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徐州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是全国唯一的专门研究留学生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关系的研究机构,成立于1996年。其具体研究方向为中国留学史、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交流、留学生与中国的社会发展;还包括中外文化交流关系的研究。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课题是徐州师范大学的特色研究课题,在省内外学术界也有广泛的影响。该课题酝酿于1980年代初。当时,青年教师周棉有感于近代中华民族的苦难,有感于近代许多优秀知识分子的爱国壮举和长期蒙受的不公正待遇,萌生了研究知识分子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关系的念头。在长期、艰苦乃…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传教士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他们输入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明的政治、科技、文化等产物,并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大潮。所以,今天的清史、民国史研究,离不开对传教士的整体或个案研究。当前,国内对传教士的研究不乏成果,但多以一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在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广州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宽松开放的人文环境,成为当时商品贸易全球化的中心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4月16日,俄罗斯阿穆尔州阿穆尔国立大学宗教考古学系主任扎卡比亚·安德烈·巴甫拉维奇教授及安娜·阿纳托利耶夫娜教授一行,访问了中国中外文化交流史学会和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受到了中国中外文化交流史学会会长、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中心主任王禹浪教授的热烈欢迎和接待。安德烈教授一行首先参观了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资料室和历史文物陈列馆,并与王禹浪教授就黑龙江流域文明的合作研究进行了广泛  相似文献   

5.
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之前,有一个长达百年的中外文化交流的黄金时期——蜀商时期,这一时期长期为学术界所忽视,而对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至关重要。两汉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往,可划分为蜀商——汉使——胡人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的划分,对宏观把握中外文化交流在两汉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对深入理解丝绸之路的相关问题,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进一步梳理和探索我国与域外数千年来的文化交流史,对于理解和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蕴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外文化交流史”课程基于历史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以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为基本线索,通过教学互动、课下研习、翻转课堂、手绘地图等方式开展探索性教学创新与实践,改善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输入轻输出、重结果轻过程的困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理论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7.
晚清以来,中国的留学生超过百万人,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相关的研究,却远远不够。新时期到来后,徐州师范大学以周棉教授为主要带头人的一些学者,异军突起,专门研究留学生问题,优秀成果迭出:《中国留学生大辞典》、《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交流》、《留学生与中国的社会发展(一)》、《江苏留学史》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沿着全球化背景——当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建设这一路线,通过对中外文化交流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和对学者们的中外文化交流观的探悉,探究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研究在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中国,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交流,使其向着促进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留学生与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的文化交流始于鸦片战争,留学生群体既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介。留美幼童、福建船政学堂赴欧学生和清末民初留日学生群体通过介绍和引进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和社会转型,对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频繁的交流和往来中,中外使节、商人、留学生、僧侣等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这些人群在当时的活动.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唐代的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本文力求全面地综括这些人群载体及其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获得对唐代对外文化交流这一论题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在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起到重大的作用,中国古代史中这一部分是非常重要而又颇难讲述清楚的历史知识。老师在讲授这一节课时,要让学生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丝绸之路的开辟;其二,丝绸之路的走向和经过地区;其三,丝绸之路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在计算机诞生以前,教师采用讲授课本为主,辅以有限的图片、图表,教学效果多有不尽人意之憾。  相似文献   

12.
漆器和漆艺最早产生在中国,远自汉代开始向外输送,并代代相传,不绝于迹,构成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然而,有关中国漆器,漆艺的文献记录和研究相当匮乏,有关漆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关系也注意不够,本文通过搜索考古和中外文献资料,着力对中国古代漆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表现作些勾勒,以显示中国古代的漆和漆艺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3.
2011年11月16日,应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中外文化交流史专业委员会会长王禹浪教授的邀请,日本著名学者藤井一二教授(日本城西大学大学院客座教授、日本富山国际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延边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在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广州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宽松开放的人文环境,成为当时商品贸易全球化的中心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芝联先生不幸于今年五月仙逝,噩耗传来,学界不胜悲痛。张先生是学贯古今、融会中西的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毕生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特别是对法国史、西方史学理论的研究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贡献尤大,功名卓著,永垂史册。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途径有:官方派遣使节、学生、乐舞团体,宗教 和贸易,战争与掠夺。  相似文献   

17.
孙新平 《双语学习》2007,(6M):19-21
在日本大学里,针对留学生的日语教育通过设立异文化混合班,有效地促进了异文化交流,使留学生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形式下,通过异文化的交流与实践,自我实现语言和文化的学习。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时期,随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资源的成都,重新成为四川乃至西南的文化学术中心和交流中心。成都与海内外的学术文化载体即书籍、人才的交流以及学术文化交流基地都逐渐发展起来,初步形成了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中外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海上交往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海上交通的发展扩展了海上交往的内容,并进一步发展了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外各民族间的文化影响逐渐扩大,各种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与借取程度逐渐加深,加速了文化融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随舟山群岛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人来舟山观光游玩。作为对外宣传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完善的景区翻译将直接影响舟山群岛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