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学者曹之升在其《四书摭余说》中指出:“(《论语》所记隐士,皆以其事名之。门者谓之‘晨门’,杖者谓之‘丈人’,津者谓之‘沮’‘溺’,接孔子之舆者谓之‘接舆’,非名亦非字也。”曹氏认为《论语》中许多隐士都是以所从事的职业及形象命名的。他这种说法,在宋人金履祥的《论语集注考证》及清人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中都曾经出现过,所不同的只是曹氏在中间加了一句:“接孔子之舆者谓之接舆”。而错误恰好就出在这一句里。因为接舆是一位有姓、有名、有字的楚国隐者,《战国策·  相似文献   

2.
从殷商到战国,我国作战的主要方式是车战,攻防的主要手段是战车,军队的主力是车兵(士)。一个国家拥有战车的多少是这个国家强弱的标志。古代的车分为马车和牛车两种。马车古名小车,是供责族出行和作战用的;牛车古名大车,一般只用来运输货物。马车的车厢叫“舆”,是乘人的部分。舆的前面和两旁用木板做成屏蔽,乘车的人从舆的后面上车。古人乘车是站在车舆里的,叫做“立乘”。舆两旁的木板可以倚靠身体,叫做“倚”。舆前部的横木可以凭倚扶手,叫做“轼”。车舆上有车盖,形如大伞,是遮日和防雨用的。车舆压在车轴上,轴的两端是车轮。轮中有毂,毂上有木制辐条18至20根,有的有30根。辕是驾车用的车杠,后端和车轴相连,  相似文献   

3.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社会对青少年一直努力从小培养他们“舍己救人”与“勇于牺牲”的精神。1987年开始实施的《中学生守则》、《小学生守则》更是把“遇到坏人坏事要主动报告,敢于斗争”作为青少年的行为规范。而长期以来,敢于牺牲的“小英雄”在中国社会的舆  相似文献   

4.
舆论的困境     
柯泽 《教师博览》2009,(9):40-42
所谓舆论,简单地说就是众议、公议,是社会公众对于某一社会事件、社会问题所公开发表的意见和评价。中国古代即有“舆论”之说,但那时所说的舆论意指“舆人之论”,即老百姓、下等人的议论。据陈力丹考证,现代意义的舆论一词出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卢梭在该书中首次将拉丁文中的“公众”与“意见”两词合用,首创“舆论”一词。  相似文献   

5.
“登轼而望之”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一文中有“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几句.今人对其中“登轼而望之”解释不同,一种认为此句中的“轼”是名词,作“登”的宾语,“登轼”是登上车前横木的意思.另一种认为“轼”是动词,“登轼”是连动关系,即“登上车,扶着车前横木”的意思.郭锡良先生等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第一版)在“登”后专门加了标点.哪一种更符合情理呢?我认为“登轼”解作动宾关系,译为“登上车前横木”更准确.首先,从古战车的规格看,“轼”是能够登的.《中华大字典》解释“轼”为;“古代车厢前面供立乘者凭扶的横术,有三面,其形如半框,也作式.”清人戴震在《考工记图》中说:“式中较皆车栏上之木,周于舆外,非横在舆中.较有两在两旁,式中有三面.”《周礼·考工记》上说:“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舆人为车、轮崇、车广、衡长叁如一,谓之叁称.叁分车广去一以为遂.叁分其遂,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其下郑注:“兵车之式,深尺四寸三分寸之二.”据此可知古代兵车的式,车厢前面的长六尺六寸,两旁的各长一尺四寸多.(均为古代木工尺)车轼的高,《周礼  相似文献   

6.
先秦战车形制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战车的形制,《周礼·考工记》中存有较详细的记录。几十年来,数百辆古车的出土,更为我们提供了真切的资料。但是,对战车一些主要构件的名称及其部位的认识上,占今释家却众说纷纭,给了解古代战车的形制造成了种种障碍。而对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战车究竟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发展演变的?发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则还缺乏深入地探讨。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做一点考辩和释说的工作。一、战车主要构件的名称与部位考实轮:车载舆行地的构件曰轮,一车两轮,夹辅舆傍。轮由牙、毂、辐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牙:轮的外周部分曰牙。因其以柔曲之木固抱成圆,牡齿相交象牙而名。牙又名  相似文献   

7.
先秦庶人有田补证詹剑峰先生于1976年9月29日来书举三事相商:一、齐国“相土而哀征”,二、楚国“量入以收赋”,三、《荀子》“一夫百亩,世守之业”。诚案:齐国事见《国语·齐语》及《荀子·王制》。楚国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原文作“量入修赋”。此未必量一家之入。《荀子》文未检得,惟《王霸》篇有云:“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人主得使人为之,匹夫则无所移之。百亩一守,事业穷,无所移之也。”未必是私有。虽无世守之文,而世守之意则可见。今别举三事如下:一、《左传·襄公三十年》:舆人…  相似文献   

8.
“接舆髡首兮,桑扈行。”这是屈原《涉江》中的一句诗。诗中的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即《论语》里的“楚狂接舆”,他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有人疑问,剪去头发,这又有多大的反抗意义呢?这得从古人对头发的认识说起。《孝经·开宗明义章》是这样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可见,接舆剪去头发是冒着不孝之名,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如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秦策》“百人舆瓢而趋,不如一人持而走疾。百人诚舆瓢,瓢必裂。”这里的舆字作抬讲。趋,小跑。走,跑。疾,快。诚,真。大意是,用葫芦开成的一只瓢(份量很轻),一百个人抬着跑不起来;不如一个人拿着瓢跑的快,如果真的是一百个人抬着瓢跑,那么就将把瓢撕裂了。这个极为形象生动的比喻,对我们今天仍有其值得借鉴之处。一个人能办好的  相似文献   

10.
法家,自其先行者管仲以来,即主张:“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继之,郑子产令“田有封洫,庐井有伍”。所以舆人论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同时,在他执政期间,“不毁乡校”,当时“议政”者之一的邓析,虽在立法、执法方面与子产进行过激烈的诘难,但也创制出灌溉工具“桔(?)”,对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至于魏李悝,除制《法经》六篇外,更重要的乃是其“尽地利之教”,使魏“国富兵强”起来。战国时代另外有农家一派。从《吕氏春秋》及《孟子》等书中,知有“许行之徒”、“陈相之徒”等所谓“负耒耜而自宋之滕”的农家学派人物。他们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歺食)  相似文献   

11.
《谁之罪?》中别里托夫苦闷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不具备从事革命活动的条件,“多余人”没有出路,唯有以绝望自娱.柳波尼加与别里托夫在精神和理想上相契合,但他们对各阶级的人性和政治的未来的分析都错了.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有两大类问题,其一是人类社会内部关系问题,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其二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资本论》主要的是一部政治经济学巨著,着重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内部关系问题,具体地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关系问题,“剩余价值学说”就是通过这项研究而获得的伟大的科学成果,这是众所周知的。本文所要强调的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有大量的研究,并有一个很重要的科学发现,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调节”论。 《资本论》中的“人”和“自然”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的革命性贡献,首先在于对“人”和“自然”都作了科学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舆论,在中国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词,《晋书》上曾有“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的说法,《辞海》上把“舆论”一词解释为众人的议论。英文中“舆论(publicopinion)作“公共的意见”解。现代新闻学则认为舆论“是社会生活中一部分群众或一定的集团对某种事态发展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是一种社会思潮,具有支配人们行为道德的一定的权威性和无形的约束力。”(摘自《新闻学简明词典》)舆论又可分为社会舆论、阶  相似文献   

14.
论点摘编     
从传统管理到管理心理学,实际上存在着四种对人性的假设,即泰勒的“经济人”、梅奥的“社会人”、麦格雷戈的“自我实现人”以及威廉·大内的“复杂人”。与前四种人性假设不同的是,彼得·圣吉独创性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人性──“学习型的人”。这种“学习型的人”早已超越了为谋食而生存的阶段,他们的人生旗帜上鲜明地写着几个大字:“活出生命的意义”!他们是真正的大写的人。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十五期刘大星《学习型组织:弘扬人性的组织》尝试学习是在尝试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学习理念。它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主体,通过主…  相似文献   

15.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自从有了学校.也就有了教学管理.早期的教学管理主要由教育者个人来承担.这一时期由于受教育者面窄、人数少.从事教育的人也极少.教育管理一般不成体系.主观性和随意性极大.到了近代.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管理工作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和重视.在“二战”废墟中迅速恢复国力的日本人就极重视管理的作用.他们把管理和技术称作是“实现现代化的两个轮子.”在众多的管理工作中.高校教学管理无疑具有独特的社会地位.因为高校是直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级人才的地方.高校办学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未来.而影响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便是高校教学管理.因此.世界各国高校无不在教学管理上下功夫.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在教学管理上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亟待正视和解决.笔者从事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多年.在此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一点粗略的探讨.一、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内涵要弄清高校教育管理的内涵,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管理.关于什么是管理.至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定义.但概括起来有四种情况:第一是从管理的对象来下定义.如美国的E·戴尔认为:“管理是对人而不是对物的管理.”第二是从管理  相似文献   

16.
《老子》是一部伟大的政治著作,“人”与“民”的问题是打开《老子》治国思想大门的一把关键性的钥匙,以“人”与“民”为基础可以将其治国思想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础与一个理想、两个补救,不过两个补救是对两个基础的补救。一个中心,指无为而自然;两个基础,指“人”本与愚“民”;一个理想,指小国寡民;两个补救,指自觉的德性和慈爱温和。《老子》的治国思想虽然有瑕疵,但对当代的政治建设与社会发展依然有其贡献。  相似文献   

17.
狂歌五柳前     
第一次知道“五柳”一词,是小时候读唐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是我从小到现在最喜欢的诗人之一,而他的这首我从小就喜欢的诗里,却有令人头疼的两个词——“接舆”和“五柳”。后来问大人,终于才知道“楚狂接舆”是个响当当的历史名人,连“至圣先师”孔夫子也曾被他“教育”了一通,半天说不出话来,果然狂得有味道;至于“五柳”一词,则是后来读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才知道原委的,而真正对“五柳先生”放旷不羁、淡泊高迈的生命状…  相似文献   

18.
<正> 三、易与占对于占,《尚书·洪范》曾有过记载:“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又说:“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可见,“卜筮人”是一种脱产的宗教职业者,当稽疑之际,可以向他们寻问解疑的途径、方法及其结果,而且还要把握“三人占,乃从二人之言”的原则,意即不可相信一个人卜筮的结果,而是要三人同时卜筮,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而作定夺。由于卜筮的结果与事实常有不符,到春秋之初,卜筮在人们心中便发生了动摇,故有“卜以决疑,不疑何卜”的记载。占也是《周易》的一个方面,是出于对未来吉凶悔吝的怀疑而采用的决策手段。在《周易》作者看来,世界是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但他们又力图探索出一个能预知未  相似文献   

19.
读了《美术研究》1990年第1期发表的《文人画新论》(以下简称《新论》)一文后,对其中一些观点不敢苟同,以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新论》提出:“中国人与希腊罗马人并不同宗,他们与耶和华及亚当夏娃无关,他们也与那种以狩猎活动为主而进入农牧社会的原始种族不同……以采集经济为主而过渡到农业经济的中华原始文明造就了春种秋收,昼伏夜出的集团节奏。”论者认为由于有了以上维生手段的不同,因而产生了中国“原始种族”与西方“原始种族”“视方式”的不同。由于“视方式”的不同,因而“出现  相似文献   

20.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灵的栖息地,它能给你一种安详、温暖的感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及赋《离骚》……他们之所以能完成如此巨著,不是因为他们虽“累”却心中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