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鲍照(约414——466年)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杰出诗人,唐代大诗人杜甫曾以“俊逸”许之。①前人对鲍照其人其诗论述颇多,然而,鲍照同时和稍后的人,在论及鲍照时,往往将鲍照与另一个在后人看来并不那么出名的诗人——汤惠休并称为“休鲍”。如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称:“休、鲍后起,咸亦标世。”钟嵘《诗品》亦云:“惠休淫靡,情过其才,世遂匹之鲍照。”可见,在南朝文坛,“休鲍”并称似乎是风靡当世,  相似文献   

2.
谈起南朝诗人鲍照,后人说的最多的是他的乐府诗歌,乐府诗歌中评的最多的是“俊逸”的风格。阐述诗歌风格,往往都着眼于词语的文质、艺术技巧的良莠。至于乐府诗歌的节奏,很少有人论及。笔者认为诗歌的节奏是诗人气质的外化,也是鲍照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值得一探。萧子显在《南齐书&;#183;文学传论》中说,鲍照的诗歌“发唱惊挺,操调险急”,最早概括揭示了鲍照诗歌节奏的抑扬顿挫、铿锵激越之特征:“发唱惊挺”,是指诗歌发端突兀而起,扣人心弦,起始的气势恢宏与后面部分的相对平和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强有力的入笔,大致源自以下两方面:第一、鲍照首创“君不见”’三字组合,并置于句首。反问句起  相似文献   

3.
杜甫在评论他的同时代的诗人时,多次提到了鲍照。如“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流传江、鲍体,相顾免无儿”。“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可见,他对鲍照是很推崇的。王夫之说:“杜陵以俊逸题鲍,为乐府言尔”。说得很对。鲍诗中最有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是他现存的八十余首乐府诗。而对于发展今天新诗有借(钅监)作用的也是这类乐府诗。所以,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点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4.
鲍照是南朝一位诗赋大家,他做过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刑狱参军,文学史上称“鲍参军”。杜甫有“清新瘐开府,俊逸的参军”之誉,足见杜甫对鲍推崇之深。 《芜城赋》是鲍照赋的代表作。此文在选材方面别开生面,以历史上的繁华落笔,笔锋一转写其芜废、衰飒,收到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的效果。而在语言遣使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情与景的结合也十分出色,通篇写景却句句是无限兴亡的感慨。  相似文献   

5.
鲍照是南朝一位诗赋大家,他做过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刑狱参军,学史称“鲍参军”。杜甫有“清新瘐开府,俊逸鲍参军”之誉,足见杜甫对鲍推崇之深。《芜城赋》是鲍照赋的代表作。此在选材方面别开生面,以历史上的繁华落笔,笔锋一转写其芜废、衰飒,收到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的效果,而在语言遣使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情与景的结合也十分出色,通篇写景却句句是无限兴亡的感慨。  相似文献   

6.
半边 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道法》:“故唯执道者能上明于天之反,而中达君臣之半。”这里的“半”指旁边义。 今吴方言中称旁边为半边,如苏州评弹《西厢记·惊艳》:“前头走格是莺莺小姐,半边搀扶格是伲格红娘阿姐。”又如苏州评弹《孟丽君·母女相会》:“老太太悠悠醒来,耳  相似文献   

7.
鲍照的诗歌,向来为古今论者所赞赏。他的乐府诗,更得到了不同凡响的评价,清人沈德潜说:“明远乐府,如五丁凿山,开前人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鲍照的辞赋和骈文,虽也不乏赞语,但对有关问题的评说,至今尚无定论。没有定论之论,往往是深入学习的向导。鲍照的《芜城赋》,都说它是传诵的名篇,但说到写作年代和用意,却又指归不一。  相似文献   

8.
钟嵘《诗品》把鲍照列于中品,钟嵘认为鲍照有张协、张华的长处,又有胜于谢混和颜延之的优异之处,“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这种评价是允当的。钟嵘还看到因为鲍照地位低下,因而“取湮当代”,这也是正确的。但他认为鲍照的诗歌“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险俗”,这种评价就有些限于评价者的个人标准和当时的时代环境。而从整个诗歌发展史来看,这种评价就过于片面。  相似文献   

9.
安特莱夫是鲁迅极为推崇的俄国19世纪的著名作家。鲁迅在安特莱夫的著名小说《默》和《黯淡的烟霭里》的译后小识里称他为“俄国当世文人之著者”,说他的文章“神秘幽深,自成一家”①,“含着严肃的现实性以及深刻和纤细,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且“消融安了内面世界与外面表现之差,而现出灵肉一致的境地”②。  相似文献   

10.
以“拟古”或“拟古诗”为题的诗作 ,与题为“拟某某”一类直接标明模拟对象的诗作不同 ,它自有逐渐演变的写作规范。魏晋时期陶渊明等确立了《拟古诗》“有所拟而又不拘泥于拟”以及“比古志以明今情”的传统 ;宋代鲍照诸人一方面继承了这些传统 ,另一方面又有将《拟古诗》的题材类型化、单一化的倾向 ;齐梁《拟古诗》多仅写相思之情 ,诗人们虽有扩大这类诗歌应用范围的努力 ,但是诗作失去个人面目 ,从而彻底失落了《拟古诗》“比古志以明今情”的传统。  相似文献   

11.
《辞源》(修订本)《出版说明》云:“对书证文字都作了覆核,并标明作者、篇目和卷次”。实际失核之处不止一二。下面举例辨之。一、引句字误如【七槃舞】引:“张衡《舞赋》云:‘历七槃而纵蹑’”(误) 正:《全后汉文卷五三张衡(舞赋)》:“历七盘而蹝蹑” (《后汉书·边让传》注、《文选·舞赋》注、陆机《日出东南隅行》注、鲍照《数诗》注、《太平御览》五百  相似文献   

12.
杜甫对鲍照诗的风格是很推崇的。他说:“俊逸鲍参军。”“俊逸”一词,最早出自《后汉书·袁绍传》中《讨曹操檄》:“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是指边让(人名)才智超群,卓尔不凡。杜甫借用此词来称道鲍照诗的风格,它的涵义不限于此当是显而易见的。对于鲍参军的“俊逸”,历代学者众说纷纭。王夫之认为:“杜陵以‘俊逸’题鲍,为乐府言尔”(《船山古诗评选》),以为“明远乐府……吟咏往来,觉蓬勃如春烟,弥漫如秋水,溢目盈心。”诚然,鲍诗艺术风格的“俊逸”特点,主要表现于其乐府诗中,这是他的  相似文献   

13.
鲍照是刘宋时期的杰出诗人,其山水之作多有可观之处。由于深受当时以玄思关照的山水审美风气的影响,“以玄对山水”成为其山水诗背后的灵魂。具体表现在其山水诗的意境充满了栖遁之情,其山水诗的风格流溢着遨游无限的俊逸之气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易安居士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词不依傍门户,不蹈袭成格,发挥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在宋代词坛上卓然自成一家,有“易安体”之称,如宋·侯寘《孏窟词》有《眼儿媚·效易安体》词一首,辛弃疾《稼轩词》有《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一首。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云:“两宋词家各有独至处,流派虽分,本原则一;惟方外之葛长庚,闺中之李易安,别于周、秦、姜、史、苏、辛外独树一帜,而亦无害其为佳,可谓难矣。”古往今来的词家对李清照词的论列基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究竟如何看待李清照词的风格和独创性,以及她的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关系,这就是本文欲陈管见的一个议题。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这种特殊的文体,兴起在先秦,发展到了汉代,特别是汉武帝到汉安帝的二百五十年间,达到了极盛的程度:“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繁,画绘之著立黄”,势如江河汹涌,奔腾而下.经过魏晋至南北朝.则欢然化为一股涓涓的清流,变成鲜美清新、爽人心神的抒情小赋.在这股清流之中,鲍照(412—466)是一位有特色、有成就的抒情小赋作家.鲍照全集中现存赋共有十篇:《游思赋》、《观漏赋》、《伤逝赋》、《芜城赋》、《芙蓉赋》、  相似文献   

16.
自鲁迅关于“六朝人并非有意为小说”(《中国小说之历史变迁》)之说一起,论者们认为《世说新语》就是历史的实录。但目前对此说颇有异议。异议是由下列两则故事引起的: 裴郎作《语林》,始出,大约远近所传,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各有一通。载王东亭作《登王公酒垆下赋》,甚有才情。(《义学》第九十条) 庾道季诧谢公曰:“裴公云:‘谢公谓裴郎乃可不恶,何得为复饮酒’?裴郎又云:‘谢安目义道林如九方皋之相马,略其玄黄,取其俊逸’”。谢公云:“都  相似文献   

17.
三十一 夏孩 临猗县方言称小儿为“夏孩”,读xǐahéi。但“孩”读héi如“开”读kēi音,系ai韵音变所致,毋庸赘释。“夏”之训小,则须略作解释。按“夏”之本义训大,如“夏屋”即“大屋”。《诗经·秦风·权舆》:“于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毛《传》曰:“夏,大也。”孔颖达《疏》引王肃曰:“屋则立之于先君,食则受之于今君,故居大屋而食无余。”《楚辞·大招》:“夏屋广大”。夏屋亦即大屋。又如  相似文献   

18.
被大诗人杜甫冠以“俊逸”风格的诗人鲍照,是以“文甚道丽”的古乐府闻名于诗坛的,他继承并发扬了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较为广阔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诗的思想和艺术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  相似文献   

19.
《与陈伯之书》:“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奔亡之虏”注释力“奔走逃亡的北方异族。虏,当时称北方异族。”按此注甚误。“虏”是古代对敌人的贱称,如敌系北方异族,则称“北虏”、“胡虏”。《与陈伯之书》第三段就有“北虏僭盗中原”的说法。单一个“虏”字,未  相似文献   

20.
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尊卑界线分明.在古代通常以“右”为尊,以“左”为卑,用“右”借指较高的地位。例《廉颇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并且还用“右”指世家大户为“右姓”、“右族”,在《张衡传》中有:“时国王娇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又如:“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后汉书·郭伋传》)都属此类。古代尊崇“右”而以“左”为较低的地位,称住在里巷大门左边的贫苦人为“闾左”,《陈涉世家》:“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古代称官员降职为“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