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武》2010,(5):10-11
问:这几年国学盛行,电视上的国学讲座一个接一个,孔子学院都办到了国外,据说极受欢迎,你说同为国学的一员,怎么人家儒术就那么幸运,而我们武术就这样倒霉呢?先生对此有何看法?答:我不知道国学的定义是什么,因此我看到的只是讲经热、谈古热,而不是什么国学热。  相似文献   

2.
《精武》2009,(3):4-6
问:那么先生,咱这样想,国际武联不是多国多种武术联合会,而是中华武术跨国联合会,万国武联涉及的法理冲突,是不是就于此避免了?中国武术中奥,是不是就可以独立行事了?  相似文献   

3.
《精武》2009,(8):16-17
问:练武术的人,按理论应该是最健康的人。武功越高,寿命应该越长,这才是正理。然而观察武术界,情况似乎并不完全是这样,先前各拳种流派的代表人物,特别是实战派的代表人物高寿的不多,近代各拳种各流派的代表人物,特别是实战派的代表人物身体健康无病的不多。这是怎么一回事?这岂不是在变相讽刺武术吗?  相似文献   

4.
吴宪民 《精武》2008,(12):1-1
李紫剑先生的答《精武》编者问,到本期为止,已全文刊完。我想用放言无忌来评价李先生的一番快谈,也是恰当的。此文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言一语,皆扫时弊,笔挟风霜,不畏武林短长,斗士风采,跃然纸上”。连载数期,争议较大,反响热烈。读者对李先生“乱攻一通”的武术情感,致电中有喝彩的,也有破口大骂的,甚至还有声色俱厉,频频质问本刊为什么要采访李紫剑,是不是拿了老李的红包等等?这些感触都是读者朋友的真实感受,不管怎样,以“把心交给读者”为办刊宗旨的《精武》,对读者的态度和建议都愿意欣然接受。  相似文献   

5.
李紫剑 《精武》2009,(1):4-6
问:随着“北京2008武术比赛”的结束,中国武术完成了一次旷费时目的奥运之旅。请问先生怎样看待这次被一些人称之为高规格、高水平的里程碑式的武术比赛?  相似文献   

6.
《精武》2010,(4):2-4
问:2009年前后,国内多所高校的武术教师一改昔日院校武术只练不打(实战)的老套,推出了院校防卫术并快速推广。对于这种现象,先生如何看待?倡导院校防卫术的教师对外宣称自卫防身抗暴术不是武术,是一门不同于武术的独立实用技术,先生同意这种说法吗?  相似文献   

7.
吴宪民 《精武》2008,(11):1-1
问:先生多才多识,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实属“多能鄙事”的人物。在这人人想发财、个个向钱看的时代,为什么先生放着白花花的银子不去挣,甘心一屁股坐在武术界的烂泥里呢?这些年是否动摇过?是否考虑过换个领域发展?  相似文献   

8.
《精武》2010,(6):20-21
问:尽管李小龙现象存在争议,但是一个人风光一世并且逝后依然不减其巨大的影响力,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截拳道实践热已经有很大的降温了,即使是明星云集的《李小龙传奇》也未能给截拳道注入活力,很有些强弩之末的味道。  相似文献   

9.
吴宪民 《精武》2008,(7):1-1
作为轨迹拳开山祖师,李紫剑确实有不同常人之处。当本刊主编张朝阳先生第一次邀他作专访时,不知李先生是太“有骨气”还是在传媒面前“老于世故”,他并没有“漫卷诗书喜欲狂”,对《精武》的礼遇报以微笑,而是谦虚地寄来了一些能触发读者拳艺灵感的精品稿件,连载数期,便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赞扬,于是本刊旧事重提,“霸王硬上弓”对这个引曙光于武术界、播佳种在竹林、能在不自由中而能自由发挥的“狂生”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0.
《精武》2009,(5):26-29
问:先生,和您讨论一个问题。继李小龙之后,成龙、李连杰主演的武打片日益火爆,成了功夫片的亮点。长期以来,武术界对成龙、李连杰是不是有真功夫争辩不已,更有人质疑李连杰的功夫不是中国功夫。请问先生,您怎样看待这些问题?您以为他们的功夫能代表中国功夫吗?  相似文献   

11.
《精武》2009,(12):8-9
近一年来,笔者关于养生太极的感悟见之于《精武》等几家杂志后,北京丰台的蒋先生、江苏徐州的王先生、湖北的罗先生与周女士、广西的张先生等读者来函或来电询及相关问题。我非常感激这些同仁,研修本是互动的外操内练活动,提问对我亦有激发,故对所提所疑加以综合摘要解答如下:  相似文献   

12.
《精武》2010,(3):13-14
李氏形意太极拳的系列文章在《精武》发表后得到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强烈支持,咨询电话和网站留言不断增加,借此机会我简单列举几个代表性的问题和大家谈一下,但愿有不负众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精武》2008,(12):35-37
问:有人爱讲“拳无好坏”这句话。也有一些人认为这是一句套话,人云亦云,韩先生对此有什么看法?答:一二百年前的武术是否可称“拳无好坏”,我没做过研究。不便乱讲。大家都能看到的是如今的拳术已经与这句话渐行渐远,有很多拳术,99%的人练了不能打(指没有掌握基本的技击技能),如此不堪的拳术现状,怎么还能说“无好坏”?  相似文献   

14.
吴宪民 《精武》2008,(8):1-1
问:你的学风相当严谨,为传统武术的发展也提出了一些颇具启发性的见解,可是为什么无人给予你正确的评价。为你喝彩呢?  相似文献   

15.
吴宪民 《精武》2008,(9):1-1
问:很地道才会有味道,请问轨迹拳学的“味道”何在? 答:古人说得好“虽有佳肴,不食不知其味:虽有至文,不读不知其旨。”还有一个成语叫做“食髓知味”,可见“味道”这东西,要亲自品尝亲身体会才会感受到,一如蜜是甜的、醋是酸的,不品尝是永远不会知道甜是怎么一回事、酸是怎么一回事一样,味道是只可感受难以言传的。  相似文献   

16.
《精武》2009,(1):24-26
问:韩先生在2001年的《精武》里曾说:“传统武术是被拳击打出散打擂台的”,您这么讲,是对传统武术有成见吗?  相似文献   

17.
《精武》2010,(7):8-9
问:李紫剑反对空手搏刀,一位叫陈平秋的先生撰文说:反对空手搏刀会给读者造成负面影响,韩先生,依你之见,李、陈二人谁的观点会给读者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精武》2010,(4):5-6
问:韩老师,我是一名爱好实战的武术爱好者,我赞同您的观点,实战只能使用简单的动作,拆招说手中看不中用,但我不知道其中有什么科学解释。 答:人在实战中只能使出简单的技法动作,这不但是事实,也能够用运动科学来解释。  相似文献   

19.
《精武》2007,(10):18-19
精武专访是本刊新开设的一个编者、作者与读者三者之间互动的栏目。不搏销量搏质量,旨在作一次有益的尝试——即通过编者与作者的问答,使广大读者一目了然,轻松地领略作者"言事有高识"的创作意图,并从中汲取教益。这个栏目首先得到了津门武术大家卢忠仁先生的鼎力支持,卢先生以论武术不随时俗,行文大有古风的风格认真阐述了卢氏结构以及萧氏八卦掌、宋氏形意拳的玄奥,文章一经刊出,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好评,总算未令编者有将华章"明珠暗投"之叹!编者认为,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不同拳种的文章带给读者的"营养"也各不相同,为了更好地引领青年读者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的了解武术真谛。本刊在此诚邀各门各派的武术家们参与这个栏目,让我们共同把最新最美的文章奉献给热爱武术的读者朋友。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又是与大师级的人物对话,所问的问题达不到"大哉问"的境界,甚至还存在一些错讹、疏漏,在此诚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吴宪民 《精武》2008,(3):38-39
问:韩先生摇笔鼓舌从事喜欢而实际不能以之为生的武术写作是为了唤醒那些迷失的武术爱好者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