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迁界是清初中央王朝在东南沿海地区推行的重要政策,朝廷对于内迁里数有明确规定,但在地方推行时却受各因素影响而未被完全遵循。在福建漳州、泉州地区,宗族势力及其与官府之关系是影响族人内迁与否及迁界线画定的重要因素。部分在地方上威望大、族人拥有较高科举功名并适时地与清廷合作的强宗大族,如漳浦乌石林氏、石狮铺锦黄氏等得以"托处边界"、无需内迁;而同样位于沿边的弱小宗族,如霞课张氏等在内迁中惨遭蹂躏。  相似文献   

2.
姜师度,魏人也。明经举。神龙初,累迁易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为河北道监察兼支度营田使。师度勤于为政,又有巧思,颇知沟洫(xù)之利。始于蓟(jì)门之北,涨水为沟,以备奚、契丹之寇。又约魏武旧渠,傍海穿漕,号为平虏渠,以避海艰,粮运者至今利焉。寻加银青光禄大夫,累迁大理卿。景云二年,转司农卿。  相似文献   

3.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此,以赈彼荒处。” ——《天朝田亩制度》  相似文献   

4.
【原文】边将杀平民报功,不必言矣,更有一弊,时有降虏,至健,而审译无他者,留为家丁,束以帽服。其老弱言语可疑者,另置一处,高墙垣,严扃之,食以虏法,不改椎结。俟有失事,取斩之,或三五,或十余颗,报上,验之,真虏首也。因而免罪,且加赏。人皆不疑。盖一参将曾守边者,为余言如此。此最可恨,惜无有发之  相似文献   

5.
《与陈伯之书》:“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奔亡之虏”注释力“奔走逃亡的北方异族。虏,当时称北方异族。”按此注甚误。“虏”是古代对敌人的贱称,如敌系北方异族,则称“北虏”、“胡虏”。《与陈伯之书》第三段就有“北虏僭盗中原”的说法。单一个“虏”字,未  相似文献   

6.
古史传说人物中有大容氏,为华胥氏后裔,约与伏羲氏同期。容成氏出自大容氏,又写作庸成氏等。其后裔传到黄帝之“臣”容成这一代时,事迹才略有记载。其后裔部落又形成古国,商晚期迁国于西城(今陕西安康),春秋被楚灭亡,容(庸)姓分迁于各地。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我国秦汉的迁徒刑罚包括迁徙边郡、免宫就国或归本郡、謫戍、谪徙和迁虏等不同的惩治手段,它虽然和后代的流刑属于同一刑种,但是其地位和具体内容却不尽相同。秦汉的迁徙未被冽入正刑,处罚程度轻于重徒刑,有关的法规很不完善。从其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来看,我国封建社会在秦汉时代确立巩固,奴隶制下的主刑——肉刑不适应新生产关系的需要而被废除,而流刑得以发展推广,逐步填补了刑法体系中出现的空缺。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其内容逐渐完善,终于在北朝隋唐时期列入常用的“五刑”,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要刑罚。  相似文献   

8.
《河北自学考试》2007,(7):18-18
一、简答题1、"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凡天下,……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陕西方言对知照两系及日母逢入声薛药觉韵有关字的读音问题,其中牵扯“说(~话)”字以及“卓戳硕若”等北京翘舌音声拼[uo]韵母字的读音问题。“说”字在米脂等处读作入声,关中以及陕南山阳等处读作阴平调,陕南的西南官话读作阳平调,白河方言读作去声调,商南读作阴去调。“说”字的声韵组合很复杂,例如关中方言区西安等。“设摄涉赊奢”等字同音。陕北晋语以及宜川等处亦如读本文所讨论的“卓戳硕若”等字,关中多数方言点读这些字为平舌音声母拼以[Ц]为介音的音节。蓝田等处“卓戳硕”等字读作平舌音声母。  相似文献   

10.
《中等职业教育》2004,(9):35-35
1.金虏杀虫气雾剂襄阳城内,一只蚊子飞来,叮在郭破虏的脸上,郭破虏惊叫一声:“爹,有刺客。”郭靖一招“亢龙无悔”,一掌拍向郭破虏的脸上。郭破虏捂着被拍肿的脸:“爹,刺客跑了。”“想跑?没那么容易。”黄蓉掏出一个杀虫气雾剂,朝空中一喷,蚊子纷纷落下。黄蓉:“金虏杀虫气雾剂,高效无毒,害虫的死对头,家庭的好帮手。”2.丐中丐武当山。几个平时欺负张无忌的师兄弟又在欺负他。只见张无忌跳起,几个飞腿把他们全都踢倒。  相似文献   

11.
苏洵《六国论》论六国覆灭,对齐国说是“终继五国迁灭”,对燕赵说是“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课本注释:“迁灭,灭亡。与下文‘革灭’相同。迁,革,都是改变的意思。”迁,徙;引申倒是有改变的意思。但“迁灭”说的是齐,“革灭”说的是秦;前者是覆亡、国灭,后者是侵吞、灭人国。“迁”和“革”应有所区别,并不相同。齐在六国中,最后灭亡,史书记载,秦将王贲自燕南攻齐,入齐都临淄,“秦使人诱齐王,约封以五百里之地,齐王(建)降,秦迁之共(地).”齐是由于迁而灭亡.苏洵谓齐“迁灭”,是有所依据,正见斟酌工夫。秦灭韩魏楚,即以其地置郡,苏洵谓“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灭”即指灭国置郡,变革了建制。(解释古文语句,不征历史事实,不串上下文,殊难得其解,便易有望文生义之嫌。)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故襄阳亟赵君墓志》保存了唐代新安赵氏家庭后期的重要资料,提供了直氏家庭籍贯变迁的线索。赵氏家庭从西北内迁中原,至唐初隶籍新安前后达到鼎盛。  相似文献   

13.
日光游记     
日光有日本瑞士之称,余耳其名已久,此次来东虽已游过江之岛鹤见等勝处,但犹以为未足。会同寓诸先生,亦有兴作日光之游,乃相约同行。由日华学会招待中川氏引导,为经济时间起见,拟一日间往返,是日适值彼邦迁宫纪念,电车优待游客,特七折售票,因此预知此日电车乘客必多,为避免拥挤起见,决放弃优待权利,乘火车前往,但火车行较迟缓,乃提早附六时一刻车出发。  相似文献   

14.
《念奴娇·赤壁怀古》版本自古便有“樯橹”与“强虏”之争,语文教材人教版是用“樯橹”,苏教版是用“强虏”。本来“樯橹”和“强虏”无所渭正误,但笔者以为,在特定的文学作品中,如果能从多角度品赏,肯定还是有高下之分。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期魏国大将爨襄因功封于安邑,即今夏县爨村。因嫌爨字笔画繁多,简化为“全”;晋末爨氏迁云南,爨又简化为“劝”“寸”;唐代爨人赴长安献艺,后人又改“爨演”为“串演”;明初安邑爨村人迁京郊,立村曰“爨里安口”,为简化改称“川底下”。总之,随着河东爨氏(包括爨姓、爨人、爨村人)的迁徙,“爨”字先后有了“全”“劝”“寸”“串”“川”等各种简化的写法。  相似文献   

16.
晋悼公三年(前571年),晋会九诸侯城虎牢以逼郑;晋悼公十一年(前563年),晋荀偃、士帅师灭阳之国,以其故地与宋,虏其君归,徙其族嗣于霍人;晋平公十一年(前547年),卫大夫孙林父以其采邑戚叛卫属晋,晋赵武会诸侯疆戚田,取卫西鄙懿氏六十邑予孙氏。  相似文献   

17.
萧大亨的《北虏风俗》是明人所著的一种有关明代蒙古的专题著述。与此前的同类著述相比,其中.有许多新的发现和记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本文从体例、内容、思想等方面对《北虏风俗》作了较全面的评述,重点指出《北虏风俗》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早雁》是一首咏物诗,诗人托物寄意,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  相似文献   

19.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完成 1— 6题。李膺字元礼 ,颖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 ,无所交接 ,唯以同郡荀淑、陈为师友。初举孝廉 ,为司徒胡广所辟 ,举高第 ,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 ,多望风弃官。复征 ,再迁渔阳太守。寻转蜀郡太守 ,以母老乞不之官。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 ,膺常蒙矢石 ,每破走之 ,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 ,还居纶氏 ,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 ,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 ,致位太尉 ,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 ,因为其御 ,既还 ,喜曰 :“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永寿二年 ,鲜卑寇云中 ,桓帝闻膺能 ,乃复…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0,(4):F0003-F0004
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位于“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秘的春城昆明,前身是1938年在抗日烽火中,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昆明组建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建校70年来,学校恪守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了“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10万余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