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教育强国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人才的大规模、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内涵之一。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发展,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确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人才的高水平、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对于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所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进一步重视人才培养理念的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结构的不断协调,人才培养制度的不断改革。  相似文献   

2.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正在成为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的战略目标。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是什么?这是我们在讨论有关高等教育强国问题时必须首先考虑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台湾在面对高等教育供过于求、产业结构转型、少子化及国际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开始实施高等教育人才培育制度改革,希冀通过改革高校治理结构,发展多元自主的评价制度,创新人才多元培育的机制,加强国际化以培养具备竞争力的未来人才.其在改革的组织运作中,体现了政府主导和产学研合作的特点.在中国大陆建设创新型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背景下,审视台湾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启示我们应社会发展需求,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制度进行协同式改革,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以形成强大的人才效应.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将是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5.
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主要依靠各级各类的人才,在各级各类的人才当中,青年人才是主力军.青年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未来人才强国战略的成败.高校是培养青年人才的主要场所,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富有重要的责任.文章从剖析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根本问题着手,阐述了人才强国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意义和目标.为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提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6.
"钱学森之问"是向中国高等教育界发出的振聋发聩的一问。"钱学森之问"与高等教育改革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实现了共鸣。而大学要培养出一流人才,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才能培养与品德培养、务实精神与理想情怀相结合、相融通,这种整合思维不但不失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道,而且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7.
要想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就需要国家、政府及高校三方间配合坚持不懈的努力。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将质量的提高作为了首要的任务来抓,这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今后,高等教育结构会呈现出合理化、鲜明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会有全面的增强,形成一批享有盛名、具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的大国,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发展目标。从字面上看"高等教育强国"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高等教育系统本身强大;第二层含义指通过高等教育去促进国家强大。在现实意义中,这两个层面也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促进国家富强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也只有在推动国家走向强大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做强。  相似文献   

9.
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主要依靠各级各类的人才,在各级各类的人才当中,青年人才是主力军.高校是培养青年人才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富有重要的责任.文章从剖析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根本问题着手,通过对个性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提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0.
建设高教强国从根本上要求尊重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规律,构建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促使高等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目前我国离高教强国尚远,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质量下降、高等教育管理背离规律、高等教育体系呈同质化等;高教强国的实现要求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应实现普遍性与独特性的有机结合,大学逻辑与社会逻辑的和谐统一,以构建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导向,以建立科学的大学章程为关键。  相似文献   

11.
从200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学生数量步步攀升的同时,教育质量并没有满足市场经济需要,出现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引起全社会的担忧.纵然,现在大学生好逸恶劳,追求享受与稳定等不正确的择业观念是造成就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通道,有着更加不可推卸的责任,从招生到就业,高校需要一场彻底的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2.
就业制度的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中国矿业大学罗承选毕业生就业实行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制度,打破了统包统分的传统格局。双向选择使社会对人才需求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直接地摆在高校和学生面前。双向选择具有自主性、自愿性和多元性的特点,是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1月10、11日,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台湾高等教育学会、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东莞台商子弟学校共同主办,广东工业大学承办的第四届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在广州大学城广东工业大学举行。来自大陆5个省市的高教研究专家约100名和台湾专家20名共同参加了这次论坛。两岸专家秉承前三次论坛的风格,围绕重点,坦诚交流;联系实际,提出对策;相互借鉴,繁荣学术;增进友谊,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等教育质量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尽管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并非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仍然产生一定的影响。面对当前出现的教育质量问题,必须树立适应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快高校自身建设的步伐,在教育投入、师资、教学改革等方面下功夫,以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为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开辟了绿色通道。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资源作为一种智力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资源,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市场竞争的主体,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效益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发展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并对各阶段中高校人才培养规格、成效、社会影响等作了具体分析,对探索不同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宏观理论指导,特别是为高校卓越人才培养带来很好的启示:价值层面上,有助于确定卓越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和选拔标准;知识层面上,有助于确定卓越人才培养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行为层面上,有助于确定卓越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17.
试论高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条件下的人才培养黄细良1997年全国一千余所普通高校要全面启动“缴费上学、自主择业”机制,即高等学校在招生时不再按两种计划形式(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分别确定录取标准,而是按总的招生数量划定统一的录取分数线并实行缴费上学...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这是社会进步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之相适应,高等医学教育也必须采用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内涵应包含宏观、微观两方面的理解。从宏观方面,教育层次要多样化,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主要应当由不同类型的高校承担。从微观方面,同一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也要多样化,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以及推行学分制等措施,对于多样化人才培养和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要深入理解大众化高等教育内涵,避免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误区。  相似文献   

19.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整体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社会新形势的出现,原来在人才选拔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高校招生制度渐渐地出现了各种弊端。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素质教育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务必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推进教育产业化改革;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录取的自主权,加强高校招生的管理。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成功实现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变。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已达2900万人,高等教育规模已先后超过了俄罗斯、印度和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7000万人,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居世界第二,年授予博士学位数居世界第三。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我国需要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