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德国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职教师资队伍保障,而高质量的职教师资队伍得益于德国职教教师教育专业设置的职业性、专业能力的复合性和专业学习内容的专业性。作为职教教师专业教育基准的“职业性专业标准”是德国职教教师在专业科学及专业教学领域发展的根基,其开发的核心问题在于应抉择科学取向还是职业取向。当前已开发的标准在突出职教教师教育的专业性与职业性、融合专业科学与职业知识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突破,未来还需继续发展作为其理论基准的“职业科学”,为职教教师特有的“职业性专业”提供学科根基与内容源泉。  相似文献   

2.
职教师资培养的基本属性和课程设置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职教师资培养上的两个基本属性问题,即学科性和师范性、工程性和职业性问题.针对当前职教师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其师范性和职业性.而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改革具有三方面的内容,即制定开发与职教师资培养要求相适应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整合专业和教育课程,改造专业技术课程,开发"劳过程导向的职业技术学科"课程;重视和加强专业教学论的开发和教学.  相似文献   

3.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证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建立了“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三性合一的“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综合宽泛的通识教育课程、工作导向的专业教育课程和突出实践的教师教育课程三部分组成,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三个模块之中.  相似文献   

4.
以S高校为例,对标《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调查分析专升本职教师范生职业能力现状和培养状况。结果表明,职教师资培养院校在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目标契合度不够、教师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割裂、跨界协作欠稳固、师资队伍双师素质缺乏等问题。因此,职教师资培养院校应以“三性”培养为主线,深化高本“三二分段”职教师资联合培养;以专业发展为导向,增强教师教育课程与学科专业教育课程的契合度;以实践技能为重点,构建稳固深层的跨界协作培养模式;以双师素质为基础,加强教师队伍专业素质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5.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职业教育也不例外。目前,上海正在实施“10181”职教课程改革计划,其他各地的职教课程改革活动也蓬勃展开。然而,审视我国职教课程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课程开发中常常忽视开发相应的评价体系。这往往导致课程设计与开发人员无法获得全面有效的信息,从而给课程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带来了很大困难。为确保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质量,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加强职教课程评价工作,重视职教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本文主要介绍英国职教课程评价体系的若干问题,借他山之石以期推动我国职教课程评价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片面追求“以就业为导向”的市场功利诱导,忽视了人才培养目标“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高素质”。笔者以开设人文素质课程西域诗歌欣赏的依据、背景、职教特色、课堂改革、多媒体运用、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进行全方位的设计思考,力争开发出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文素质课程。  相似文献   

7.
本刊从今年第1期开始,分12期连载了蒋乃平先生撰写的树“宽基础、活模块”的再思考》系列文章。其目的是想通过这组文章,向职教同仁较系统、详细地介绍《集群式模块课程(宽基础、活模块)──KH模块》的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以推进职教课程模式的研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教课程模式尽绵薄之力。课程是连接教育与社会的桥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加强对课程的改革与开发是教育改革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特别是职业教育,不但专业多,而且其课程必须及时地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因而课程改革与开发的任务更加繁…  相似文献   

8.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本文以《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实践为倒,改革一切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以现代职教理论做支撑,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突出高职教育以“能力本位”、“就业导向”为主的特征,推进“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扎实推进改革,与时俱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职教改革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15万职业教育骨干教师,开发80个专业的师资培训教材。15万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将通过国家和省两级组织实施,同时依托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基地,开发80个专业的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支持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职教课程改革,必须实现职教课程结构的矛柔性化,柔性化的课程结构,必须实现课程内容的合理设置,体现专业设置的灵活性,课程结构柔性化更充分体现了职教课程是一个“多元互动”的动态系统。  相似文献   

11.
在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背景下,职教硕士专业学生更需要不断提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与教学论”为例,针对互联网+翻转课堂的特点和职教硕士的培养目标设计调查问卷,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设计全方位及时的评价修正机制、以学生为中心、相似课程间资源共享、搭建交叉学科的课程—评价一体化平台、运行智慧课堂和智慧学习工场等建议,为更好地提高互联网+翻转课堂的学习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师范生作为职教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师范能力是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依据《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四个维度的培养要求,基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三项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能力比赛的师范能力需求,提出“班级建设、课堂教学、课程开发”三维一体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师范能力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3.
基于“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要求,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应体现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融合,教、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与理实一体等特征.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自动化专业依托吉林省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联盟,以职技高师院校、企业、中职学校为主体,三方在明确“双师型”职教师资内涵和开发教师能力标准的基础上,共同构建“三平台、四层次、五证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职业性、师范性、技术性”的办学特色,强化职教师资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取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着重从宏观角度论述职教课程改革的取向问题。认为课程改革的理念是课程要首先指向人的发展。必须在对现有课程“辩证的否定”的基础上来重组和开发课程。职教课程应该具有研究性,综合性和开发性。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所发生的职业教育变革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元制模式、CBE模式和MES模式作为一种舶来品对我国的职教改革功不可没;“宽基础活模块”模式、“项目课程”模式具有本土特点而后来居上。上海地区有着如“1018工程”的改革特色,但职教课程上仍然存在着专业教学基本上还是三段式课程模式;课程体系与就业岗位有较大距离;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不够紧密等突出问题。我们认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作为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车床加工”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避免了传统职教课程中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弊病,设计和开发的过程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为‘‘工学结合”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课程实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教材是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一类,有较强的理论性、职业普适性。基于《财政与金融》教材的开发实践,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应以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价值基础——价值引领、终极目标、职教特色、市场接轨和形式要求为依据,以坚持立德树人、多元主体协同、体现务实和“四新”、数字技术赋能为理念,构建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框架;创设多种融入方式,凸显价值引领;依据职业标准设计专栏,提升职业素养;校企协同共研内容,呈现务实和“四新”;精心配置数字资源,适应教育新生态,以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高质量建设。  相似文献   

18.
“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观是以“能力本位”为中心的当代最新职教课程理念。本文从思想基础、运作机制、课程模式三方面论述“就业导向“职教课程的基本概念。详细叙述了四个必要条件和七个要素。并指出实施“就业导向”职教课程必须与行业企业需求、学生就业生涯、职业资格证书、生产岗位规范充分协调。  相似文献   

19.
基于“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导向"职教课程观是以"能力本位"为中心、促进学生充分就业为目标的当代最新职教课程理念。本文从思想基础、运作机制、课程模式三方面论述其基本概念,又详细分了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育过程、考核评价四个基本要素,全面评述其结构。最后强调实施"就业导向"职教课程必须与行业企业需求、学生就业生涯、职业资格证书、生产岗位规范充分协调。  相似文献   

20.
我国职教课程改革方向之一是模块化课程的开发与运用。本文对模块及模块化课程的内涵进行了解释,由于模块化课程的特性及其优越性,它比较适合于职教教学。蒋乃平提出的“集群式模块化”课程模式是运用课程模块化的思想而构建的,适合我国职教发展的需要。但在开发与运用模块化课程时,要扬长避短,注意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