祥林嫂以自己全部的精神力量,默默地抗击着封建制度对她的摧残。  相似文献   

13.
《祝福》中 ,鲁迅塑造了祥林嫂这一悲剧主人公之外 ,文中还刻画了一位和祥林嫂同样重要的人物———“我”。跟祥林嫂比起来 ,由于“我”这个人物形象缺乏祥林嫂的悲剧震撼力 ,所以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 ,在《祝福》中 ,除祥林嫂之外 ,“我”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 ,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 ,《祝福》中的“我”不仅是一个叙述视角 ,更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与传统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新式知识分子形象。文章一开始 ,就让“我”与传统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鲁四老爷进行思想交锋。鲁四老爷的思想腐朽陈旧 ,对社会革命极端仇视。因此 ,…  相似文献   

14.
凡读过鲁迅小说《祝福》的,对主人公祥林嫂一生备受凌辱、饱尝煎熬、最后悲惨死去的 情景,无不铭记于心。这样一个人物,怎么能与“笑”联系起来呢? 然而,在小说中,涉及 祥林嫂“笑”的描写却有三处之多,这在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刻画中,如《孔乙己》中的孔 乙己,《故乡》中的闰土等,是从来没有过的。鲁迅先生的小说,语言简练,含义丰富而深 刻,可以说字字珠玑,无一处不讲究。作者接二连三地运用这种神情描写祥林嫂,不是偶然 的。它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是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的。第一次“笑”。祥林嫂新死了丈夫,在家…  相似文献   

15.
《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些作品所刻画的主要人物孔乙己、祥林嫂和阿Q尽管形象不同,性格各异,但深入思考后,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些共性:孔乙己、祥林嫂、阿Q是鲁迅先生精心雕琢的一组“多余人”群像。  相似文献   

16.
《祝福》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教参》这样回答。这一点几乎已成定论。《教参》中还进一步分析:“我”对祥林嫂提出的灵魂有无的问题回答含糊,说明了“我”有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至于“我”在文章中的意义,《教参》说,是起一个见证人的作用,是在小说的结构中起着线索作用。小说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现祥林嫂一生的遭遇的。不难看出,这一切都是在  相似文献   

17.
这个标题,缘于我阅读《教学参考书》中《祝福》一课的感受。平时我难得阅读“教参”。这次回过头再次教到《祝福》,便先从课读起。旧重读,感受颇新。虽然章语言不纯熟、标点不规范,但作塑造的祥林嫂悲剧形象却深深感动了我——一种随着阅历和体验的增加而产生的新的感动。感动之余,忽然想看看“教参”,找找感觉,  相似文献   

18.
<正>第四次教《祝福》,笔者产生了一个新想法。钱理群老师说:“《祝福》中最惊心动魄的场面,无疑是村里的男人女人们从四面八方‘寻来’听(看)祥林嫂讲述她的阿毛被狼吃了的悲惨的故事。”祥林嫂活着时,鲁镇人反复“咀嚼赏鉴”她的不幸。当祥林嫂的死讯传来,鲁镇的人们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祝福”的描写作为一种习俗,过大年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祝福”。“祝福”的仪式通常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以后的五六天内举行,用“牲醴和香烟”祭祀“天神”和“祖宗”,以祈求来年的幸福。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人生的典型环境,而且也留下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烙印。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这些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状况:人们的风俗习惯依旧,思想意识依旧,也即封建迷信思想…  相似文献   

20.
<正>《祝福》中祥林嫂的“三问”,既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也是阅读和教学的一个难点。为解决这一难点,拙文遵循鲁迅“顾及全篇”的“论文”方法,联系文中相关人物和情节,试辨析“三问”究竟问什么,并分析祥林嫂典型形象的特质。柳妈与祥林嫂“三问”《祝福》中的人物,与祥林嫂“三问”直接相关的,是同在鲁四老爷家做工的柳妈。后者之于“三问”,为文本提供两个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