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会会 《浙江档案》2007,(11):53-55
鸡毛换糖,相当于北方的货郎担行业,特指义乌农民利用每年的农闲季节,肩挑糖担,手摇拨浪鼓,用本地盛产的红糖熬制成糖粒或生姜糖粒,去外地走村串巷,换取禽毛兽骨(主要用作种田肥料),博取微利,  相似文献   

2.
陈丽  潘文年 《出版广角》2021,(21):52-55
美、英、日、法、德等出版业发达国家凭借政府政策、财政支持和行业协会等诸多优势,实现了出版业的快速国际化,通过税收政策支持对外出口、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不同部门共担职能、发挥协会作用等措施鼓励本国出版业积极"走出去",对我国出版业"走出去"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3.
顾名思义,所谓“中性”报道是指那种既不是纯表扬,也不是纯批评的报道。这种报道真实、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揭不社会问题,寻求解决办法。象《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光明日报)、《关于物价的通信》、《饮食科学文明在呼唤》(新华社)等报道都完整地叙述了事物的过程,客观,公正地反映了事物的全貌,避免了那种好就好得玲珑剔透、白璧无瑕,坏就坏得一无是处的片面性的写法,使新闻从狭窄的胡同中走了出来,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本文试就“中性”报道思维活动的特点作一浅陋的探讨。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  相似文献   

4.
就像是要把一切都在旦夕间“数码化”了一样,在我们生活中纷纷出现了数码相机、数码电视、数码电冰箱、数码洗衣机……恐怕还会有更多我们认为根本没可能被“数码化”的事物,在下一秒钟,就以“数码XX”的姿态出现判作的面前。就连有上千年文明史的印刷业,也要不甘寂寞、不甘落后地相继推出数码输入排版系统、数门印刷系统。数码打样恐怕是数码时代带给我们印刷人的又一份厚礼了。谁不向往先进、高效率的新技术,但每个人又是保守客观的,会对任何新鲜事物又迎又担。直到有一天,证实其无害了,别人也确实在用了,自己才会慢慢地去接受…  相似文献   

5.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谓真实,就是跟客观事物相符合。但是,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的,事物本身的多侧面性、作者的主观倾向性和选材的随意性,可以轻易地对人和事从某个正反视角进行报道,这往往造成新闻中具体事实不假,而新闻所反映的主题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事物本质的失真现象。失真,按《辞海》的解释:“就是走了样,与原来的形状、性质、意义或精神不符。”它给人以似是而非之感,使受众产生不信任感,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下决心杜绝失实报道的同时,解决新闻失真问题,才能保证新闻真实性的生命之树长青。新闻失真,记者和编辑都有责任。从采写上来  相似文献   

6.
贝琪 《编辑学报》1991,3(1):49-52
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评价——社会评价是客观存在的,对科技期刊编辑的评价也不例外。但是这种对事物客观上存在的各种评价往往并不具有比较好的客观性,因为评价本身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反映,如果主观意识没有如实地或比较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那么对事物的评价就会是不公正合理的或者说不具有比较  相似文献   

7.
事物的艰难并不见得引起恐惧.最害怕的是人对事物的艰难全然没有办法把握.对它的后果完全不可预知。人类进步大抵是不断地化解不确定性事物的过程。所谓化解.实际上是安排一种制度或程序.让人足以应付不确定的事物。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教科书都把质定义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张耀清在《争鸣》第二期提出了新见解。第一,一事物和他事物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本身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定性,这个内在规定性指的就是这个事物的自然属性。但仅此而止,并没有完全把握质的含义。第二,自然属性相同的事物。由于数量的不同,或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不同,它们的功能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四、夸张。在一定的语言条件下,有意言过其实地夸大或缩小所形容的事物,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增强表达的效果,惹人注目。新闻标题不同于文学作品,一般情况下不运用夸张的手法。但有时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生动形象地揭出事物的本质,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这种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林黛玉的“葬花词”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句。若是从新闻的角度来欣赏这两句诗,却能有小小的启发,这就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人类社会,事物的变化,同过去相比,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怎样把人们惯见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来,既有回顾,又有远瞻,不走旧辙,赋予新意,这的确需要笔下有一定功底!  相似文献   

11.
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和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顾名思义.广播通讯便是广播电台播出的新闻通讯。既然广播通讯是新闻通讯的一种,那么.它便具有新闻通讯的新闻性、形象性和论理性等特性。从事广播通讯的写诈.必须了解广播通讯和新闻通讯之间的共性。然而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所说,“”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持殊的根据.也…  相似文献   

12.
所谓信息,即是指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定性的减少或消除(1)。而模糊信息则是以界限模糊的形式表示事物的属性和运动形态的信息(2)。其产生根源在于客观事物本身界限往往不分明,呈现“亦此亦彼”性。模糊信息在新闻内容中以语言文字、声音、画面等多种形式表现。另外,文字等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或通过特殊组合而呈现出的模糊状态也是新闻中模糊信息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王新中 《现代传播》2007,(1):157-158
一、审美的范畴“审美”即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这就涉及审美内容和审美界线的问题。事物和艺术品中间有一个“或”字,这说明了审美内容的不确定性。在非常宽泛的领域内,我们都能够进行审美活动。当前,人们的审美早已不局限于“高雅”的古典建筑、古典绘画和雕塑,而是正在向着多方位、多元化地研究审美对象上发展。  相似文献   

14.
谢颖  孙峥 《视听纵横》2004,(4):77-78
人们把一些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事物或不可能出现的现象,在电影电视广播等载体上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经过复杂的技术手段,塑造出与所描述的事物或现象神似的,有灵性的,有语言表达能力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被称为虚拟角色。虚拟角色虽然常常没有我们能依赖视觉感知到的实在的形体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信息的哲学思考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是事物运动的存在或表达形式,亦即事物内部联系的存在或表达形式。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只要有物质和能量,就必然有信息;没有信息,事物的运动便无从谈起,而没有运动的物质和能量是不存在的。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只有依靠信息的媒介作用才能得以实现。因此,物质、能量和信息都是客观存在。可以说,包含了物质世界和精神运动的信息是最广义的信息。世界处于无限的运动之中,这就决定了信息的无限性。物质和能量是无限的,信息同样取之不  相似文献   

16.
<正>根据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安排,8月7日上午,省档案局局长黄凤平结合近段时间以来的理论学习以及到基层调研的所思所悟,以"守初心,担使命,全力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为全体党员讲授了一堂生动的主题教育专题党课。"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  相似文献   

17.
新闻标题有时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和事物的名称,只是借用被人们所熟知与本事物有着内部或外部的紧密联系的特征或属性来代替它,使标题趋于具体实在、形象生动,借以收到活泼引人、简练含蓄、幽默含情的修辞效果。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借代。 借代,是由本体与借体两部分组成,只是运用时借体出现而本体不出现,因而借体一定要具有明显的代表性,让人一看就明白。常见的有这样几种: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播》2006,(9):43-43
《新闻论坛》2006年第3期发表苏怀亮的文章《新闻报道多些立体化》。 文章说,我们不少读者批评报纸不真实、不可信,实际上并不是因为报纸发了多少纯属子虚乌有的假新闻,而是那些绝对好或绝对坏的、与事物原貌有距离的新闻报道,在读者中积淀起不可信的因素。克服这些毛病,其办法就是使新闻报道立体化,向读者展示事物的全貌,包括其不同侧面。  相似文献   

19.
高铭 《新闻窗》2012,(2):45-46
一、隐性采访及其成立的条件隐性采访一般是指记者不公开身份、不暴露采访目的,通过偷拍、暗录等方式去观察和了解事物,以获取公开采访不易得到甚至不可能得到的新闻材料的采访方式;或以体验式或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新闻报道中,有些明明是客观事实,读者却疑问重重,将信将疑,甚或起到了负面作用;而一些新闻报道却能很快获得读者认可,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后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记者、编辑在采写、编辑稿件的过程中,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逆向思维,因而强化了报道的深度。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相反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发现别人对此事物认识忽略的问题,或没有挖掘出的新闻事物,或别人不曾采用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