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乡族的传统文化中有吃平伙的习俗,居住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的东乡族群体,依然保留着这一习俗。本文以池滩村的东乡族群体为个案,对这一习俗的发展过程和形成原因作了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民俗”这一概念产生以后,不断地被阐释,而中外学者做出的任何一种阐释都不是民俗阐释的终止,没有所谓标准的阐释,因而对民俗概念的阐释就一直在进行。因之,民俗概念就有了自己的“历史”一一认识主体对民俗的理解过程。民俗处在历史的进程中,这就为民俗的阐释预设了潜在的空间,也决定了我们对它的充分理解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民俗”的阐释是民俗学者始终要关注的基本课题。  相似文献   

3.
“聻”、“魙”都是生僻字,但因与止鬼民俗相关,奇特而有兴趣,近年来民俗文化论著往往专及,读者自然欲详知它们的音义。而四种大型语文辞书的收载和音义注释既详略不同,兼有歧说疏误。因而有必要对这两个难词详作辨析。  相似文献   

4.
古典文献中“风俗”与“民俗”存在语义差异.古人多使用“风俗”,“民俗”地位并不彰显.然随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风俗”地位衰落,“民俗”地位上升,二者固有关系被倒置.这一变化的发生与近代社会的转型有着密切关系.从语义流变的角度,可以看到词语文化地位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大红大绿”是现代人着装配色的大忌,在某种程度也是“俗不可耐”的代名词,我也小心翼翼地躲着这两种颜色;但在陕北,我看到了“大红大绿”的神奇魅力。在一个民俗展览中,我看到许多艳丽醒目的刺绣作品,有围涎、布老虎、童鞋、披风、鞋垫、床单、炕围、门帘、枕套、烟  相似文献   

6.
“走水尪”是一种产生于闽南地区,随闽南籍移民带到台湾,并在移居地落地生根的特色民俗活动。闽台两地“走水尪”民俗虽一脉相承,但由于文化环境的差异,无论是具体形式还是其文化意义,都产生了差异,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探析这一民俗在两岸之间的传承与变迁,阐明要发挥传统闽南民俗活动的文化纽带作用,推动两岸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概述 民俗文化是指以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为写作对象的文学形式。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它一诞生就带有社会性、整体性的特点,这就是因为它是民众的意愿和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在特定时空中的一种集体体现。 民俗一词在近代以来作为一个固定的学术名词而普遍使用,还是在1846年之后。该年,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W·J·Thoms)正式提出了“民俗学”这个学术名称。我国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引进这一门新兴学科的。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用“民间的风俗”来解释民俗一词的含义较为确切。理由是: 首先,“民俗”突出了“民…  相似文献   

8.
“春牛首,秋栖霞”是南京人岁时民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根据相关文献史料,对南京民俗“春牛首,秋栖霞”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揭示了这一民俗形成的原因,指出这一民俗产生于明朝中后期,定型于民国。  相似文献   

9.
李斐 《文教资料》2010,(9):22-23
同是“牛”这一动物实体,中日两国文化中所蕴舍的文化涵义却有所不同,本文从语言与民俗两大方面.对牛在中日两国中的文化涵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高丙中以为民俗有其“作为传统、历史现象”的一面,却又因“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民俗的“消逝”,主张取消民俗的“传统性”标准,拓展民俗概念的内涵。关于民俗之“民”,高氏以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他还抽掉了“传统性”对民俗的规定,实现了对“俗”的内涵最大量扩充。本人认为高氏对民俗概念的扩充违背了学术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其对民俗之“民”和民俗之“俗”的解释会使民俗研究对象失去独特性或封闭性,使民俗学失去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依据。本人以为民俗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中、下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承文化。我国拥有丰富的民俗资源,将保证民俗研究的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1.
“民俗语义词汇”富含独特的语言文化特征,在目的语中几乎找不到文化内涵完全对应的词语,所以翻译这些词汇格外棘手。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框架,指出对这些文化词汇的翻译应该以“最佳关联”为目标、“关联域”为中介、“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传递为原则。但是当这两种意图不能被兼顾的时候。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  相似文献   

12.
“中”一词,历来训释只停留在室中间的天窗;“中庭”一词,训诂学家都释为“庭中也”。本文从古代房屋建筑、祭祀、民俗、礼仪入手,分析了“中”和“中庭”的真正含义,同时把二词与“中泽、中陵”等词区别开来,从而扩大了两个词义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动物词“鼠”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汉语中的“鼠”具有双重寓意,富舍奇特的民俗色彩,比英语中的“鼠”更能传达丰富的内涵。进而探究了鼠的自然属性及民族生活方式、历史背景、文化习俗等方面对其文化意义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典妻”,作为一种野蛮的民俗,在中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它已经沉积为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许杰《赌徒吉顺》、柔石《为奴隶的母亲》、罗淑《生人妻》是现代“典妻”题材的代表作,作家们从解剖这一大众习以为常的民俗人手,展开了对封建专制文化与国民劣根性的猛烈抨击,对挣扎在封建男权文化下的女性群体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与关怀。  相似文献   

15.
民间的风俗习惯叫民俗。“社”这个字反映了许多民俗。“社”的左旁是“礻”,它是“示”的变形。凡从“礻(示)”的字,意义多同神佛或鬼怪有关。迷信的人认为天地万物的“创造  相似文献   

16.
“直译”与“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应用最普遍,是最常见的两种翻译方法。两者之间存在相同点和异同点.有其各自独特的特点。本文首先探讨了“直译”与“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在应用中体现出来的各自特点,及其所使用的语义场与语域:其次探讨了这两种翻译方法所使用的不同的背景及常出现的误区。  相似文献   

17.
西汉时期,“风俗”、“习俗”问题,经常引起朝野的深切关注。那时人们所说的“风俗”、“习俗”,大体上有两种含义。其一相当于我们所说的“风俗习惯”,即一个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原因而长期形成的乡风民俗,这些乡风民俗世代相沿,具有较强的传统性和稳定性,在不同地区之间,又有明显的差异,即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其二相当于我们所说“社会风气”,即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比较广泛的参与和影响,又引起普遍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生活中 ,人们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分别使用“优质优价”和“质优价廉”的说法 ,这个时候或许人们并未对这两种说法各自的合理性和可能性表示怀疑。但是 ,我们一旦把这两种说法放在一起使用 ,就会看到二者是矛盾的 ,似乎至少有一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因为同为优质缘何有“优价”与“价廉”之别 ?在此 ,我想对这两种情形各自存在的条件或者说形成的原因作些简要分析 ,并浅析一下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先分析一下“优质优价”。概括地说 ,“优质优价”存在于两种条件之下或者说形成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 ,“优质”商品 (与同类普通商品相比…  相似文献   

19.
【概述】风俗,亦称民俗。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为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文化。民俗一词在近代作为一个固定的学术名词而被普遍使用,还是在1846年以后。当年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首先正式提出“民俗学”这一学术名称。我国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引进这门新兴学科的。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专门论述民俗的书———《风俗通义》(应劭)。在全球,不同种族、肤色的民族有着不尽相同的风俗。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体现出这一点。大体上说来,风俗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相似文献   

20.
“灯笼”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既可用来照明,又有吉祥、光明的寓意,这种古老典雅的民俗工艺,至今在台湾仍十分兴盛发达。灯笼的制作是竹编与彩绘这两种民间技艺的有机结合。在台湾,最常见的灯笼是竹灯和伞灯。竹灯是用质地强韧、富于弹性的桂竹或麻离竹劈成竹篾编织而成,造型主要有圆形、圆柱形或橄榄形,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