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请看等式:根号里的数字2和3,能够穿过根号这堵“墙壁”跑到外面来.我们还可以写出很多“数字穿墙”的例子.如看到这些个例子,你一定认为这是偶然的巧合吧.因为大家都知道,对于一般根式中的数来说,是不能随便“穿墙”移到根号外来的.其实这种偶然的巧合中还隐藏着一般性的规律:你可以利用这个等式,写出许多类似的式子来.数字穿“墙”@陈德前  相似文献   

2.
一、教育技术及其对教学的一般作用教育技术“不仅仅指使用某种有形的工具的技术,也包含教育中的一些方法和手段”,“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它可以分为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两大类。”①物化形态的技术,是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即教育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物质条件及其硬件技术,如教学模型、投影仪、录像机、计算机等教学手段及其相关技术。智能形态的技术又叫软技术,指以抽象形式表现,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是指“教育过程中的一切方法、技能、操作程序或策略体系。”②教…  相似文献   

3.
一、背景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已跨入了信息与数字化时代,数学与各行各业的关系日益密切,数学的应用迅速进入了人们生产与生活的许多领域.“高科技本质上是数学技术”这一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例如,军事上和商业活动中广泛用到的密码技术、医学上广泛应用的CT成像和核磁共振技术、天气预报等领域中采用的大型数值计算技术等,都是建立在数学的基础上.因此,世界各国现在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更加强调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过程.而数学建模正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些年来,数学建模教学在一些西方国家,诸如美国、英国、荷兰、丹麦、澳大利亚等国的数学教育界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将“问题解决、建模的应用”列入大会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普遍认为“问题解决、建模和应用必须成为从中学到大学所有学生的数学课程的一部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当今,计算机技术迅速普及,教育技术应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多媒体教学发展得如火如荼,熟练操作多媒体将是未来教师们的必备素质。现在很多师范院校都为师范生开设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其次,不仅是教师,对学生也是如此。未来的学习必须能熟练地操作电脑,以便更好地学习,所以,如何使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更好地利用现代技术,是教育技术需要研究的一个很大的课题。再,联网迅速发展,“空中课堂”、“网络教室”等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些都需要教育技术的支持。就在今年暑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以新思考网(http://www.cersp.com)为依托,成功地举办了网上教师研修活动,充分显示了网络在教育领域中的魅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数字城市"及其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城市”是一个能够实现城市综合管理与决策支持的、虚拟的、具有开放性的城市模型.地理信息系统、遥感、虚拟现实、网络和多媒体及海量存储等多种技术的高度集成与应用,是实现数字城市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单立 《宁夏教育》2005,(11):41-41,43
我国课程计划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课。遗憾的是,除了学校,我们既没有实施"活动"的场所,也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作保证,以致“活动”课仍在学校、课堂上进行。  相似文献   

7.
一、声知识在音乐上的应用1.合唱中“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中的“高”和“低”是指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分析与题解在音乐演唱会上,合唱中“高音部”和“低音部”中的“高”和“低”是指音调,而引亢高歌中的高是响度,男高音和女低音是指音调.在乐器方面,  相似文献   

8.
“流”技术是当前计算机软件技术中的一种新型网络程序设计技术.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Delphi语言为平台.从文本、图形和声音方面介绍“流”技术的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9.
每一个时代都有特殊的环境、主题和任务,思政课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其思维、内容和方式。技术的特点是赋能,数字技术作为这个时代有力的引擎和工具,能够切实推动思政课理念“新”起来、资源“多”起来、方式“活”起来、效果“强”起来,契合了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需要。但数字技术在赋予思政课“大平台”“大课堂”“大师资”等新动能的同时,也面临着育人主体数字理念认识不足、数字素养参差不齐、数字资源整合利用不够、数字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等现实困境。要依托数字技术,在理念创新、主体参与、内容供给、方法采用、环境保障等方面着力,系统推进数字化时代的“大思政课”建设。  相似文献   

10.
加快完善师资培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信息化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其内涵也在同步地延伸和扩展,自概念提出至今,对教育信息化的界定就不统一。从最初简单地认为信息化仅仅就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到认为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对传统领域(包括产业、管理、组织等)的改造,其内涵也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嬗变。在西方,极少使用“信息化”的提法,他们通常使用ITE(IT in Education),指的是“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笔者认为,未来教育信息化包涵着更广泛的内涵,需要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它是指利用现代信息网络通讯技术以及数字资源构建社会化数字学习环境,继而引发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与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创新以及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扩散。  相似文献   

11.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果的两个因素是“设计技术”和“应用技术”。设计技术应考虑:1.计算机界面的认知工作量大小;2.本密度和屏幕密度;3.特定画面区域;4.本、图片、图表和图形等因素;应用技术则要注意交互距离控制、交互性与学生的内部因素的整合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长沙市芙蓉区育才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有、用、改、研。“有”指硬件建设,该有的要有;“用”是目的,包括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改”是将现代教育技术融于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学质量;“研”是以应用促科研,以科研提高应用水平。“研”是对用和改的保障和指导。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3.
数字人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虚拟技术,利用数字化的虚拟人物,事项相应的数字人服务功能,在医学、教育、科研、服务等领域多有应用。在专业教学领域中,数字人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以其“智能型”“交互性”“个性化”的教学特点,充分发挥出相应的教学优势,充分提升专业教学质量,促进专业教学面向现代化发展。目前为止,数字人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通过本文的研究,力求完整客观地反映数字人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4.
由于数字电路是利用上升沿,下降沿很短的脉冲信号,所以会向外部放出包括高频成分的多余电磁波(噪声),而且对外部来的电磁波(噪声)敏感地响应,造成误动作。另外在电路内部也存在线间产生交调失真及数字器件的通/断时电流急骤变化引起电源电压变动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都是模拟技术。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技术教育”,即是指技术范畴中的教育活动,其内容包括技术原理、技术知识、技术方法、技术设计、技术操作等与“技术”紧密相关的诸方面。  相似文献   

16.
双核家庭     
《初中生》2011,(11):19-19
随着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双核处理器几乎成为电脑的标准配置。“双核家庭”是指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双方以前都是各自家庭中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从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遵循“高职两年制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现代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开发的思路与框架.  相似文献   

18.
耿美香 《语文知识》2004,(12):18-18
缩略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中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它指的是原来固定的说法经过压缩简略而形成的词语。标数总称词就是其中的一种。用数字概括一连串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词语的项数.然后提取这些并列词语中的共同语紊,形成“数词 共同语紊”的结构。这就是标数总称词。如“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中有四项并列的短语,每个短语中有一个共同语紊“有”,因此就用“四”概括项数.同时提取共同语紊“有”.构成标数总称词“四有”。当然,这  相似文献   

19.
数字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生存成为普遍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人的思想引导、价值观塑造为价值旨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的系统变革、智能升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的动态过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融合中的潜生风险、内在张力以及进阶逻辑等,遵循“问题驱动+目标引领”、“伦理限度+功能效度”、“系统进化+迭代升级”的原则,在理论研究、基础建设、实践探索方面系统谋划、持续发力,以数字化赋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谁来讲道理”和“怎么讲道理”是数字思政面临的一个崭新问题,它涉及到如何界定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与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之间的关系。基于人工智能的主体性争议,智能系统不能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实践主体,不具备交往主体的社会属性,缺乏思维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技术中介的人工智能赋能教师“讲深”思政课中的真理和情理;拓展“活化”思政课道理的实践场域;助力学生“感悟”思政课中的道理。在数字思政实践中,要明晰“教师—人工智能”的关系,构建以师生为中心的思政教育类人工智能,加强对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实现算法模型从可解释到可信任的逻辑,真正实现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