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难之所以成为苦难,是因为你不期望的东西在你毫无准备之下突然降临在你的身上,而你不得不接受。面对“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的苦难,史铁生以洋洋洒洒却又凝重沉滞的一万五千言,始终在逼问自己灵魂三个问题: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写作。他的沉思,在给我们灵魂震撼与洗礼的同时,又引领我们不得不思考: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相似文献   

2.
《我与地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读导言】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解说: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阅读本篇,可以说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文章比较长,因而把握线索非常重要。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自读程序】  1.默诵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怀念母亲的经典作品,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我与地坛》的第二章以感人至深的力量打动了众多的读者。那么,该章为什么具有如此强烈的感人力量呢?这是探索文本表达艺术的关键问题。教材编者认为:“史铁生的思考发自内心深处,执着而坦诚,这正是这篇散文的感人之处。”[1]教材编者的观点代表了主流观点。  相似文献   

4.
去过北京,并且痛痛快快地在那儿呆了一个多月,该玩的地方都玩过了,却不曾想到还会有一个地坛。若不是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我恐怕真的要将地坛错过了。 很喜欢《我与地坛》,也爱屋及乌地想亲临  相似文献   

5.
4月7日晴虽然这本书中的有些文章早已在初中的阅读练习题中出现过,但是再次拜读后我又有不一样的体会。同时我自知仅凭自己现在的阅历不能完全体会到文章更深层的内涵,所以就在此把自己的一些小体悟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6.
现在的孩子 ,不是“小皇帝” ,就是“小公主” ,一大家子人围绕他们转 ,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漠视友情、亲情 ,甚至漠视母爱。针对这种情况 ,我借助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母爱”课。根据课文节选的第二部分内容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目标 :理解作者对母爱的感悟 ,感受自己生活中的母爱。学习这一部分时 ,我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 :从课文中找出母亲关爱理解“我”的句子 ,哪些地方特别打动你 ,谈谈你的理解 ?问题一提出 ,同不们便快速阅读、圈点 ,不一会儿便有同学举手发言。有的同学找出了“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 ,…  相似文献   

7.
杨彬 《文教资料》2010,(14):13-14
文章作者通过分析史铁生在其散文《我与地坛》中对充满哲理的对于人生与痛苦的探索的心路历程,指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即人生而在苦难中顿悟与涅槊——找到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我与地坛》是一首感悟生命的诗歌,更是一篇充满哲理意味的散文,全文洋溢着一种生命本色之美。一、人生悲剧之美悲剧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史铁生的经历正体现了悲剧的这一美学特征。他21岁时忽然双腿残废,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加上“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真是“失魂落魄”。家前面的地坛,荒芜冷落的古园成了“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一…  相似文献   

9.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所写内容明确,一读便知;而且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教学这样的文章,按照常规教学方法,学生和教师都不会有太多的兴趣,这样的教材怎样处理?教学前,我反复思考,认真研读课文,并由此联想到社会上的一些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例,以及目前对青少年进行的素质教育……冥思中,思维的火花突然迸射,我的眼前突然一亮:把课文学习与写作联系起来不就是教学本课的一个最好办法吗?明确了这个思路后,我简化了以往教学中的一些程序,制定了本课教学方案:①教学目标:了解史铁生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的精神。②德育目标:增强对生命的认…  相似文献   

10.
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来开设公开课有两点原因,一是它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几乎是一座精神的富矿,泛神主义、亲情、母爱、对生死的顿悟、对生命的执著……二是它有广阔的对话空间,可以通过生活的表象洞达隐幽的人性。语文教学最应该也最难达到的境界就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本课尤甚。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动,甚至落泪,这是我备课时想得最多的事情。我甚至把学生落不落泪作为这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志。当然不是出于煽情的目的,而是为了让学生有一次感受人性光辉的美妙瞬间,有一次对真善美的高峰体验。据说,那堂课很多人都落泪了,不仅是学生,也包括听课的教…  相似文献   

11.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所写内容明确,一读便知;而且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教学这样的文章,按照常规教学方法,学生和教师都不会有太多的兴趣.这样的教材怎样处理?  相似文献   

12.
一、学情分析及对策 《我与地坛》共七节,人教版教材只节选两节,但篇幅仍然不小。入选部分涉及对生命的思索,作者又有不同于常人的际遇,因而有独特的体验,理解难度很大。授课的对象是刚踏入高中的同学,理解能力相对弱,人生体验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3.
《我与地坛》是一篇值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极生动深邃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所思。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从某种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表现了一个有着独特生活经历的人对生命的深邃独到的思考,也向我们展示了一首深沉、凝重的生命之歌。  相似文献   

14.
第五自然段是全文的亮点,用上一段中的最后一句话引出,水到渠成。第7-8自然段用了"结果"一词,第7自然段用得妥当;第8自然段,宜改为"辉煌"。  相似文献   

15.
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总有一种背脊发冷、心头发热的感觉,我敬重身残志坚、发奋有为的史铁生,更钦佩那位朴实、聪慧、坚强的伟大母亲.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散发出母爱的光辉.犹如春日的阳光,温暖你冰冷的心田,照亮你人生的希望;这篇文章里更充满着一种母爱的力量,犹如冬夜里的火星,激活你沉睡的梦想,燃烧起你青春的激情,扬起你理想的风帆.母亲,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生命个体,以她的不幸和苦难,以她的聪慧和刚强,以她的无言和至爱,为史铁生,也为我们演绎出一曲人生悲壮而辉煌的生命强音!……  相似文献   

16.
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总有一种背脊发冷、心头发热的感觉,我敬重身残志坚、发奋有为的史铁生,更钦佩那位朴实、聪慧、坚强的伟大母亲.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散发出母爱的光辉.犹如春日的阳光,温暖你冰冷的心田,照亮你人生的希望;这篇文章里更充满着一种母爱的力量,犹如冬夜里的火星,激活你沉睡的梦想,燃烧起你青春的激情,扬起你理想的风帆.母亲,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生命个体,以她的不幸和苦难,以她的聪慧和刚强,以她的无言和至爱,为史铁生,也为我们演绎出一曲人生悲壮而辉煌的生命强音!……  相似文献   

17.
史铁生《我与地坛》一直以来被视为“生存的感悟”(汪政、晓华语)的佳作,是“个体对生命的沉思”(陈思和语)。语文课本节选了一二部分,许多论者认为第一部分是写“生死的感悟”,第二部分是写“母爱的伟大”。但这样的说法总让人感到疑惑: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两个部分有两个不同的主题显然是对文本的一种误解,这两部分不可能割离开来,它们必然统一于同一主题之下。那同一主题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是面对苦难的感悟。苦难是史铁生在地坛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苦难的思索中不断将自己从苦难中救赎出来,从而获得了一种生命动力,获得了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苦难成就了他伟大的品格。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他们(指伟人)固然因为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更因为灾难而成为伟大。”而“生存的感悟”“个体对生命的沉思”的理解也仅停留于表面,没有深人到文本的实质。  相似文献   

18.
在史铁生体证与探询生命的终极意义,寻找救赎苦难人生之路的静心之作中,《我与地坛》是绝唱。宗教、神性,或者说是在虚无中寻找意义,是人们在谈史铁生作品时说得最多的话题,也是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平素思想得最多并导引他走向生命更深处的问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阐发的核心话题,关于生命之起源与终结,以及连结这两端的“痛苦”过程的思考。在《我与地坛》,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其中的宗教情思。他以“神性的思维”,通过自己在地坛那十五年里遭遇过的那些人和事,在关于人生命运的思考中,体现其“智慧与悟性”。因此,我认为《我与地坛》是一篇闪耀着宗教神性光芒的“天籁”之作!  相似文献   

19.
20.
史铁生简介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插队延安。21岁时,腿染疾而住进医院,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19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