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在学校里,我有一个要好的朋友。他与我同班,长得比较高,瘦瘦的脸,漆黑发亮的头发,有一个小酒窝。塌鼻粱,长着一张樱桃小嘴。他就是我的好朋友金大春。班上同学送他个雅号:"话篓子"。他有个怪毛病,就是爱接话。记得是一节口语交际课,老师为了教育我们要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就问我们:"假如你们从小什么都依靠父母,将来有一天父母不在了,你怎么办呢?"金大春马上大声地接话说:"我还有老婆啊!"本来鸦雀无声  相似文献   

2.
风筝,断了线     
蔚蓝的开幕下,风筝挣断了绑住它的枷锁,伤口终于被拆封,誓言太沉重,欲将心事付璠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题记(一)我和SEA是在一个夏天认识的。我并不认为我们的相遇含有太多缘份的因素,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被分到了同一班,而且坐在一起,但SEA偏说这叫“有缘千里来相会”。SEA是个话篓子,一侃起来就滔滔不绝的那种男生。记得当时我一落座,SEA就以“为了使同学关系更加密切,本班内部更加团结”的名义向我搭讪,接着我们又就近来天气如何进行了深入愉快的双边会谈。就这样SEA理所当然地和我这个没心没肺的丫头成了铁哥们。用SEA的话说…  相似文献   

3.
周末,去拜访一位老师,他颇为寒心地谈及一桩在南方某公司遭冷遇的事。为谈一个课题,他专程去该公司。临走前,有人告诉他,该公司的“老板”是他教过的学生,并给他留下了“老板”的电话。他一到公司,就给“老板”打电话,“老板”说“有时间一定登门拜访”,年近花甲,身为教授的他每夜都不敢远出,在宿舍“恭候”,可一直未见人影。临走前一天的傍晚,凑巧在餐厅迎面遇见“老板”,他在几声“欢迎、欢迎”应  相似文献   

4.
他在街上游走,似乎漫无目的。街市平静,一切如常,没人注意到他。忽然,他停在一扇门前,迅速掏出一把钥匙,打开门闯了进去。还没等房子里的人反应过来,他已一把扯掉伪装,露出怪异而狰狞的面目,开始施展邪恶的法术。不一会儿,房子里“变”出了另一个“他”、又一个“他”、再一个“他”,许许多多和他一模一样的“他”。  相似文献   

5.
怀念     
一天,儿子在电视中看到已故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年轻时驾驶帆船的画面,他仰脸问我:“那人是谁?”“约翰·肯尼迪,以前的美国总统。”“现在他在哪儿?”“他死了。”“他不是还在比赛帆船吗?”儿子目不转晴地直视我的眼睛,好像要看出我是否在戏弄他,“他真的死了?他的一切都死了吗?他的脚也死了吗?”他一脸严肃,使我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6.
“伦儿”九岁,正是狗都嫌的时候。春节回家放鞭炮,他点一根“冲天猴”瞄准外婆家的小狗“威子”“嗤”的一声就冲过去,吓得“威子”一声尖叫,跑得比“冲天猴”还快。如果我是“威子”,没法不讨厌他。身为老妈,也常遭他偷袭,或许正在看书,面前突然”啪”的一声,不过在我的尖叫之后,跑得比“冲天猴”还快的往往是他。  相似文献   

7.
多余的人     
凡读过这篇《多余的人》,我想心里都会深受感动的。作品写一个特殊家庭里的特殊人物——一个后爸带来的哥哥。试想,一个女孩子与一个后爸带来的哥哥如何相处呢?更何况“我”是一个女孩子,更难于启齿叫他“哥哥”了。作者选择“我”考上大学、母亲硬要“他”来送“我”到西安上学的情节,写“他”一路上送“我”的情况。作者用了几个细节来刻画“他”的老实人的形象,很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写出“他”与“我”的无言的感情交流,使“我”为之感动。作者在写人物时,能很好地运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例如,作者写“他”与后爸来到自己家里后,从早到晚在田野种棉花,天黑了也没能及时回来;写“他”知道“我”不喜欢“他”,在送她上学时,有意远离她,以致火车行了一天一夜,同坐的旅客竟然还不知道他们是一起来的,更不知道他们是一家人;写“他”时时护卫她,甚至连有人想坐到她身边“他”都警惕地警告对方;“他”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让这个妹妹受累,自己扛了这么多的行李,还时时照顾她;作者还写出“他”的聪明,像“他”引导她找接待站等。作品着重写人,而且很好地写出当时的特殊环境下人物的特殊心境,通过“我”对“他”由反感到感动,写出“他”的人性美。其实,“他”是很爱这个妹妹的,但是“他”不能表露出来,这是由于他的地位和文化程度所决定的,为此“他”只能把这种爱深藏在心中。在“他”与她离别时,“我”终于感动地叫“他”一声“哥”时,“他”感到满足了,作者写道:“他一听,连忙转过身,笑着对我挥手。我第一次看到他笑。”此时无声胜有声,他的心灵的美在这里表露得很充分也很到位。这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无论从写法到思想内容上都有独到之处,值得同学们去学习。  相似文献   

8.
“他传”,是作者叙述他人生平的一种文类。考察林语堂的他传文创作,有着强烈的“述志”倾向。概言之,这种“述志”倾向,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就他传理论而言,林语堂极为强调“个人笔调”。同时,他还倡导他传文创作应多采用“轶事”,使用“描写”手法,且应入“幽默”进“他传”。其二,就他传之创作缘起而言,林语堂的他传文创作主要是基于一种喜爱,又或者说是一种自娱自乐。其三,就他传传主之形象塑造而言,林语堂笔下的他传传主们大都符合他对“理想个人”的设想——“充满性灵有趣的个人”。  相似文献   

9.
红领巾2004·11插图/熊倪从外婆家回来,妈妈曾问我:“乡下最难忘的是什么?”我回答:“稻草人。”妈妈问:“为什么?”我回答:“因为他没有妈妈。”妈妈吃了一惊:“不。他有妈妈,农民就是他的妈妈。”“那———为什么天那么热,妈妈还让他站在田里?雨那么大,妈妈还不带他回家?”“因为他有任务。”“什么任务?”“保卫庄稼,不许麻雀糟踏。”“真的?”“嗯。你看他拿着竹竿,不分昼夜站岗放哨,就是为了赶麻雀。”“那———天黑了,它就不怕?”“不怕。”“那———要是饿了,谁给他送饭?”“他不吃饭,只要站在了那里,他就再也不吃饭了。他只有一…  相似文献   

10.
爱心的结晶     
一位百货公司的老板问他的一个新售货员:“你今天服务了几个客户?”“一个。”小伙回答。“只有一个,那你的营业额呢?”售货员回答:“58334美元!”老板大吃一惊,让他马上解释一下。“首先我卖给他一个鱼钩,然后卖给他鱼竿和鱼线。接着我问他在哪钓鱼,他说在海滨,于是我建议他应该有一艘小艇,他买了20英尺长的快艇。当他说无法带走时,我带他到机动部卖给他一辆福特小卡车。”“你卖了那么多东西给一个只想买鱼钩的顾客?”“不,他只是为治他妻子的头痛而来买一瓶阿斯匹林的。我告诉他:妻子的头痛,除服药外,似乎更应该注意放松。周末快到了,你…  相似文献   

11.
石涛不仅在绘画创作领域独树一帜,而且在绘画理论领域也别具慧眼。他的画论主要见于他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以及一些题画文字。在他的绘画理论中,最具特点也最难以捉摸的应该要算他在《画语录》中的“一画”论了。而有关他“法”与“化”的理论则是“一画”论的具体体现。因而,我们可以从他的“法、化”理论来看他的“一画”说。石涛认为,中国山水画  相似文献   

12.
在棋场上,他有“小棋王”之称;在校园里,他有“灌篮高手”的美誉;在竞赛里,他是全国高中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银牌”获得者;在清华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的比拼之中,他最终选择了前者,因为他希望自己能在水木清华里行走,做一名出色的“华仔”……他就是2006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毕业生董成博。作为一名全方位发展的学生,董成博说:“我也很平凡,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高中生。”  相似文献   

13.
他是一只从“千岛之城”舟山飞出来的“雏鹰”,在海边出生,在渔港长大。大海的潮涨潮落哺育了他,起伏的涛声赋予他爱心和智慧,渔船的风帆带给他灵性与从容。胡家巍,男,12岁,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小学六(5)中队的活动委员,学校少先队副大队长。在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开展的“雏鹰争章”活动中,他一共获得了“学习章“”创新章“”爱心章”等36枚雏鹰奖章,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争章能手”。2006年10月2007·0112日,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57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授予第十一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称号。对于一名少先队员来说,这…  相似文献   

14.
“无厘头”是我们给地理老师取的外号,因为他的幽默给人一种“周星驰”的感觉,也因为他的幽默,我们喜欢上了他的课。那天,在谈到“文化景点与旅游”时,“无厘头”给我们讲了他出去旅游的所见所感。他说:“没去终生遗憾,去了遗憾终生。”“Why?”“因为一上车就睡觉,一停车就撒尿,一下车就拍照,回来后什么都不知道。”他刚说完,我们的笑声就冲出教室,冲上了云霄。“无厘头”抓纪律也是“幽默出击”。这不,下午第一节课是地理课,才上了几分钟,后面的同学就睡翻了一片。遇到这种事,有的老师恐怕早就大发雷霆了,可他不,只见他不慌不忙,把躲在眼…  相似文献   

15.
一位父亲讲起他当初教育儿子的方法就后悔不已。儿子小时候,别人问他孩子怎么样,他当着儿子的面说“:不行,没用。”其实儿子学习很努力,在班上总能进入前十名,年年都是三好学生,但他从来就没有在同事和亲朋好友面前称赞过儿子,相反,他总是拣儿子的不足讲,说他“调皮”“、笨”“、不够理想”。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同事们前来祝贺,他又说儿子是瞎猫碰到了死老鼠。有一次,这位父亲听见同事在背后议论他儿子,说他从小到大“就没有用”“、读大学是赖人吃好饼”“、成不了大气候”。他再回头看看儿子,发现他双肩微缩,两眼茫然,果真有点“窝囊”…  相似文献   

16.
这是小学一年级的一堂说话练习课,练习用“是”字说话造句。“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爸爸是老师”、“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孩子们纷纷发表“见解”。就在这时,有个叫刘涛的孩子站了起来,他是个有名的捣蛋鬼,班上的女孩子见了他就赶紧躲开。“我是好……”听得出,他想说“我是个好孩子”,可没等他说完,同学们已哄堂大笑。不少学生在窃窃私语:“哼,他也能是个好孩子?”“他还有脸说!”……看着刘涛同学尴尬的样子,张老师示意让他坐下。谁知刘涛同学却站在那儿不愿意坐下。于是,张老师便鼓励他想一个更“合适”的句子。果然,刘涛开…  相似文献   

17.
“迷惑弹”     
他,白白净净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斯文得很,可是他的臭屁“神功”却让大家“敬而远之”,多少“英雄好汉”受到侵害后,都像中毒似的,神情古怪,满脸通红。而我,跟他只隔一张桌子,没少“享受”他的臭屁“神功”。那堂语文课上,老师正在前面绘声绘色地讲着《游天然动物园》,我们也如痴如醉地置身在动物王国里。这时,坐在我前面的他,开始在座位上扭动起来,凭我多年的经验,它是要施展“神功”了。他的“神功”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响弹”,一类是“臭弹”,不知道他今天要来哪一种。我提前做好了准备,不一会儿,“嘣——”响声出来了,我松了口气,…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求了王夫之的历史观与文学观之间的联系,认为王夫之的历史观渗透在他的诗论中,文学方面的诗体进化论和“一盛一衰”说与史学方面的“理势合一”历史观和“一治一乱”说,都是建立在“气一元论”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的。船山史论中辩证发展观,表现在诗论中就形成了他的“学古”与“通变”的诗歌发展观,王夫之诗歌创作论中的“自然”说和“真情”说,与他的这种诗歌发展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由于王夫之历史观中的内在矛盾,导致了他在文学上陷入“不可知论”,在诗论中出现了某些偏颇和自相矛盾之处。这也从反面证明了王氏历史观对他的文学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回头     
一位长跑健将告诉我:向目标冲刺的时候,千万别回头。一次大赛,他报了5000米长跑。当时,除了他,队伍中还有一匹“黑马”。最后一圈了,他仅仅领先“黑马”约5米。正当他要加速时,“黑马”瞬间超过了他!他急了!只有不足300米的跑程,但与“黑马”的距离胶着在3米,难以突破。  相似文献   

20.
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然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意外受伤,埋下了生活的阴影。)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别处求职却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了他那“白领”妻子的肩上,天长日久。妻子开始鄙夷他的“无能”,像功臣一样对他颐指气使,居高临下。(果不其然,他的残缺,使他遭受失业和妻子的“鄙夷”.预示着这一家会“山雨欲来风满楼”,一个美满的家庭可能会有一场风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