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2年至1986年,我们与边春光同志在文化部出版局共事。他的猝然辞世使我们感到非常震惊的悲痛。缅怀我们一起工作的四个春秋,深深地感到春光同志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并发扬的优秀品质,其中突出的一点是他那种革命的原则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2.
3.
4.
1985年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一个从事出版科学研究的专门机构--中国出版发行科学研究所在北京正式成立(1989年更名为"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版科学研究工作相对薄弱。王益同志曾在《出版工作》发表的文章中说:“像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而且在世界上影响甚大的国家,对出版、发行的学术研究工作落后的现状是相当惊人的。” 相似文献
6.
7.
他走了,带着对于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一片深情,带着关于出版研究的宏伟设想走了! 他走得那样匆忙,没有任何准备,没有留下遗言,便猝然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然而,他给我们留下的,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绵绵不尽的思念…… 相似文献
8.
1986年10月24日下午,我国第一个新闻出版专业纪念馆——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落成开馆典礼在清凉山上隆重举行。近百名当年在延安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老同志,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参加这一盛典。我望着在落日余辉 相似文献
9.
去年12月29日,北京传来噩耗:边春光同志因心脏病突发而猝然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的过早的离去,是出版事业和出版科研工作的一大损失。本期我们刊发一篇特稿——《润物细无声——记边春光同志言传身教二三事》,藉以表达本刊编辑部对逝者深切的悼念。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局长边春光同志在十月十六日的闭幕式上讲了话。他讲了五个问题。一、关于这次会议。边春光同志说,从庐山会议到这次泰安会议,经过儿童读物的作家、儿童教育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出版印刷发行工作者的的共同努力,还有新闻界以及其他 相似文献
11.
12.
14.
15.
16.
17.
18.
关广富同志是中共湖北省委原书记,“广富同志”是下级对他的昵称,他也乐意大家这样称呼自己。在我眼中,他是一位好领导、好同志、好朋友。他任职期间,我是省直一个不大不小部门的头,他作为省委一把手,可以说是日理万机,但却十分关心我们这个部门和部门的职工,给予很大支持和帮助。我和他先后离职休养,好多次我都想去看望他、问候他、感谢他,却因懒惰和大意未能成行。昨天(2016年4月21日)早晨看到《湖北日报》头版刊登他因重病住院治疗无效于4月16日逝世的消息,内心为之一震。我失悔知道消息太晚,没有去医院探视这位可敬可亲的好领导,表达我的谢意和歉意。我以为他虽已高龄,但身体不错,不意这么早就先我而去,哀念之中又觉自责。我翻检当年的工作和生活日记,往事一件件在心头涌现,不能自已,情不自禁想留下一点笔迹作为对他的怀念。 相似文献
19.
20.
范长江同志离开我们18年了。回忆他的生前,我曾在三个不同时期和他有过接触,并在一起生活过。第一次是1940年在重庆,我在长江同志直接领导下的国新社重庆办事处工作近一年。长江同志早在新闻界享有盛名,我对他怀有敬慕之情,能在他领导下工作,自然感到十分高兴。国新社是由长江同志和我国新闻文化界一些知名人士发起创办的。国新社在重庆同新华日报的关系至为密切,是两个并肩作战的兄弟单位,共同为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到底,反对国民党妥协投降的行径而斗争。在重庆,长江同志还是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领导人。“青记”在“陪都”团结了相当一部分新闻工作者,引导他们走向进步,做了种种有利于团结,有利于抗战的新闻报道,或至少取客观、中立的地位。长江同志在重庆期间,还进行了极其广泛而频繁的社会政治活动,特别是在新闻、文化、学术各界里及其他上层社会人士中,做了大量的有益于抗战,有益于进步的工作。当时,虽然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