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阿Q正传》中语言的运用出神入化,读之每每令人拍案叫绝。这主要是由于鲁迅先生用了具有不精确和不确定性的模糊语言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起到了精确语言所达不到的作用。因此,整篇小说的语言具有含蓄,凝练,婉而多讽的喜剧风格。一部《阿Q正传》,只有两万多字,可是“似乎”这个模糊词语的反复使用却不下二十次。有的单独使用,有的连续使用,有的同其他副词互用,虽用法不同,但由于恰当地运用了这个模糊词语,便恰如其分地刻画出了阿Q浑浑噩噩的思想性格特征、行为状态,以至人物形象形神毕肖。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中,当阿Q被王胡扭住辫子,…  相似文献   

2.
鲁迅笔下塑造了许多病态人物,阿Q和祥林嫂就是旧中国病态社会滋生的病态人物中的两个典型。  相似文献   

3.
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先生笔下的阿Q形象。《阿Q正传》作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自1921年发表以后,便轰动了中外文坛,到现在为止已经有近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阿Q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阿Q正传》高度概括地表现出千年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性格的弱点,体现了鲁迅先生“要画出这样的国民的魂灵来”的创作目的,显示了  相似文献   

4.
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鲁迅先生用娴熟的笔法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形象,让阿Q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甚至家喻户晓的名字。  相似文献   

5.
阿Q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着力刻划的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关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典型性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而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对于文学典型如何认识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九五六年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时,何其芳同志在《论阿Q》一文中,在阿Q精神胜利法典型性问题上大胆地提出了新见解。他说:“阿Q性格上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如大家所熟知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  相似文献   

6.
模糊语言认为模糊性是语言的属性。用这一理论来分析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有些模糊语言,分析它们所产生的特殊的艺术效果,从而研究模糊语言的特殊功用。  相似文献   

7.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揭露和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代表作,被选进了高中语文教材。在短短三万字的小说里,鲁迅先生为我们塑造了阿Q这个文学史上独特、鲜明又光辉的典型形象,也创造了假洋鬼子和赵秀才这样的读书人形象。本文试图对两位读书人的特点作一些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阿Q悲剧命运的根源,以及现代国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对他的解读和研究始终不衰,人们通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在不断地思考和破解着鲁迅创造阿Q的秘密。包括粤教版在内的好几个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也收入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各种教参对阿Q形象也进行着不同的解读。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阿Q的脚语来观照阿Q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大师的认真     
<正>作家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写道:"鲁迅先生包一个纸包也要包得整整齐齐。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或扁一点,而后拿起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鲁迅在写《阿Q正传》时,想多写一些阿Q在监狱里的生活。为此,他想去坐一次牢,好好体验一下监狱生活。但最终没有去成。正因为鲁迅缺乏牢狱之灾的体验,所以他只得轻描淡写地写了一下阿Q在监狱的情形。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在写作上是抱着何等诚实与认真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王京娜 《文教资料》2006,(20):80-81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为背景,记述了落后的不觉悟农民阿Q一生的遭遇,成功地刻画了阿Q的思想和性格。在小说中,鲁迅先生为阿Q深受压迫而不知作出真正的反抗感到痛心,对他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进行了  相似文献   

11.
<正>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笔下的阿Q形象。阿Q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一、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高度概括地表现出几千年来封建文化背景下  相似文献   

12.
又一次读《阿Q正传》,又一次被鲁迅先生感动和震惊。他深邃的目光,犀利的语言,直指人心的思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悯,穿过阴霾的黑夜,飘荡在世纪的上空,撞击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早已成为国民的一面镜子,“是中国人品行的结晶”(周作人语)。阿Q欺弱怕强、欺软怕硬、既凶恶残忍又懦弱卑怯,既自高自大又自卑自贱,既圆滑诡辩又笨拙讷口,既精神胜利又现实失败。在阅读中,笔者特别注意阿Q的语言。在《阿Q正传》中,阿Q说的话很少,约40余处。其中断续的、即兴的、应酬式的就有25处,剩下的16处中,属于被迫式的有“打虫…  相似文献   

13.
江洁 《文教资料》2011,(16):15-17
因为鲁迅笔下的阿Q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身上所表现出的国民性的弱点具有典型性,所以对阿Q形象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学术界对阿Q形象的研究多且深入,学者们偏向于认为阿Q是个落后不觉悟,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但他们忽视了阿Q精神意识层面上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自觉性"。阿Q虽然愚昧和麻木,但他的自觉性仍在文本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本文试图从阿Q精神的意识层面分析,对其所包含的"自觉性"加以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解读阿Q形象,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4.
高宁 《现代语文》2010,(6):156-156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阿Q是一个贫苦农民,只能靠打短工来维持生活,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连一个姓名也没有,受尽了剥削和欺凌。但是,他却不正视现实,  相似文献   

15.
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看重作品的写意性与抒情性,独创出一种诗化的境地。鲁迅先生的代表作《阿Q正传》,是一篇解读不尽的佳作,其中重要一点便是遵循了写意这一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法则,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模糊语言的恰当运用起着相当的作用。一写意要求文艺家抓住并突出客体与主体相契合的某些特征,以表现文艺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及审美理想,抒写文艺家的主观情感、意兴,而不是写实地再现客观对象。写意性自然是文学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正因为如此,《阿Q正传》也遵循这一法则,具备这一特征。模糊语言是现代语言的…  相似文献   

16.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看完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后,曾经满含热泪地说:法兰西也有阿Q!可见鲁迅的作品超越了中国,跨越了时空,具有永恒的魅力。现在一些老师认为鲁迅的作品难教,是他们陷入了僵化的教学模式,为应试而教学,肢解了先生的文章,把文学作品肢解成字、  相似文献   

17.
由对阿Q自我实现途径的分析 ,认为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揭示了阿Q“人”———“非人”的现实悲剧处境 ,并由此完成了对阿Q及“阿Q们”自我实现方式的否定。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抓住小说开篇所言"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探讨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的三个原因;分析了阿Q恋爱的悲剧根源;并探讨了小说结局"大团圆"的悲剧因素,深入地分析了阿Q的悲剧命运及小说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被概括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几乎被世人奉为圭臬,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对《阿Q正传》的赏析和审美。但这种说法使读者偏离而非接近对《阿Q正传》的本质的赏析和审美。本文从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谈起,以求对《阿Q正传》真正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鸭绿江》去年十一期发表了叶永福同志谈创作体会的文章《到底写的谁——<将军,不能这样做>是怎样写出来的》。文章在回答读者关于“到底写的谁”的问题时说:“这使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阿Q。阿Q是谁呢?如果问鲁迅先生,我看不如去问阿Q,或者更直接点儿,去问那些看了《阿Q正传》后,惊得半晌动弹不得,然后忽然旋风般地冲将出去,溅者泪珠儿那末大的唾沫星,指着鲁迅先生的鼻子口吃地吼道:‘为……为……为什么……写,写,写我?’的那些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