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讲述人类创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讲述历史人物的创新事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需要符合时代的需要,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一讲话精神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事业和人民教师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教改方向。早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倡导创造教育,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主张。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紊质教育的灵魂,因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要适应21世纪竞争的潮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一、创新的内涵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一词具有丰富的内涵,从本意上讲,他有三种含义:一是指创造新工艺、发明新方法;二是指建立新观念、新制度;三是指将已掌握知识应用到新领域,并创造新效益。从广义上讲,它属于意识领域的范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创新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教改方向。早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倡导创造教育,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主张。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要适应21世纪竞争的潮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谈几点体会。一、营造宽松环境,激发创新动机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指出…  相似文献   

6.
梁明权 《广西教育》2004,(7A):76-76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课改的一个核心理念。笔者认为,创新意识与灵感这种心理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灵感与创新有何关系,在教学中怎样开发灵感、培养创新意识呢?  相似文献   

7.
“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性能力等几方面。其中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  相似文献   

8.
许华庚 《云南教育》2001,(21):21-22
创新是新世纪的主旋律,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创新,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因为创新意识对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行为,不通过一次次创新实践,自然不可能形成创新能力。要全面提高小学生数学素质,就要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一、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习本身就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赞可夫也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  相似文献   

9.
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是当前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作为人的一种素养,其基本内涵包括:独立的意识和能力,突破的意识和能力,发现的意识和能力,重组的意识和能力,应用的意识和能力。这五个内涵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必须:第一,以创新为目的;第二,以学生为中心;第三,以问题为中介;第四,以开放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刘萍 《云南教育》2004,(20):44-45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2l世纪社会的发展需要,小学数学教育在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很根本的一条路就是要靠教育。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课堂教学是一个启发、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场所,本文就此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2.
郭桂荣 《湖北教育》2004,(23):48-4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相似文献   

13.
创新已成为中华民族复兴时代的主旋律,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就要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工作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创建宽松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一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新世纪的突出特点是创新。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因此,中小学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教育肩负着培育民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任,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先进民族之林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学习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那么,高中语文怎样结合学科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而临的一个新课题、新领域。学校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从实施课堂教学做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那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笔者淡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陈德维 《小学生》2010,(7):49-4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结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在大家都在议论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创新人才既要具备创新意识又要具有创新能力。首先,创新意识是属于世界观的范畴。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十七、八岁的时候形成的,而这个年龄段也正是在初中、高中时期,不能设想一个从小没有好奇心、  相似文献   

19.
徐婷 《小学生》2010,(9):14-1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20.
我们认为,徐光考老师的课例设计比较成功,原因是:一、重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才的创新意识显得特别重要,江泽民主席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德国心理学家海内尔特也说过一句切中时弊的话:“今天的学校忽视促进创造力,而且常常跟创造力作对.”一些有识之士更是大声疾呼: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当前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徐老师的设计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平面直角坐标系,而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动手参与中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