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电影中强烈的死亡美学色彩使其在亚洲乃至世界电影界别具一格,对死亡的思考与书写不仅是传统思维与审美倾向的选择,更凸显了日本人理性反思与哲学思辨。电视剧作为同以视听艺术为基础的文化产品,无论在取材上还是叙事上都深受电影的影响。我们将日剧中涉及死亡的题材进行一个梳理分析,便可清晰地看出死亡是如何进入生活化的叙事表意空间,如何成为表现当代人生存现状与情感世界的叙事手段,展现出特有的叙事方式和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2.
我的同学     
1994年1月5日,我在纽约大学电影进修班学习.班上的同学真可谓是来自五湖四海了,有美国人、瑞士人、日本人、墨西哥人、意大利人、巴西人、法国人……当然还有我——中国人.纽约是个国际大都会,见到这么多国家的人并不稀奇,但当这一群人聚在一个教室里,操着五花八门的语言,睁着或大或小的眼睛,讨论同一主题——电影,也就真够热闹了.  相似文献   

3.
小田切让是章子怡小姐的第一部日本电影的男主角,开始只是觉得他长得像浅野 忠信,只是比浅野君更帅一些。如今他肩负重任,即将主演忍者大片《忍》。15亿日 元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关键这些钱是民间集资的,而这些掏钱人希望这部影片能让 日本人重新喜爱自己的电影,不要盲目跟随"韩流"。因此故事选择了日本人最喜欢的  相似文献   

4.
一本笔记就能定生死.随着日本漫画《死亡笔记》及改编电影的风靡,漫画和电影中作为剧情发展的主要道具--可以主宰人类死亡的"死亡笔记",成为了流行物品.  相似文献   

5.
法国是世界电影的摇蓝,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数代人努力,使法国当之无愧地成为电影大国。但是,艺术发展的潮起潮落在法国也毫不例外。进入50年代,法国第一流的电影在文学、艺术、技术等方面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从戏剧继承来的编剧理论,依赖精雕细刻的剧本和卖座的明星,资深的导演和庞大的预算,构成了所谓“优质电影”。尽管如此,因为电  相似文献   

6.
法国人的浪漫,美国人的牛气,德国人的严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一提到英国人,我们就会想起“绅士”这个词。但我更愿意相信那是电影电视里上流社会的生活写照,真实的社会生活、百姓生活应该丰富多彩得多。  相似文献   

7.
法国人的浪漫,美国人的牛气,德国人的严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一提到英国人,我们就会想起“绅士”这个词。但我更愿意相信那是电影电视里上流社会的生活写照,真实的社会生活、百姓生活应该丰富多采得多。  相似文献   

8.
《看电影》杂志社记者在一次采访时问徐静蕾:"你觉得今年最好的电影是哪些?"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放牛班的春天》、《姐妹情色》,还要说理由吗?" 确实,《放牛班的春天》一经公映,就在法国创下了600万人300万票房的观影纪录,据说当年每100个法国人中就有12个人去电影院观看过这部影片,被誉为一部"不得不看"的"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佳作. 电影描写的是一个落魄的音乐家助理教师和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的故事.电影用略带灰暗的色彩和稍显悲伤的情调,展示了1949年法国乡村一所外号叫"死亡池塘"的男子寄宿学校的生活场景.无所作为的失意音乐家马修为生活所迫来到这里当助理教师.这里的学生各个调皮捣蛋,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校长、老师被迫采取高压管治,体罚禁闭是家常便饭,换来的却是孩子们加倍的调皮和无法无天的恶作剧,甚至是对教师和牧师的人身伤害.初来乍到吃尽了苦头的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9.
依据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从“非本真向死而在”和“本真向死而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张艺谋电影《活着》和黑泽明电影《生之欲》中主要人物的死亡观,可以发现两位电影导演在死亡观方面和哲学境界方面的不同。张艺谋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是“非本真生存”,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非本真向死而在”,即中国人的世俗哲学“好死不如赖活着”。而黑泽明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先是“非本真生存”,直接面对自己的死时,对待死亡的态度转变为“本真向死而在”。两部电影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体现了电影艺术家在死亡观维度上的追问与反思,更反映出了黑泽明导演比张艺谋导演的哲学观念要深刻。  相似文献   

10.
看过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或者同名电影的人,无不知道巴黎圣母院这个名字。它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最伟大杰作,不仅因为雨果的小说,更因为它是巴黎最古老、最华丽的教堂而名扬于世。  相似文献   

11.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作为日本首部用全数码录制的动画电影,不仅在日本公映期间打破《泰坦尼克号》创下的2.9亿美元票房纪录、成为日本电影史上最卖座的电影,更在一向对亚洲电影吝啬,贯走偏锋的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柏林电影节上一举夺取了第52届最佳影片“金熊奖”。  相似文献   

12.
思思 《留学生》2014,(2):40-41
在法国人的生活里,为了一个展览、音乐会、电影排队三五小时已是习以为常,无论是国家博物馆艺术大展,还是私人艺术中心个人展,无论白天夜晚还是酷暑寒冬都阻止不了法国人对艺术的执著和热情  相似文献   

13.
在2009年第81届奥斯卡上,日本电影《入殓师》获最佳外国影片奖,这部电影以极具震撼力、感染力的效果向东西方人们展示了日本文化。以电影入殓师作为切入点。从两个方面剖析日本文化:日本人的生死观和他们的仪式情节。第一,日本人的生死观非常超脱,他们认为死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的延续。其次,日本人有仪式情结,这与日本人生活态度严谨、注重细枝末节不无关系,表现在日本的茶道、花道等文化非常发达。  相似文献   

14.
《留学生》2014,(12):11-11
法国每年总有几段时间会获得全世界的关注,比如红土地上的法国网球公开赛,比如环法自行车赛,再比如刚刚结束的戛纳电影节。如果说法国网球公开赛和环法自行车大赛既是专业人士的盛事,戛纳电影节则更像是专业人士的聚会,主要是给制片人、片商、导演等提供交流机会。当然这也是媒体的一场盛宴,我看国内的媒体报道本届夏纳时说是没有什么一枝独秀的电影,奖项被不同的电影瓜分了。  相似文献   

15.
Gerard 《留学生》2014,(2):36-39
法国是“第七艺术”的摇篮,法国人对电影的热爱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体会得到。除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电影节,大部分人日常的出门娱乐大概就是看电影。  相似文献   

16.
当一些地方的影院上映一部由日本漫画改编的电影《死亡笔记》时,一个原本只是出现在影片中的道具,也渐渐潜入了各地的校园。"名字被写在笔记本上的人将会死亡",一时间。校园周围文具店、礼品店内,"死亡笔记本"成为各个商店的热销品,而一个个恶狠狠甚至令人发怵的"诅咒"悄然在学生中流行。  相似文献   

17.
第九层在法国的第一场雪我在法国打过几次工,第一次是我到法国两个多月后,在一个日本餐厅里,为期三个月。虽然名义上是日本餐厅,但实际上是一对法国兄弟开的,店里的工作人员也并非日本人,而是几个中国和越南来的留学生,因为很少有日本人会在法国打工。  相似文献   

18.
《超体》     
《八小时以外》2014,(9):115-115
说好的只拍十部电影呢?吕克·贝松的“十部电影”早就超了,其实无可厚非,一个曾经理想主义的电影导演,在多年电影市场的沉浮中变得更加现实,算不上坏事,只是改变让很多观众不适应罢了:法式浪漫的文艺气息与现代电影工业以及大众趣味的磨合较之以往更加激烈,甚至用力过猛。他这部名为《超体》的超能力大电影,就像是一个不太法国的法国人搞了一盘很不法国的法式大杂烩。这是自找“拧巴”还是寻求突破,就要您到电影院亲自评判了。  相似文献   

19.
日本轿车──轻巧、简洁、美观、善变是日本轿车的最大特点。众所周知,日本民族一向以工作认真勤奋和善于接受外来文化而见长,随着高科技的推广,日本轿车在设计上兼具了欧美轿车的许多优点又有自己的设计特点,可以说是兼收并蓄。美国轿车──在人们印象当中,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总是追求宽敞舒适、设备齐全和豪华气派,而且美国人还给人一种自由与霸气的感觉,所以美国的轿车一般比欧洲轿车更宽、更长,车身线条舒展流畅、强劲有力,前险是华丽的概格,车窗周围镶有镀铬亮条,而且货舱十分宽大,令人很容易辨认。法国轿车──法国的雪铁龙…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世界电影诞辰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在这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电影从“杂耍”成为一门艺术,是以美国默片大师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为标志的。如今,电影作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重要传播媒介,已对整个社会生活与文化艺术等领域日益产生着巨大影响,它不但进入了大学课堂,而且进入了科研机构。电影题材呈现多样化,色彩追求更自然、更逼真,风格趋向纪实性,电影语言更丰富。当代世界影坛上出现的“政治电影”正是这种新的电影样式,如意大利的《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法国的《国家利益》、美国的《教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