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许迎 《中国科技信息》2011,(19):122-123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于激发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文章以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为视角,针对目前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十三五"规划的推行借助于创新战略驱动的落地实施,其核心是突出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驱动力量。我国"十三五"期间适应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激励主要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个方面构建职业发展激励、工作氛围激励、荣誉激励、工作设计激励、薪酬激励和奖励政策激励等六种激励机制,并发展公平竞争、共享合作、合理评估、多元发展和自由流动五种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十三五"规划的推行借助于创新战略驱动的落地实施,其核心是突出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驱动力量。我国"十三五"期间适应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激励主要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个方面构建职业发展激励、工作氛围激励、荣誉激励、工作设计激励、薪酬激励和奖励政策激励等六种激励机制,并发展公平竞争、共享合作、合理评估、多元发展和自由流动五种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试论新时代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面对新世纪科技发展的要求与趋势,迫切需要加强中国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建设。从加强科技人才创新素质的迫切性入手,对科技人才创新素质的时代内涵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重点提出了现阶段加强中国科技人才创新素质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创建新理论,发现新规律,开拓新领域……科技人才的进步与发展总离不开创新。科技人才在创新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宽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创新、灵感与创新、好奇心与创新、怀疑与创新、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在培养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中,树立创新的理念是基础,加强对科技人才继续教育是手段,完善科技人才创新素质建设的激励机制是保障。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是相当迅猛的,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助力。然而在这些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从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企业普遍存在科技人才缺乏的情况,同时人员的流动性大,导致人才流失的情况十分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新技术企业的长远发展。究其主要原因,还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完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对现阶段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逐渐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7.
国外科技人才开发与管理研究的启示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国外先进的科技人才管理政策,学习他国成功的人才开发技术,寻找科技人才开发与管理的规律,给我国的科技人才管理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基于青年科技人才需求特征的激励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及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时代背景下,本文结合中科院实施"创新2020"的总体规划,通过对青年科技人才需求特征的分析,借鉴相关激励理论,着重探讨了个人发展空间、研究氛围、团队科研项目和经济收入这4个需求因素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激励作用,并对建立与完善青年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提出了探索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科技人才创新素质的构成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辑壮 《科技与管理》2003,5(4):116-117,121
科技人才面对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以及激烈的国际竞争新形势,必须具有创新素质。对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即创新思维、探索精神、奋斗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主要依靠教育创新和完善的激励机制等方式来培养。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及其政策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考察了科技人才激励的国际经验。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度强调政策的目的性,而忽略了科技创新人才特殊的动机与需求,因此本文在吸收相关理论和政策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设和政策完善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综合分析美国、法国、以色列、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家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建设经验,具体概括为完善的组织管理网络体系,稳定有序的投入保障机制,科学合理的顶层管理机制和严格规范的项目评估体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科学有效的新型评价机制,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成果快速转化机制,专业化的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等是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以期为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新是江泽民科技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因此研究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体系,对于更好地领会这一科学思想的精神实质,指导我国的科技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归纳出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的体系结构,分析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的理论基础。同时本文指出我国的科教兴国、高科技产业化发展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等三大科技战略是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在我国的具体实践,并阐述了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体系的科学性、前瞻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等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13.
面向上海"十四五"科技人才工作要求,以当前上海科技人才政策体系与人才发展需求的差距为落脚点,建构"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对象"框架.基于1978—2020年上海市380份科技人才政策分析结果和276份科技人才问卷结果,从政策供需两个层面评估上海科技人才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尽管上海科技人才政策频发,但政策供给与人...  相似文献   

14.
对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阐述了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探讨了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途径,最后着重论述了高校科技管理创新必须正确认识的几个问题(如科技管理创新必须要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分析日本在"科技立国"理念指导下建立的农业科技创新的组织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的现实特征,为加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借鉴.分析发现:日本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构建了包括协调型的农业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官产学各具特色并联合开发的农业技术创新机制、多层次农协组织与多元化技术转移机构共存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等在内的创新组织体系,有力推动了日本农业发展;其在国家战略层面突出科技创新,形成由政府主导、企业重点参与、农民协作的农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辅以科技人才支持和法制化保护的辅助政策体系,并形成了公共科研机构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大学紧密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结合中国国情,研究得到以下启示:加强构建和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展战略,激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强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人才结构性调整,以及强化企业在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通过总结国内外科技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实践与经验,提出了新疆科技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几点思路,即: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加强政府引导、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形成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强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家等。  相似文献   

17.
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在高等教育改革历程中一直是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目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应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8.
我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理性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力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是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博得先机的重要保障。文章首先从国际格局、现有政策和科技教育现状指出我国急需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然后,基于国际视野动态审视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理论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思考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批判性认识和关键问题;最后,在科学学习兴趣、科学教师培养、绿色通道、协同赋能、构建生态和纵向研究等方面对我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提出建议,以期推进我国相应的政策布局与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视角分析表明,中国创新范式的发展和转变直接并从根本上影响着科技人才评价理念.中国的创新范式经历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将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的科技人才评价划分为探索期(1949年至1976年)、起步期(1977年至1994年)、发展推进期(1995年至2005年)、创新突破期(2006年至今)4个阶段,分析总结不同阶段的评价政策及其侧重点.在创新范式转型中,国家(政府)、科技人才和产业界等不同主体分别从制度创新层面、知识创新层面和技术创新层面推动科技人才评价的转向,同时公众参与和监督也积极推动科技人才评价的社会转向.最后,从优化评价政策制定模式、加强国际对话及与国内实践应用相结合、实行动态管理、在国家层面建立同行评价专家数据库和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等五方面,提出促进中国科技人才评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利益机制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提出应该以利益为导向,吸引社会精英投身科技创新,以按劳分配原则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相结合,增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